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無知,越精進

越努力,越無知,越精進

01

在工作和生活中,說一個人容易放棄叫:三分鐘熱度。就是說一開始做事很認真,做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形容一個人沒有恆心。

說到放棄這一點,整個動物界都是一樣,動物園的猴子伸手去探香蕉,但怎麼樣也探不到,最後也只好放棄。

為什麼容易放棄?這裡隱藏了一個“無知”在裡面

每個人在為一件事努力,往往呈現兩種結果:

  • 其一是一路凱歌,一帆風順,越努力,越成功。
  • 其二是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發現自己在知識和經驗上的無知。

當出現第二種情況的時候,也會出現不確定性的結果:

  • 第一、越到困難,發現自己無知,直接放棄;
  • 第二、越到困難,發現自己無知,於是去學習如何解決困難,最後獲得精進。

所謂的三分鐘熱度,也就是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吧。

比如,你說我今天要寫一篇文章,但是在寫得過程,遇到了缺乏思路的困難,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解決了,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對待無知截然不同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努力是否有價值。

記得有一次看TED,有位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建議我們成人要學習三歲孩童對世界的好奇心,三歲孩童懵懵懂懂,對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並且勇於去探索,因為孩童不知道放棄是什麼?不知道困難為何物?只是好奇而已,但也因為無謂的好奇心,孩童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起來。

三歲孩童以好奇代替無知,便勇於去探索。

而成年人心智成熟,很容易認識到自己在某些領域的無知,但為何喪失了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氣。

越努力,越無知,越精進

筆者認為關鍵是“內驅力”的喪失或不足夠強大。

內驅力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驅動去完成某個事情的動力。

努力是無需內驅力的,人人都知道改變自己需要努力,也願意去努力,但為何你和他努力的結果不一樣?

根源在於努力過程中,面對無知和困難,有內驅力的人會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沒有內驅力的人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假努力”,不敢面對自己的無知,遇到困難繞著走。

沒有內驅力的人如果不改變的話,一生無知,一生悲哀。

阿里的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是阿里巴巴的技術管理第一人,2008年加入阿里擔任首席架構師,一年後任阿里首席技術官,一手搭建了阿里強大的技術團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堅曾經是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一位心理學教授何以變身為阿里的首席技術官?

這裡還是內驅力在起作用,從熟悉的領域跨界到未知的領域,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而這關鍵的一步是靠強大的內驅力達成。

研究心理學的王堅對於技術架構領域是無知的,但他沒有因無知而恐懼和放棄,悉心研究數年後,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靠的就是“三歲孩童”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京東劉強東1992年考上人民大學後,專業是社會學,1993年接觸了電腦編程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會了後,憑藉出色的編程水平做起了兼職,畢業後,靠兼職賺的錢開了個餐館,倒閉後,到中關村租了個攤位售賣刻錄機和光碟。

2004年,京東多媒體網(京東商城前身)上線,整個網站的系統後臺都是劉強東最早用鍵盤敲出來的。

學社會學的劉強東,對於電腦編程是無知的,但他保持足夠的內驅力,學會了編程,從而通過這門技術解決了大學的開銷問題,併為畢業後創業打下了基礎。

上面談了王堅和劉強東兩個案例,假設這兩位沒有內驅力的話,是不是阿里就少了一位優秀的技術領頭人,中國也少了一個京東?

越努力,越無知,越精進

面對無知的領域,是不是內驅力是天生的?又該如何培養內驅力?

第一個問題:內驅力是不是天生的?

華為和阿里初期為什麼願意招聘那些家庭困難的年輕人進來做銷售?也是看中了這些年輕人與生俱來的內驅力,就是急於改變貧困的現狀。

一個家庭條件優越而聰明的人,一個家庭貧困但有衝勁的人,企業更願意選擇哪一個?

估計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後一個,企業天生喜歡內驅力強的員工,這樣的員工,企業只需要告之做什麼,怎麼做就可以,員工會自覺地執行。

但不能一概而論,天生具備內驅力也不是滿大街都是,大部分人還是要靠後天去培養自己的內驅力。

對的,內驅力是可以培養的。

第二個問題:如何培養內驅力?

既然是“驅動內心前進的動力”,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動力”。

動力從何而來?

有幾個辦法可以嘗試給自己提供動力:

1、自我暗示法;

每個人心裡都存在一個消極的和積極的自己,這不是人格分裂。

當你想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積極的自我要暗示自己,自己是能解決問題的,挺一挺就過去了。

健身跑步的人都有過類似經歷,有時候跑著跑著就不想跑了,這個時候,暗示自己以前也跑過十公里,身體也越來越好了,在積極的作用下,你又開始堅持下去了。

2、清單約束法;

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提前一天通過手機列個清單,手機裡有很多軟件可以做到,比如ToDo、番茄鬧鐘等。

做完一件事就打個勾,一天下來看到都是勾,心裡會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了。

這裡有個避免外部誘惑的事情,人是極易受誘惑的動物,只是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學會了控制慾望。

比如你在追一部熱播劇,我們有個體會,看書看一會兒就累了,但追劇幾個小時都不累。

追劇或者玩遊戲是非常耗費時間的,有時候當你在學習工作時,覺得要放鬆一下看看電視或者玩玩遊戲,其實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筆者的建議是追劇玩遊戲等可以放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週末留出一天來放鬆自己,盡情的玩和享受。而平時除了工作,學習,其它的一概不做,這樣就能保障足夠的時間去提升自己。

3、價值轉移法;

這個方法受啟發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佩裡的一本書《拖拉一點也無妨》。

佩裡在手中說到:

想辦法把拖延變成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你想放棄,那麼同時做幾件有價值的事情,比如,你現在要寫一份年終報告,可你遇到難題不願意寫了,那麼找幾件已經放棄或拖延的事情,比如把賬單清理一下,看一本沒有看完的書等等。

按照佩裡教授的說法,不管如何,你都是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這就是有效的。

越努力,越無知,越精進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理想中的自我,但最後只有小部分人真正活成了理想的自己,越努力,就會意識到自己越無知,有內驅力的人會跨越無知,最後實現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