胤禔、胤礽、胤祉、胤禛……康熙給兒子取名為何都用“示”字旁?

順治十一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一個並不起眼的嬰兒誕生於皇宮中,名為愛新覺羅·玄燁,也即是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順治皇帝的第三子,玄燁的生母佟佳氏在產下他時身份僅為“庶妃”,因此,在當時那樣一個封建環境下“子以母為貴”的戰略優勢對他而言基本上不存在,這也間接意味著在今後的日子裡,皇位將要與他擦肩而過。

然而,這一切似乎又是上天跟他開了玩笑。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康熙給兒子取名為何都用“示”字旁?

順治十八年正月(公元1661年),在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下,年僅8歲的玄燁因已經得過了“天花”而登上了皇帝寶座。在此之後,他憑藉著超凡的能力智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出征準噶爾等等,在此基礎上成就了一系列令人驚歎至今的豐功偉績,將大清王朝真正引入了一扇盛世的大門。

當然,除了所立下的功績是整個清朝歷史上最為突出之外,康熙帝一生還斬獲了多項紀錄(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如:在位時間長達61年、養育兒女的數量高達56個之多(其中35個兒子,20個女兒,一個養女)。

據相關史料記載,由於當時醫療水平的落後,導致康熙帝的這三十五個兒子當中僅有二十四位順利長大成人,其餘均不幸夭折。

相信熟悉清朝初期這段歷史的讀者朋友應該清楚,康熙帝的這二十四位皇子在姓名上都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在名字當中必須要有一個“胤”字,除此以外名字的最後一個字還需要以“示”字為偏旁去擇字。如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後被廢黜)、皇三子胤祉以及皇四子胤禛……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康熙給兒子取名為何都用“示”字旁?

那麼,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康熙帝,在給眾多兒子們的取名時為何要在最後一個字上以“示”字為偏旁,這樣做又有何寓意呢?

在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胤”這個字。對於眾皇子們的名字當中為何要出現這樣一個字,其實並不難理解。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就好比每位男性朋友在一般情況下都有一個能與之相對應的輩分的“字”一樣,也即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某某輩。康熙帝名為玄燁,因此他便是“玄”字輩,到了下一代則為“胤”字輩,清朝皇室人員的輩分按照“福、胤、弘、顒、旻、奕、載、溥”去依次排列的。

至於在“胤”字後面取個帶有“示”字偏旁的字,其實這裡邊同樣也是具有一定考究的。

正如文章前面所講,康熙帝一生共生育了三十五名皇子,最終只有二十四位長大成人,由於前幾位皇子均不幸夭折,為此,在傳統封建思想的薰陶下康熙帝便想到了在名字上做文章,於是被寄予了降低皇子夭折概率使命並具有“供奉神主”意思的“示”字旁也就登上了皇家歷史的舞臺。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康熙給兒子取名為何都用“示”字旁?

除此以外,康熙帝在皇子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也是精心挑選的。以皇四子胤禛名字中的“禛”為例,按照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學家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一書中的記載:

禛,以真受福也。

那麼,何為“以真受福”?簡單講康熙帝希望他這個兒子能夠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上天和祖宗,以此換取來自於上天和祖宗所賜予的福佑。

文章的最後,不得不說康熙帝在給眾兒子們取名上可謂是下了番“狠”功夫。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