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你覺得是這樣嗎?

吳半山山神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出自論語裡面,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其實並不難,只是區分小人和君子之間的定義才是最難的,人無完人這是事實,世界上再偉大的人都會有自己自私的一面,只不過區別在於私心跟大義之間的選擇上的問題,當一個人站在自己立場上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而且傷害其他人利益來實現的時候,這個人就是小人。

當一個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選擇了站在大義的立場上考慮事情的時候,這個人就是君子,君子的定義是不因為個人的利益而去傷害其他人的利益,小人的定義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點,不管大義還是什麼,只要自己得利了,什麼樣的行為都能做出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一個為公一個為私。

君子喻於義對嗎,其實是有道理的,為大義立場放棄私人小利的行為就是君子,君子選擇是為了大局觀念不為私人利益所矇蔽,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拋棄大義選擇符合自己利益的立場行為,甚至不惜義傷害他人利益為代價,小人其實和君子之間的區別就只是一層薄薄的紙片而已,選對了就是君子,做錯了就是小人。

私心每個人都有,世界上沒有不存在私心的人,其實小人多不多呢,當然也是不少的,並不是說不站在大義立場上就是小人,想要不做小人首先就要不能做出傷害絕大多數人利益的行為出來,小事利己大事利義,大義面前不能做傷害大義的事情,雖然當不成君子,但是也不用當小人。

當一個人為自己謀利的時候,不能說這個人就是小人,小人的定義是私人利益大於大義,正常情況下只要不傷大義的基礎上為自己謀利都不算小人,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以自己利益為主要的,棄大義於不顧的就是小人,小人中最可怕的是偽君子,君子取義偽君子利用取義來謀私利,所以說最難的不是抉擇,最難的是看清一個人。


無法超越的足跡


因為“義”=“利”,所以“君子”=“小人”;


虎巍老師


大家好,我是風雲,專注於文化領域。題目中的這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來源於《論語.里仁篇》,表達出來孔子對於君子和小人的看法。

★ 譯文的意思是說君子比較看重道義或者情義,而小人會比較看重利益。

★ 像題主的疑問真的是這樣嗎?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從古代儒家思想來看待這句話

孔子的《論語》對於我們瞭解儒家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是有很大的幫助。這句話在當時的古代,實際上對於君子和小人分的是比較清楚的,或者是涇渭分明。但孔子只是說出了區別,但沒有去一錘定音,所以兩者之間會存在著變化,並不是絕對的,君子有可能成為小人,而小人通過改變也會成為君子。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義和利會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也反映出孔子關於人教育的一些觀點。

2,從我們現代的社會來看待這句話

現代我們的社會,無論是經濟的迅速發展,還是繁榮的文化,都處於相對開放和發達。君子更是代表著有休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識的一類人;反之小人是那些做壞事,道德敗壞,或者帶來不良社會風氣的人。義和利如今不是完全的對立面,有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財富,同樣也可以心寸善良和正義;有的人確實注重朋友情義但好吃懶惰,靠著父母謀生,這樣的人同樣會得不到大家的贊同。

3,我的思考和啟迪

通過古今的對比,其實我們現在既要努力的創造物質基礎,有穩定的收入可以照顧家庭父母,同時也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文明,去回報社會,做一些公益。這樣的話,大家會在義和利之間找到平衡,也能遠離小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以上就是我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完整看法和理解了,希望對題主以及大家有幫助。

風雲I說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出自《論語·里仁》。

這句話是有一定普世道理的,讓我們從一些事例分析一下。

一、抗戰時期,人們面臨著民族大義和自身利益的抉擇。有些人寧死不屈,誓死捍衛自己和民族的尊嚴,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生命之歌,可謂踐行了君子為正義獻身的高尚情操;有些人,貪生怕死,在敵人的誘惑面前,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出賣朋友、兄弟以及民族利益,變成了讓人唾棄的漢奸。

二、文天祥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南宋末年,面臨著元軍南下入侵的危險,文天祥力主抗元,卻遭到宦官董宋臣的反對,卻勸宋理宗遷都。董宋臣考慮問題不過以自己利益為重罷了,怕打仗丟了性命、養尊處優的生活不保。而文天祥從國家社稷大義出發,力主斬殺董宋臣,統一人心,抗擊外族入侵。

最終,宋朝在小人當道的情況下,面臨覆滅,文天祥被捕入獄,在高官厚祿的引誘下不為所動,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詩歌。

董宋臣的小人行徑和文天祥的正人君子之風就是鮮明的寫照。




俠客行古今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知曉並遵循義,小人知曉並追逐利。

“君子”最初用以指稱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一般指統治者和貴族男子。但自孔子始,“君子”更多地被賦予了道德的意義,德行出眾者被稱為“君子”,反之為“小人”。在儒家傳統中,“君子”成為一種介乎士和聖賢之間的人格理想,它標誌著道德人格的確立。“君子”有志於追尋和實踐作為價值理想的“道”,並把“道”而不是權力或利益等視為生命意義的根本。

“小人”最初用以表明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通常指被統治者或地位低下之人。後世又以人的德行高下來界定“小人”。德行卑下者被稱作“小人”(與“君子”相對),“小人”只關注和追逐個人的權力或利益,為了獲取私利不惜違背道義,缺乏對“道”的理解與尊重。

