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價值與風險的考量

閒來無事,虛擬了兩種典型公司的利潤和價格範圍。一個是"成長股",另一個是很多人口中的"價值股"公司,但我對這種叫法頗為不適,我姑且稱之為"成熟股"。我覺得"成長""成熟"更為貼切,都是從成長的特點和階段來命名,而非一個屬於價值投資股,另一個就不是了,我倒認為,這兩種公司都應屬於"價投"範疇。

這兩個公司當然是不存在的,所有數據全是瞎編,各種情形也是扯淡,不會那麼理想。但是,從大體上來說,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卻也是這麼回事,道理也八九不離十。那就不妨假裝真的有這兩公司。我喜歡模糊的正確。

價格,價值與風險的考量

上面的是一個成熟穩重的公司,業績基本是小碎步向前,看似沒什麼前途,但收入利潤還是實打實的,像一個身體健康不再長個的青年母雞。

大家可以看到,十年下來也"成長"了50%。所以,以溫吞市場PE15價格買下,十年,每年也有5%的增長,來自於企業本身的增長。

但是,縱然如此,市場波動仍然是存在的,姑且假設價格圍繞著價值核心(假設15PE)以30%上下波動,PE也就在10.5和19.5中間變化了。頭一年買高了,十年後遇上行情冷,還是套著的。相反,低買了,十年後遇到牛市,也可以"十年三倍"地炫一通。

所以,買成熟股,看PE,低價入手,沒有錯。

現在再看看成長股。其實在美國前輩們的定義裡,利潤十年翻一倍就算成長股了,但對於我們大A,簡直拿不出手,怎麼說也要十年十倍二十倍才叫牛股。那好吧,我就模擬了一隻十年從年幼快速增長十來倍然後變成熟的"牛股",假定年均增長30%左右,前期也有被發現和爆炒的經過,其PE也相應變得又些不靠譜。當然,跟我們現實中碰到的妖股牛股比,這個例子裡的PE其實相當老實本分。

如果在業績爆發股市爆炒之前買入此股,真不知會享受n倍的戴維斯雙擊,甚至是擠著漲停板爬上去的也笑得合不攏嘴。但是行情也會風雲抖變,如果是在顛峰那陣子買票入場的,就會發現後面全是下坡路,雖然公司業績仍然是彩旗飄揚一路高歌,有人因此腰斬再腰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了。

同時,有意思的是,只盯著PE的夾頭除了一頭一尾(圖中蘭色部分)會有動口的慾望,中間那整段魚身子則與其無關,要麼視而不見強行默默唸經,要麼抓耳撓腮卻也不敢伸手。

圖中綠色部分卻是最考驗能力的部分,也是低價夾頭與成長夾頭兩波人馬互道SB的關口,而黃色部分則是莊家與韭菜互道SB的山頭。

所以似乎可以說,買低價更適用於成熟的企業,而看懂企業測算準估值且行動迅速,更適用於成長的企業。但也很顯然,真正能看懂企業的人,又有多少?很多人都是看到盤面資金異動後才注意到某個企業,匆匆看兩天財報,打聽一下"內幕""內參""行情人士消息",於是乎也成了"我懂你不懂"的資深專家。這種高收益中天然孕育著高風險。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腳。夜路走多了,不是碰到鬼,就是自己成了鬼。

回到題目上,投資的風險主要是買高了;比這更大的風險是,不懂自己買的是什麼。

而每個投資者應該瞭解自己面臨的風險,同時降低自己的投資預期。

價格,價值與風險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