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蘭縣探索“子母”扶貧車間模式

廣西東蘭縣探索“子母”扶貧車間模式

圖為工人在扶貧車間生產數據線。劉廷智攝(中經視覺)

位於廣西東蘭縣三石鎮的龍華高科技產業園是東蘭縣與深圳市協作的扶貧項目。產業園被村民習慣性地稱為扶貧大車間的“母公司”。而其他鄉鎮設立的扶貧車間則被稱為“子公司”。這種“子母扶貧車間”是深圳市龍華區為促進東蘭縣大石山區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結合易地搬遷,精準定位產業扶貧,在該縣探索出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子母扶貧車間”就是把該縣14個鄉鎮,形成“1+13+1”的架構:“1”是負責原材料採購、半成品加工等機器工序的“扶貧大車間”——三石鎮的東蘭龍華高科技產業園,這是“母車間”;“13”是在其他13個鄉鎮和149個村(社區)成立扶貧車間,這是“子車間”,負責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加上1個技能培訓中心,推動農民轉型“新產業工人”。

在三石鎮“扶貧大車間”上班的覃玉蘭,老家在三石鎮板文村弄能屯,那裡是典型的大石山區,水電不通,距離三石鎮約20公里。通過異地扶貧搬遷政策,她搬到靠近三石鎮的納桑移民安置點。覃玉蘭告訴記者:“搬遷以前,我家在大石山裡種植10多畝玉米,糧食還不夠餬口,幾乎沒有任何收入。從山裡移民搬遷到山外後,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就可以上班,每個月有2500元的穩定收入。我現在工作和照顧小孩都不耽誤。我丈夫從事裝修工作,收入可觀,小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子母扶貧車間’模式的最大意義,就在於讓原材料多跑路、就業人員少跑腿,讓東蘭的貧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我們已引進漢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東蘭縣青春時尚製衣有限公司入駐園區並投產,共吸納5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東蘭縣副縣長、深圳龍華幫扶幹部陳毅強介紹說,“1+13+1”子母扶貧車間新模式的創新,真正實現了送車間到村、送崗位到戶、送技能到人,讓貧困戶就近工作。

“我前年剛結婚,現在孩子還小,原來在外打工,有時候春節都趕不回來,很想家。外面雖然工資高,但消費水平也高,回來以後,雖然工資低一些,但離家比較近,能夠照顧到家裡。”在車間上班的韋全寶一邊熟練地操作機器,一邊跟記者聊天。家住三石鎮四合村的韋全寶也是扶貧車間的受益者,他今年只有27歲,但已經是扶貧大車間裡生產線上的一名“線長”了。

漢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意詳說:“我們公司主要生產蘋果、華為等品牌手機零配件,這些電器零部件並不太複雜,比較容易上手操作。熟練工人每月能有2800元到3500元的工資,在東蘭這算是比較高的收入了。”

按照規劃,13個鄉鎮扶貧車間項目完成後,每個車間可安排就業崗位400個,共安排就業崗位5200個。此外,正在試產的村級小車間有6個,規劃建設村級小車間143個。今年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惠及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約3300戶16000人以上,創造年產值約10億元。預計將有10000個家庭40000人以上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增收,穩固脫貧成果。

記者童政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