因此,筆者更贊同賦予“君子”與“小人”以道德的意義,兩者的區別主要就在於義與利的權衡之間如何抉擇。舍利取義即君子,舍義取利則小人。

筆者拙見,不當之處請指正。


木子皿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注釋

喻:曉。

譯文

孔子說:「君子所曉喻的是義,小人所曉喻的是利。」

此章的君子可以位言,亦可以德言。

以位言,君子是在上者,小人是在下者。在上位者,應當曉喻於仁義,在下位者則當曉喻於貨利。這也並不是說在上者必喻仁義,在下者必喻財利。此只以在上位在下位者所應當曉喻者言。

以德言,君子為有德者,小人反是。棄貨利而曉仁義則為君子。曉貨利而棄仁義則為小人。

程子曰:「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

陸象山曰:「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

君子小人之論,在古代有,現代也有,將來還是有。君子有德有位可謂眞君子。德位相對,則德為本。所謂大德者必得其位。小人則與此相反。


祖述文


“君子欲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是正確的。它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孔子的原話,代表著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君子是儒家樹立的讀書人的模範形象,與之相對應的小人就是其反面的典型。

在儒家的學說中,號召人們以君子的行為規範來要求自己,盡力去做一個君子。以小人的行為來警醒自己,通過與君子對比,勸誡世人遠離小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首先要知道“喻”的含義,喻與義和喻於利,可以看出“喻”在這句話裡面是動詞。

最古老的字典《廣雅》裡說:喻,通知、告也。那麼君子喻於義的含義,就是君子要用“義”來告知、來勸解、來開導、來教育。

為什麼要用“義”來進行勸解呢?因為儒家學說中君子的核心品質就是講“仁義”。

仁義思想是一個完美君子對自己內在的要求,是一個君子對自己的言行的規範,是君子為人處事的道德標準。這個與小人喻於利的內心之外的利益和利害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孟子的文章當中,都是用各種各樣的比喻來勸誡君王或者讀書人要講仁義。

小人喻於利,“利”是利益和利害,與君子相對的小人,他們對自己在思想道德上沒有要求。因此要用君子身心之外的利益和利害來告知、來勸解、來開導、來教育小人。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孔子的儒家學說在對世人的教育方法上來說,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所教育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這其實是靈活變通,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而採取相對應的方式方法的一種聰明的教學方法。避免了教條主義和循規蹈矩,也是儒家思想能夠傳承幾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極端的君子和小人的都比較少見。像曾國藩那樣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很少,曾國藩說“不為聖賢,則為禽獸”,聖賢是君子的優秀的代表。

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既是君子又是小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就看其內心那個部分佔主導支配的地位。我認為只要取得的“利”是不違背社會道德標準就可以了。能夠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沒有必要每一個人都以聖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們在與世人打交道的時候,就要根據對象是是君子多一點,還是小人多一點來採用不同的方法。


良知修行


品行高尚的“君子”,也曾幹過錯事,甚至是非常大的錯事;罪大惡極的人,也幹過讓人感激一輩子的好事。從而也說明人不可能一生只做好事,或者一生只做壞事。君子看重道義,也需要利益,否則君子難以生存。小人雖重利益,但做事也會講規則,即使是潛規則,正所謂鼠有鼠道。

於是就有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是在遵守道義的前提下,取得合法合規合理的錢財的。而小人是隻要能獲得利益,可以置法律法規和道德而不顧,即使是坑蒙拐騙、殺人越貨,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君子做事先問是否符合道義,小人做事先問有沒有利益。有些人的發家史,可以說是“昔日齷齪不足誇”,成為富豪後,金盆洗手了,從事合法行業,也做公益慈善事業,受到社會和民眾的頌揚和讚譽。


李連明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是“義”,這裡的義是指大義、道義和仁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無利不往。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古人云:君子可以捨生而取義,見利思義;小人見利忘義。因此有話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在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體系中,都有一個無形的潛意識的排序,有的人把個人利益排在首位,當個人利益跟他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會犧牲其他的價值來滿足和達到個人的利益,這個準則基本會涵蓋他生活的始終,在矛盾衝突時自動跳出來取捨,這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

而另外一種人,在他的價值觀體系中會把大義置於首位,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來捍衛這種大義,他通常會更多考慮他人,即使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同時,他會顧慮會不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如果有,他會果斷放棄,這就是君子之為。


林深鹿見


孔子分而治之,讓不同的人,明確不同的道理。這方法是對的。讓社會精英,官員(君子)們明確社會道義,才能起到引領百姓的作用。讓普遍百姓(小人)明白自身利惠所在,就能穩定民心,社會就能相對穩定。孔子還有一段話,與這段話是同樣的意思:“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說,官員的立身之本是德,百姓的立身之本是本職(農耕時代的土地);官員要追求作社會的典範(刑),百姓只要得到應得的利益(惠)就可以了。孔子的學說,是建立在與小人百姓為敵的基礎上的。但他對社情民情研究的細緻和深刻程度,是令人敬佩的。這些研究,對於現實社會管理,治理也是有某種借鑑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