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開啟視角從洞察做起

產品經理:開啟視角從洞察做起

產品之路漫漫,遠方與詩都在等待我們

曾經何時,一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引得眾人都可以成為如喬布斯、張小龍等神一樣的產品經理,大批互聯網從業者、創業者、實業從事者都在湧向產品經理這一崗位,一個好的idea,會用Axure,有用戶體驗等等就可以躋身進來。但慢慢地,大家都在反思產品經理應具備什麼?

  • 產品經理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那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呢?我所認為的產品經理分兩層:

1、初中級產品經理:文檔能力(BRD、MRD、PRD等),工具能力(Axure、Xmind、墨刀、Word,Excel等),分析能力(問題的分析、需求的轉化、項目問題),溝通能力(領導、客戶、團隊成員等);此外,智力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多點抽線,線抽面)等。

2、高級產品經理:

1)、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即尋找資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洞若觀火,包羅萬象:即對商業規律深刻洞悉的能力,學著“像生意人一樣思考”。

3)、遠離繁華,頓悟人性:即提升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長,並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不斷突破自我。

  • 建立自己的產品分析法

作為PM,有意識的鍛鍊自己對產品經理與行業的洞察力,良好的觀察和分析產品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怎樣提高分析的準確性呢?除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的積累,技巧與思考方式,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結兩點:儘可能的貼近用戶,成為“真實”用戶去使用產品,去聆聽用戶的聲音;學會用工具分析(如SWOT、PEST、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等等),使分析過程模式化、簡單化、客觀化。

雷軍曾經說過一段話:“風口來了,豬也能飛上天了。”,所以我們要嘗試學會辨別風口,而不是沙塵暴、龍捲風、颶風。在用戶需求的背後同樣要思考商業模式,這裡通過兩個案例給大家分析一下:

14、15年前後的O2O很火的兩個行業,上門洗車與手機上門維修。同樣是高頻服務、市場寵兒,一個黯然退場,一個卻眾企業接單到手軟。這裡我們從4個方面分析:

1)時間與價值的對比:手機換屏上門服務的費用要一般比店裡更換的高150元以上,而洗車服務,基本沒有價格趨勢,也即一個用戶為節省成本的時間成本買單,而另外一個則沒有。

2)品質的對比:上門服務由於物料和場地的限制,往往難以達到去店面內服務的品質,但換屏服務差別不大、而上門吸洗車不僅不能達到有效的效果,而且還會因汙水橫流,服務粗暴得不到用戶的好評。

3)錯過了二次銷售機會:洗車業務的毛利太低,需要高毛利業務來平衡, 在線下可以通過洗車的機會向用戶推銷補胎、打蠟、鍍膜、座套、腳墊、玻璃水等服務和商品。手機換屏不僅是高毛利業務,而且還可附帶推銷手機貼膜和手機套。

4)費用的轉換:上門服務表面上看似節省了資金,但網絡推廣的流量、人工費用、服務人員的費用卻增加。所以從本質上看,費用並沒有減少,只是進行了轉移。

5)低價培養用戶,用戶的畫像會是怎樣:O2O最流行的是補貼,面對低價,用戶是來者不拒,很多用戶都甘之如始,可真正體驗完以後,才明白一句話:白來的藥片都是酸甜的。價格敏感人群對於品牌的忠誠度和二次消費能力都極其有限,把低價作為一種競爭手段而不是首次觸達消費者的市場行為,都是非常冒險而短視的。

所以作為產品經理,不僅僅只是從需求出發,還要考慮背後的商業模式!

