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30歲,看明白這3個大趨勢,提前避免中年危機

過了30歲,看明白這3個大趨勢,提前避免中年危機

01

近來看到很多關於35歲職場危機、中年危機類似的文章,基本上是對35歲之後就業的焦慮。

比如有位女士34歲離職回家帶孩子,經濟條件也還可以,等孩子可以脫手了,已經38歲了,再去找工作,就算資歷經驗再豐富,也是吃閉門羹。

現在我身邊確實有不少年過35歲的人,面臨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就我一個認識快20年的朋友,39歲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做產品負責人,做了十多年,剛剛和我說離職了,我問他為什麼?

他說:都這個年紀了,再不出去博一把,真的沒有機會了。再幹下去,我這個人就廢了!

還有一家科技公司的副總,45歲了,在公司幹了20多年,每年收入30萬左右,發不了財也餓不死,近兩年業務不好做,也是處於焦慮之中:離職找更好的機會還是繼續幹?

這個問題他兩年前和我說起,今天還在那家公司幹,拿著不高不低的工資。

他說:像我這樣最痛苦了,年紀也大了,收入餓不死,但一家還是擠在90多方的房子裡,想換房沒有錢,想換車也沒有錢,想出去幹又不敢。

像這樣的焦慮,可能就是中年人最大的痛苦吧!

過了30歲,看明白這3個大趨勢,提前避免中年危機

02

對於公司裡的老員工而且年紀在40左右的人而言,殘酷的現實是,即使你沒有被裁員,但在領導的心目中已經被裁員了。

老員工有“三高”:年紀高、福利高、工資高

現在有些企業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想要降低成本,裁員是最有效的方式,裁誰呢?“三高”的老員工首當其衝。

特別是那些崗位可替代性強、缺乏創新和思維保守的老員工。

裁掉一個老員工,引進一個新人,在工作狀態上比老員工強,工資福利可以比老員工低,你說企業為什麼不用新人呢?

這是一個相當現實的情況,在現有環境下也無法逆轉。

那麼,職場老人就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話不盡然。

有一句話放在任何環境下都有用:

機會只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

我所在公司年初就招聘了一位四十歲的銷售總監,個性非常的有魄力,這個年紀了還和年輕人一樣每天忘我的工作,半年就把一家子公司帶的起死回生,剛剛被提拔為銷售副總。

因為我經常和他近距離接觸,我就絲毫沒有感覺他像個四十歲的人,他還在公司內部搞了個爬山俱樂部,週末就帶著一幫年輕人去爬山,整個人活力四射,不亞於任何一個年輕人。

我問他為什麼精神這麼好?

他說:活著唄,幹嘛搞得老兮兮的!
過了30歲,看明白這3個大趨勢,提前避免中年危機

03

如何避免文中所描述的中年危機,用一句很流行的話來說:

“未來的你必將感謝現在努力拼搏的自己”

從30歲開始,就應該為未來十年打下好的基礎,如何為未來打江山呢?

需要看明白3個大趨勢:

未來的就業形勢往精細化發展。

所謂的精細化在於個人的專業程度,未來的社會分工將在現有的基礎上越來越細。

現在很多企業為了節約人力成本,提倡一人多能,三個人的活一個人幹,拿兩份工資,工作強度較低的可以,但對於工作強度高,對專業程度要求高的工作,就無法實現。

總體企業發展趨勢仍然是分工越來越精細,就像一個流水線,每個人專注做不同的零部件,而不是一個人做所有的零部件,效率得到了保障。

比如你現在30歲左右,做會計,那麼就在會計這個專業上深耕,一開始可能工資不高,但隨著資歷的提升,會計這個崗位可以幹到60歲。

把握小趨勢是大勢所趨。

何帆老師在《變量》書中對小趨勢做了詳細的闡述,小趨勢就是大趨勢下的微量變化,比如電商是大趨勢,而社交電商、網紅電商是大趨勢下的小趨勢,拼多多、網紅張大奕就是把握了電商的小趨勢,成就了自我。

未來推動整個社會變革的是大趨勢,而推動大趨勢變革的往往是小趨勢。

小趨勢告訴我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不考慮大公司的話,儘可能地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職業和公司。

比如大的阿里雲公司進不去,但可以選擇與阿里雲業務差不多的小公司,或者可以彌補阿里雲業務短板的公司,因為雲計算是大趨勢,阿里雲的發展會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公司,不會面臨倒閉等導致的職業危機。

過了30歲,看明白這3個大趨勢,提前避免中年危機

企業將由無數個體單元組成。

稻盛和夫發明的“阿米巴”經營模式,讓企業的每個組織都成為自營體,激活了每個組織的活力。

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程度提升,企業的各項功能也將分拆出去,由此誕生了“眾包”模式,比如全球的一些大企業,紛紛把售後服務外包給印度的專業服務公司來提供。

未來企業也是這樣,會由公司主體和若干個以員工為中心的個體單元組成。

比如傳統的技術部門、品牌部門等將不再成為組織架構的一部分,而是外包給專業的員工個體或多個個體單元去完成。

這樣,未來你在家裡就可以接到原單位的任務委託,你接單後就可以隨時處理。

企業未來不再以文化為核心,而是以效率為核心。

前提是你需要具備企業認可的專業能力。

還是那句話,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如何擁有確定的人生?首先要徹底拋棄不確定的自己,認清未來,把握趨勢,行動起來,才有可能讓未來感謝現在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