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最近,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上映,向世人展示了國際籃球歷史上最傳奇也是最具有爭議的一場比賽。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蘇聯男籃對抗美國,戰況激烈,不分上下。美國隊領先一分奪冠後,世界男籃秘書長以記錄臺時鐘不準確為由,三次改判。

最後一次,蘇聯隊在三秒鐘內靠一記縱貫全場的長傳,奇蹟般地反敗為勝。

這一逆轉震驚了世界,美國隊卻無法接受,至今拒絕領取銀牌。

當年真相到底如何,已成為了歷史懸案。不過,這並不是這部影片要探討的主題——儘管它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長,精細地還原了當初比賽的種種細節。

它更多地是向我們講述,在冷戰背景下,一個雜牌軍團如何逆流而上、走向巔峰的故事。

1.瘋狂的教練

影片一開始,蘇聯男籃國家隊主教練因政治原因被革職。在他人的舉薦下,默默無聞的加蘭任臨危受命。

一上來,加蘭任立下flag:要在一年後的慕尼黑奧運會,打敗美國。

此語震驚四座。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試試搜索近似圖片

要知道,當時美國男籃隊已蟬聯36年奧運冠軍,所向披靡,無人能敵。蘇聯想要與它對抗,不亞於自取其辱。

一時間,球員愕然,媒體嘲諷,體委高層氣急敗壞:這是在拿國家的榮譽開玩笑。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當時正值美蘇爭霸白熱化階段。雙方在軍事、科技、工業等多個方面展開競賽,務求碾壓對方。體育也不例外。一場聲勢浩大的賽事勝利可以給予國民強大的精神激勵;反之,落敗的受挫感也會影響到民族的自尊自信,讓國家顏面掃地。

尤其在蘇聯的舉國體制下,籃球早已不是純粹的運動,而是政治的延伸,與國家榮辱、民族認同和官員的政績息息相關。一切賽事的安排都要服從政治的大局,服從各級官員的利益安排,哪怕以犧牲體育精神為代價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加蘭任不是不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只是他對追求超越的體育精神有著可怕的執著:沒有什麼強隊是不可戰勝的。

2.一盤散沙

然而,加蘭任接手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表面上,蘇聯男籃國家隊雲集了旗下各國高手,群星璀璨,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不同的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和民族觀念,讓球員們間摩擦不斷,地域歧視和鄙視鏈無處不在,激動時還會大打出手。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不僅凝聚力差,球員們也各有“瑕疵”。有人心高氣傲,輕視團隊配合;有人患有心臟疾病,密而不宣;有人有嚴重的“資本主義傾向”,準備叛逃;還有人隱瞞了自己的高度近視……

更糟糕的是,他們壓根不服這位新教練。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總之,這是一人心渙散、沒有靈魂、沒有精神力量卻又桀驁不馴的球隊,這無疑給加蘭任提出了巨大的難題。

但他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政治。

加蘭任上任之初,體委官員曾允諾送他癱瘓的兒子出國治病。可因為他“打敗美國隊”的狂言,惹怒了高層,兒子被禁止出國。這一消息,讓他近乎崩潰。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普遍背景——動輒得咎,因言獲罪,人心惶惶。官方對球隊的干預無孔不入,安排籃球隊醫做秘密眼線,監視球員的一舉一動。

隊員在海外打贏了比賽,得勝回國時,要面臨海關人員鉅細無靡的查問,小到一本《聖經》、一箱毛線,都會被反覆質詢、當作“危險信號”記錄在案。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舉國體制讓籃球遠動受到精心的關照,但球員們也被官員們視為獲取政績的棋子,不允許有自己的個性、思想和主張;被嚴密監視的生活,很難讓這些體育英雄們感受到完整的榮譽感和自尊感。

廣泛存在的恐懼、壓抑和不被尊重的感覺,又會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進而影響到個人在賽事上的投入。籃球彷彿不再是他們熱愛的運動,而是一項相對體面、卻高風險的工作。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這樣的他們,如何戰勝無往而不勝的美國隊呢?

