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四點”教學法》

本人從2013年起根據理課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 的改革, 經過近七年對所教學生的檢驗, 越來越 顯示出了新教法的優越性。

一、“四點”教學法的主要做法

1. 以實驗為學生的學習起點 根據物理課的特點, 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 做實驗、多觀察、多動腦、多問幾個為什麼, 而這些反映在課堂上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以實驗為起 點, 切中要點。

例如:我在教初中物理《浮力》時, 為了突出重點, 講解時我先出示三個外形完全相同乒乓球(其中有兩個用注射器注人適量的鹽水)把三個乒乓球同時浸沒在水中, 問學生:“是上浮, 還是下沉呢? ”學生異口同聲說:“上浮! ”“真的上浮嗎? 在全班同學注意力集中的時候, 我突然放手, 結果一個上浮, 一個懸浮, 另一個下沉, “為什麼”?

《物理“四點”教學法》


2. 學生主動討論, 提出焦點

上面實驗其中的兩個乒乓球為什麼會出人意料地懸浮、下沉呢? 針對這個問題學生主動地 展開討論, 大多同學認為乒乓球裡有文章, 並主 動去拿來看, 結果發現了問題的關鍵. 因為, 懸浮、下沉的兩個乒乓球比上浮的重. 提出了問題

的焦點.

3. 由學生歸納總結, 掌握重點

學生髮現問題後得出了結論, 上浮的乒乓 球是由於浮力大於重力; 懸浮的乒乓球是由於 浮力等於重力; 下沉的乒乓球是由於浮力小於重力. 物體的上浮、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關係決定的, 與形狀、大小、質量等無關. 這些重點是由學生總結得出的, 所以容易掌握。

4. 救師提示, 消除難點

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本節的難點, 教師讓學生討論時要做適當的提示, 在物體浮沉實驗演 示完畢後, 課後“想想議議”中的皮球可以用乒 乓球代替做演示實驗(也可作為家庭作業完 成), 結合實驗討論, 討論中通過分析, 學生能夠 答出乒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 乒乓球上浮 過程中, 浮力大於重力; 露出水面後還繼續上升 的過程中, 浮力仍大於重力; 當乒乓球漂浮在水 面上不動時, 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等於重力. 可見 浮力是逐漸減小的乒乓球浸入水中的體積也在 逐漸減小, 所以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乒乓球在水 中的體積有關係, 討論這個問題為下節講阿基米德原理做準備.

二、“四點”教學法的優點

1. 使學生感到“十分有趣”積極參與

例如:三個乒乓球實驗的不同表現, 使學生 感到“十分有趣”, 好奇是孩子們也是初中學生的“天性”, 我們必須抓住學生的性”(心理特 點), 精心安排實驗,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使他們形成最佳的學習動機和最佳心態. 積極 參與到實驗中, 發揮其主體用.

2. 學生“很想弄懂”積極思考

演示實驗是出人預料的結果, 使學生展開 討論的同時, 根據思考,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爭相解答原因。

3. 知識掌握得牢, 學得活

由於實驗是在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的, 而結論是學生得出的, 或在教師提示下得出的, 所以學生理解容易、影響深刻、記憶牢固, 對問題 爭先發表各自的見解, 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

4. 不僅學到了知識, 而且培養了能力

通過實驗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牢固的知識, 而且養成了積極思考, 勤於動手的習慣, 極大地 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 想 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四點”教學法對教師的特殊要求

1. 教學的目的明確, 有恰到好處的教案

“四點”教學法必須深鑽大綱、教材, 明確教學目的, 圍繞教學目的選擇恰當的實驗人手, 備好教案, 備教案, 不僅要備教材, 備學生, 還要 備實驗。

2. 對學生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

“四點”教學法對學生的組織必須是在學生感到“十分有趣”、“很想弄懂”的基礎上加以 組織,

3. 有很強的實驗操作能力

“四點”教學法對教師演示實驗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 對特殊實驗要求有很高的技巧, 操作必須準確無誤, 方能達到目的.

4. 有淵博的知識

傳統的授課方式, 始終是教師處於主導地 位, 像“教師做報告,學生聽報告”, 對教師的要 求並不高, 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一般不會有超 界或超範圍的提問。而“四點”教學法卻像“教 師召開記者招待會”, 學生是主動的, 他可以提

出課內的問題, 也可以提出超出範圍的問題, 而你不能迴避問題, 沒有淵博的知識是不會給學生準確滿意回答的。

四、使用“四點”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 要認真備課

2. 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

例如 我在採用“四點”教學法時, 不是急於求成, 從2013年到2017年兩屆學生, 把我所教的兩個班, 其中一個用傳統的教學法授課, 叫“普班”。另一個用“點”教學法講課, 叫“實班”(兩班基礎基本相同), 在兩屆的畢業生實驗明顯比普通班好, 而且“實驗班”的課業負擔很輕, 從未佈置過書面家:庭作業, 佈置作業只是觀察、思考或是動手小 實驗.

3. 要靈活多樣“四點”教學法, 要從教材、學生和教師本 人的實際出發, 不能千篇一律. 就教材而言, 只適用於物理. 對物理每節課來說並非都有一個現成的實驗. 有的一節沒有安排實驗, 有的一節 實驗過多。要根據教學的目的, 合理安排. 就學 生而言, 不同時期, 不同班級的學生基礎不同. 要隨時調整實驗的深度、廣度. 過淺過少, 學生 不願參與, 效果不好; 過深、過多,學生接受不了, 同樣效果不好。

4. 要重點突出, 不要喧賓奪主

實驗的安排都應圍繞本節的重點, 直接或間接地為它服務. 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難點, 抓住關鍵。

2020.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