  • 抓住但不臆造用戶需求

15年初始,專車大戰開始,滴滴、優步、e代駕之類公司開始混戰,補貼戰打得如火如荼,很多時候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們一起看看幾個巨頭的棋牌對弈。滴滴看似是在下一盤大棋,其實是一種變相的“陰謀論”,優步採用低價加補貼,搶佔了部分市場份額,卻也失去了國內高端出行的用車市場,而系統派單司機盲接則是優步的致命傷。

近幾年大家都往共享經濟湧入,但大部分共享經濟是偽需求或者過度氾濫的市場擁擠化。有意識有節奏地從事經營行為,就已經是B端的特徵了,區別無非在於,生意規模決定了此人是小的B端還是大的B端。國內企業在商業活動中的最大特點就是由於資源不足帶來了過度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最後的贏家,往往是職業選手。

優步和滴滴先後將入門產品線的車費降到了低於出租車,並且降低了相應車型的准入門檻,這種害人害己的競爭手段,終究不會是產品運營的長久之道,我們要思考補貼背後能帶來什麼?是資本的青睞,用戶的習慣培養,市場的強佔,還是更高利潤產品的鋪墊?

  • 認清自己以及自己的產品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有這麼一段話:產品的定位,商業模式很大一部分基於創始人的資源,資金等,雷軍塑造了小米手機,老羅塑造了錘子手機,這兩個牌子的手機我都有使用過,錘子手機在黑科技的大肆追捧後,用戶、市場最後並沒有買單,因為其最基本的功能都沒有達到用戶的接受底線。老羅憑藉著情懷和執念殺入手機市場,可從來只有時勢造英雄,產業鏈長且複雜,利潤不穩定,風險大,沒有資源,沒有專業的羅哥怎麼能在十面埋伏中殺出一條路呢。

很奇怪,“互聯網企業做OS做手機是為了搶互聯網入口”的觀點還是這麼多人信。按這個理論,杜蕾斯和傑士邦都應該開妓院了。

  • 小心內容型產品的陷阱

知乎與快手都歸屬於內容型產品。知乎的精英提及快手,似乎總帶有一點不屑,快手的“老鐵”大多數未必清楚知乎的存在。快手備受爭議的是如“褲襠放鞭炮,生吃大豬腸”之類的低俗內容。快手給出的回應大概可以這樣理解:內容低俗是出於內容製作者和消費者的品味限制,用戶在快手上易糞相食,也是求仁得仁。其實快手的內容低俗,管理方在無法逃避責任。

但話題轉回來,產品的模式以及商業模式才是更重要的存在,對於快手用戶的審美層次,陽春白雪的內容既難以製作,也難以消費,則大量衝擊審美下限,怪力亂神的表演,自然成了用戶題材的首選。快手的內容分發算法事關利益,則製作迎合、討好算法的內容,就成為一種必然的結果。

內容和文化的傳播,一般是服從經濟勢能的,如同很多人熱衷於韓劇,卻難以接受印度或者南美劇,偶發的經濟劣勢階層的內容和文化逆襲,在高等階層的消費動力,往往也是獵奇,並不持久。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本來就沒有必要強調兼容幷包,各玩各的。

  • 反向思考,產品中的價值誤導設計

1、價值誤導一“無限使用”:很多產品利用了用戶對“無限使用”的貪慾,感覺十分合算,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肚子是很有限的。例如39元的自助餐,聯通無限流量。

2、價值誤導二“適用範圍廣”:相信大家都被推銷過保險。我曾買過一份意外險和住院日額險,很有幸從沒機會用到這兩份保險。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費用更低而保額更高的產品誕生於市場,仔細對比一下,一個保障範圍內是全球,一個是大陸。

營銷的套路就在於,讓普通消費者和用戶只看到了其適用範圍大,但沒有注意需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也相應提高了。

3、價值誤導三“第二杯半價”:即在原有的價格基礎上,再多加一點點,就可在獲取的商品上更上一層樓這種價格的階梯設置,越往上的價格提升幅度越小,但交付的產品/服務提升幅度越大。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那句“就差那麼幾塊錢,卻可以得到雙倍的東西”而心動,並不考慮這物美價廉的商品,對自己沒有必要。

在產品和商業模式的設計中,我們要儘可能的思考“定價與營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