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堯渡鎮擊壤橋

東至縣堯渡鎮擊壤橋

東至縣城由新老城區組成,新城區在老區的東北方向,地址位於現在的老梅城區,新老城區通過擊壤橋相連。

擊壤橋於明朝萬曆時期辛亥年(1611年)由本邑蜀人王浙倡議捐資修建,集捐俸金千餘,歷時兩年建成。築建石墩十三座,十二孔。採用橫鋪木板作為橋面以供往來。數年後木質腐爛漸成危橋,遂改為花崗岩石條粱,每墩之間用挑石14條、鋪石7條,共計長40餘丈、寬1丈3尺,平鋪密嵌,堅硬如砥,並護以石柱和鏗亭於兩岸,以憩行者。

東至縣堯渡鎮擊壤橋

橋名取"擊壤高歌,萬民同樂"之意。傳說堯南巡時曾在此地路過,而擊壤是一種古老的遊戲,明朝尤為盛行。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是說遠古帝堯時代,有“年五十”的老者在路上做擊壤遊戲。有個“觀者”說:“真好哇!如果沒有堯的恩德,哪有這般閒情來擊壤呢?”。因此此橋命名為“擊壤橋”。

擊壤橋石樑橋面毀於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修復為木質橋面,現在的擊壤橋是原址重建,但橋型結構已失去本來面目。

東至縣堯渡鎮擊壤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