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賊,財務造假手段能有多“高明”

天下無賊,財務造假手段能有多“高明”

天下無賊,財務造假手段能有多“高明”

4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瑞幸咖啡公告承認,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間存在偽造交易行為,涉及銷售總金額約為22億元。

瑞幸咖啡股價當即跳水,當日暴跌75.57%,次日再跌15.94%,與今年1月的高點相比,僅剩十分之一。

造假事件的連鎖反應

有好事者站出來說,瑞幸咖啡割美國人“韭菜”,給中國人發補貼,這才是民族的“良心”企業。

但當一度是民族驕傲的中國咖啡品牌,一夜之間被貼上了“美股騙子”的標籤,並且接下來將會面臨造假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包括但不限於集體訴訟、SEC鉅額罰單(甚至是強制退市)、刑事責任等。

這讓本就風評不佳的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再度大打折扣。以後中國企業想要再赴美融資,如何消除國外的不信任情緒成為頭等難題。

山河異域,風月同天。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市場,對財務造假行為都是零容忍。

事件發生後,中國證監會便對其造假行為表示強烈譴責,並表示無論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應當嚴格遵守相關市場的法律和規則,真實、準確、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即使是瑞幸咖啡註冊在開曼群島,上市在納斯達克,中國證監會也不會對證券欺詐行為坐視不理。當國際資本市場之間日愈融通,唯有共同整治財務造假這一市場頑疾,才能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

美化財務報表——造假源動力

無一例外,各國資本市場對於財務造假行為都是處以極刑,但仍舊屢禁不止。公司大費周章地造假,為的是達到美化公司報表的目的。而在將外表包裝得光鮮亮麗的背後,必然有更深遠的利益動機。

一是為完成特定的業績對賭承諾或觸發獎勵機制,從而保障個別股東或者高管的個人利益;

二是塑造公司高成長的預期形象,通過調整淨利潤分佈,維持業績平穩增長,避免股價過度波動;

三是短時間內刺激股價,並可能伴有部分股東高位減持或避免質押平倉風險的特殊目的;

四是為避免公司長期虧損導致公司股票出現退市風險,保護公司股票價值。

當然,除了為個人和公司利益考慮之外,還可能基於指標政策考慮,通過造假應對管控要求。諸如為去槓桿、降負債,通過操縱子公司並表或者出表,調節公司資產結構;又如大額計提商譽、資產減值等手段,擠掉表內資產泡沫等。

難易權衡——造假也有取捨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假運動便開始了,或悄無聲息,或全民參與,最終以財務報表形式向市場展示 “努力”的成果。根據以往經驗,大多喜歡在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上做文章。

這兩張報表以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基礎,以此反映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卻讓造假者找到可乘之機,通過提前或者推遲確認來調整財務報表的真實情況。

相比之下,現金流量表造假更為困難,但並非不能造假。只是在收付實現制下,現金流量的總額難以變動,否則會出現賬實不符的低級錯誤,通常的造假就是各科目間的閃轉騰挪。

但為配合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的造假,現金流量表也時不時得作出變動,以此圓謊。

當然,並非所有造假者佈局都如此精密,總是會百密一疏。因此,在分析財務造假案例時,以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為切入點,比對現金流量表的表現,便能發掘蛛絲馬跡。

誇大盈利能力——利潤表造假

造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放大公司利潤,並直接反映在利潤表上。而複式記賬法下,利潤無法直接虛增,需要通過虛增收入、虛減成本以及改變非經常性損益等方式達到最終目的。

虛構收入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虛增利潤形式。如去年的STKD通過多年虛構海外收入做大業務規模,同時審計難以核實。

但如果仔細分析,其存貨週轉率明顯異於同行業水平,甚至一定程度上超出其滿負荷產能,不禁要引起懷疑;

又如某煤炭開採企業銷售客戶集中,產品售價又高於同行業水平。但如果結合其應收賬款規模,絕大多數產品屬於賒銷,不得不懷疑是否存在抽屜協議。

如果收入不能多一點,那麼就嘗試成本少一點。通過延長折舊或攤銷期限,減少賬款的計提比例,或者是推遲費用確認時間等手段,降低公司當期成本,從而放大利潤。

如仔細分析某資源壟斷企業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其多項在建工程完工程度多年保持在90%-99%,卻始終未轉入固定資產,由此少計折舊攤銷,多計資本化利息,成本便被有效降低。

要是主營業務不好動手腳,就將眼光投到其他損益。如CYNM通過確認高額投資收益美化公司業績,ZHGF未對商譽進行減持測試從而逃避計提減持損失的要求,YJCM則是虛稱存貨不存在跌價風險以避免計提減值帶來的利潤衝擊。

打腫臉充胖子——資產負債表如何造假

上市公司不僅僅追求利潤的虛增,有的還要求體量的最大最強,從而被打上優質股的標籤。同時,由於資產負債表各個科目之間有著明確的對應關係,一旦造假就會引起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虛增貨幣資金是最為便捷的造假形式,同時最能彰顯公司強大的運轉實力。上市公司在貨幣資金寬裕情況下,卻有大規模借款,就需要多留個心眼。如果其交易對方多為關聯方,就更要關注賬款的回款能力。

但賬上資金究竟有多少,往往一查便知,所以造假難度也很大。因此退而求其次,選擇對存貨造假。虛增存貨可以達到虛增資產和虛增利潤的雙重目的,不少企業樂此不疲。

尤其是存貨不易盤點的農林牧漁行業,得利用估計來核算存貨,就容易出現造假隱患。最典型的就是扇貝老跑路的企業,賬上趴著高比例的存貨,但卻經常遇上“天災”計提存貨減值。

流動資產的造假多數需要現金流量表的配合,一旦不夠默契,就容易露出馬腳。相比之下,非流動資產的造假就更為隱蔽,並能夠通過較長時間來對虛增部分予以消化,令人難以察覺。

但如果結合行業仔細公司的日常運轉情況,公司的營收水平遠低於公司體量應有之規模,無法表現出行業內的競爭力,就不得不對公司體量的真實性打上問號。

還有的公司喜歡隱藏負債,以達到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的目的。利用是否將子公司納入合併報表,將債務負擔轉由特定子公司承受,卻最終不計入上市公司體內,提升公司淨資產水平。

還有與債權人達成債轉股的協議,但實際上是明股實債,背後帶有回購條款,看似降低了公司的負債規模,實際上並不減輕公司財務負擔。

世界上是否有“完美”的財務造假行為?雖不敢百分之百篤定,但難度至少可想而知。但凡經過粉飾,必然留下痕跡,無論多麼高明,總會被發現蛛絲馬跡,唯有歸於自然與真誠,才不會有造假被發現的風險。

《無人生還》中,兇手曾以為自己策劃了一場完美的殺人作品,但最終仍經不住層層抽絲。再精心準備的造假行為,都難以全然抹去現實的痕跡。不斷修補的過程,實際上便是不斷接近失敗的過程,直至造假最終被揭露。

因而,想要不被發現造假,唯有不去造假。費勁心思研究造假的高明,不如潛心主業,致力公司的經營。時間,終會給市場一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