3.艱難逆襲

加蘭任一上任,力排眾議,要求用美國的訓練方法來訓練球隊,帶領球員去美國打熱身賽。

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和冒險的提議。幸運的是,上面通過了。

自命不凡的球員們到了大洋彼岸才發現,自己連美國街頭的黑人都比不過,更是被美國學生籃球隊打得暈頭轉向,一敗塗地。

知恥而後勇,他們進行了比魔鬼還魔鬼的訓練。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整個球隊像是突然間獲得了一種生命,一種靈魂,一種強大的動力。成員們忘我地訓練,一次次挑戰自我的極限,比賽中愈挫愈奮;而這個中的轉變,不僅是出於心中的屈辱感,或某種政治使命感,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這個教練跟別人不一樣

球員扎爾的近視被發現後,以為自己定會被開除。沒想到加蘭任悄悄遞給了他一副當時蘇聯還不能生產的隱形眼鏡,保住了他的職業生涯。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籃球中峰薩沙在美國比賽時心臟病發,生命垂危。他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官方不肯出錢。加蘭任就把用來醫治兒子的錢,墊付給他。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格魯吉亞球員想要回家參加妹妹婚禮,高層不批,他就自己偷偷地走。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加蘭任不想讓球員因私自離隊觸怒高層,影響前途,索性把整個球隊帶到格魯吉亞訓練,一起參加婚禮。

還有,官方懷疑球員保勞斯卡斯有叛逃美國的計劃,準備回國後將他控制起來。加蘭任冒著失去一名籃球主力的風險,偷偷地告訴保勞斯卡斯這一消息,勸他早做打算。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保勞斯卡斯感激之餘,亦有不解。明明比賽在即,教練為什麼還讓他走?

加蘭任反問了一句,然後轉身而去,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就這樣,球員們一次次地被加蘭任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同於那些動不動喊著“為國爭光”,實則醜陋、自私的官員,加蘭任充滿了人情味。儘管他對勝利也有著熾熱的渴望,但在他心中,有遠比金牌更重要的東西,那便是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由

所以,他頂住了政治上的層層壓力,在有限的操作空間內,為球隊創造了一個輕鬆、自由的氛圍,一個相對純粹的環境;他關心球員的健康和心理,理解他們的感情和選擇,尊重他們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激發出他們對籃球最原始的熱愛。

而他那溫暖的人性、細緻的關懷,也融化球員之間的冷漠、猜忌和疏離,大家成為了一個整體,互相關心,配合默契,戰鬥力得到空前的提升;加上他靈活的戰術佈局和強大的現場決策力,球隊順利打進了決賽,大夥開始相信:美國隊不是不可戰勝的。

在一個封閉、功利的官僚主義社會,加蘭任的智慧和擔當難能可貴,但是他的特立獨行、政治意識的薄弱,也註定無法獲得高層根本性的信任——

他們不相信他能讓蘇聯贏

慕尼黑奧運會期間,發生了人質劫持慘案,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蘇聯體委高層官員決定以抗議為由,藉機退賽,避免與美國隊正面交鋒。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這樣的退出看似體面,但卻難以消除球員心中不戰而逃的恥辱感。他們更心疼加蘭任的付出,畢竟他為了這一場比賽,押上了一切。

可是,個人如何對抗得了強大的官僚體制?恐怕再強烈的集體抗議,也難以撼動高層的決定,撼動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

最終扭轉這一切的,是體制內個別官員超越於政治之上的堅守。一位體委的官員頂住了壓力,決定繼續參賽。

這才有了後面那場偉大的比賽和傳奇的逆轉,有了那一記被世人嘖嘖稱歎的精彩絕殺。

《絕殺慕尼黑》:人性超越體制的奇蹟(劇透慎入)

搜圖

4.結語

總的來說,《絕殺慕尼黑》是一個比較老套的勵志故事。無非是一個落魄的的教練,帶領一盤散沙的團隊,克服重重阻礙後,贏得了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有意思的是,這場比賽,作為蘇聯時期舉國體制下的體育產物,影片沒有將它的勝利歸功於體制或某種空洞的愛國口號,反而強調了高壓政治氛圍下人性的閃光和個性的解放。

換而言之,贏得這偉大勝利的,不是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優越性,而是人性化的管理下,所迸發出來的,一個個人的具體的情感、義氣、夢想,對於自我超越的渴望,相互激發出來的堅持不懈、全力以赴的精神,以及對於籃球最本真、純粹的熱愛。

而加蘭任能扭轉乾坤,不是靠完美地適應、順從體制和官場的邏輯,恰恰是他超越體制的強大力量和非凡勇氣,讓籃球運動迴歸了人性、健康和乾淨

或許,這才是創造奇蹟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