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山,距東至縣縣城26公里,是皖贛交界處,系古時安徽到江西的咽喉要道,進可入贛北,鄱陽等地,退可達馬當,彭澤至長江,地勢險要的軍事要地。

四角尖四峰並列,峰奇谷幽,古木參天,秀竹碧水,空氣清新,冬暖夏涼。主要景點有仙姑排,亭子腰,仙水池,飛來龍等。從官港鎮進入四角尖,要過三道嶺四重山,茂竹秀林,流水潺潺,懸崖古藤攀老樹,峭壁生青苔;山坳中霧氣雲煙嫋嫋,百鳥喧鳴。沿途有“仙來亭”和“觀雲亭”兩座木亭。傳說唐代詩聖李白從江西到當塗途徑此山,賦詩一首:山色起晴空,光涵曙影融。霞高千峰紫,旭迎滿亦紅。古寺松陰小,深崖竹韻崇。恍如無路近,巍透白雲宮。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1363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以此為基地,屯糧練兵。坊間流傳朱元璋“日戰鄱陽湖,夜宿蘭溪”源於此。朱元璋當時宿在山上的舊廟裡(明王禪寺),飲四角尖山泉水,喝四角尖雲霧茶,祭天地問計蒼穹,指揮20萬人船在湖口殲滅陳友諒60萬大軍,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367年朱元璋登基後,敕四角尖山建廟一座,賜名“明王禪寺”;朱元璋飲過的山泉水池被後人稱為“仙水池”。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清咸豐年間“明王禪寺”遭兵焚;清光緒四年(1878年),邑人陳協幫捐資修建。“明王禪寺”後山尚存有歷代和尚墓300餘冢,包含6層刻有萬曆十年,乾隆九年等數十家墓塔。清朝時期“明王禪寺”還建有古學堂。清末時期主持妙法系翰林,親自擔任老師,名人學士就讀於此,數不勝數。如:周馥,許世英等早期在此啟蒙。現廟內保存有周學銘,周學熙,陳廷尉的楷書石刻。廟內錄有民國總理許世英讀書時詩作:四角遺古剎,爽氣散遙天。曲徑松陰滿,空洞竹影偏。鳥啼花欲笑,風靜樹蟬鳴。雖隔東皇遠,瑤池在眼前。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陳仲亭還一度以此為革命根據地,配合方誌敏進行革命活動,組織和開展工農運動,建立農民團,推動農民運動走向高潮。後陳仲亭不幸被捕在南京雨花臺就義。

初建的“明王禪寺”保留下來的高高廟基和明,清兩代殘存的石柱,長條石,磚雕依稀可見。現在的三座廟宇,舊殿兩座,新殿一座,主殿門上的“明王寺”是東至籍臺灣書法家謝宗安所題。

東至縣官港鎮四角尖與明王禪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