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協會倡議單集400萬內,演員片酬降至10%,製片人:不宜一刀切

搜狐娛樂專稿(莊自修/文)4月18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聯合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發布了《關於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範行業秩序的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對劇集製作數量、製作成本、行業亂象、藝人要求、字幕署名等內容提出倡議。

其中,“劇集成本控制在單集400萬,攝製人員酬勞亦應同步降低30%,男、女一號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10%”等內容引發熱議。針對此事,幾位業內人士對搜狐娛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倡議書”初衷是好的,但對其作用不太看好,因為其並未觸及行業痛點,只有讓行業從“明星中心制”迴歸到“創作中心制”,才有望改變其中的行業亂象。

電視劇協會倡議單集400萬內,演員片酬降至10%,製片人:不宜一刀切

單集成本400萬以內

男女主演片酬各自不超過製作成本10%

倡議書給影視行業復工提出了六大倡議,搜狐娛樂給大家劃出重點:

劇集數量——影視製作行業應謹慎立項,慎重開機,力爭把我國電視劇網絡劇的數量控制在科學適度的範圍內。

製作成本——各攝製組要精打細算,下決心壓縮人員、車輛和物資配置,下決心壓縮在服裝、制景和特技上過度追求奢華的投入。

薪酬問題——建議劇集製作成本應控制在每集400萬元人民幣以內,攝製人員酬勞亦應同步降低30%。編劇、導演和男、女一號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10%,全體演員酬金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40%。

藝人要求——主要演員可帶隨行助理一人,享受劇組普通工作人員生活待遇,每人可配工作用商務車一輛。如要求配房車或要求特殊生活待遇,則費用自理。經紀公司到劇組拍攝藝人宣傳資料,要服從劇組統一安排,且一切費用自理。

行業亂象——編劇,導演要親力親為,潛心製作,反對粗製濫造;各公司、各攝製組要科學安排製作週期,合理控制演員檔期,保證演員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熟悉劇本,熟悉角色,塑造人物;要堅決杜絕濫用槍手、執行導演和演員替身的現象。

署名問題——明確各職務的專業工作職能,確認其在作品中的實際工作職務責任與效能,不掛虛名。

片酬問題老生常談

行業問題不宜“一刀切”

對於“倡議書”,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該“倡議書”的出發點很好,但內容並未觸及行業痛點,對其作用不太看好。

製片人王雅直言,“倡議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老生常談,比如演員片酬、過高待遇的問題,這些年其實一直在說,但改變甚微,主要原因在於,很多時候平臺對一個項目值多少錢的判斷,主要依據是製片方請了什麼樣的卡司,所以在控制流量明星片酬問題上,製片方的作用遠不如平臺方。

“我最近聽說一個項目,本來預算大概兩三億,因為找到了一線演員,平臺製作成本多追加了一個億,製片方使勁花錢砸演員的原因,還不是平臺確實會為此買單,追加的錢才能讓製片方有更多錢賺。”王雅透露。至於演員限酬總成本的40%,很多人也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通過提高總成本去規避這一要求。

在王雅看來,“倡議書”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第二條要求“壓縮在服裝、制景、特技上過度追求奢華的投入”,製作精品劇的時候,有些服化道特效費用是不能省,主要還是看項目本身的需求。

“硬性規定單集不超過400萬,可能國內永遠也無法制作出《權利與遊戲》《羅馬》那樣稱為史詩的鉅作。”

一方面說控制演員片酬,要縮小劇組各工種之間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又要給大家降薪,王雅覺得這個也很矛盾,“其實幕後製作人員薪酬不高,目前製作費用大頭花在了過高的IP購買、流量明星、大導演的片酬上了。各工種有個基本公平和薪酬區間限制,遠比一刀切製作成本要合理。”

至於署名問題,王雅道出行業新怪現象,“平臺定製劇,按出錢多少做出品方和出品人的排名這個大家都理解,但是到了製片人、策劃、監製等等這些排名,幾乎也全都是平臺人在前面,甚至有時候因為屏數限制,真正劇組工作的人都未必能上片頭,這種不公平和劇組不同工種收入巨大的鴻溝一樣,讓人心寒。”

對於“倡議書”的作用,編劇餘飛同樣表示“不好說”,因為它不是法律條文,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算是一個約束。不過,“至少有這麼一個文件,大家可以拿這個說事。如果你還在這個行業裡幹活,一般來講,還是要收斂一下。”

“明星中心制”改為“劇作中心制”

有望解決行業亂象

想要徹底解決上述問題,製片人王雅和編劇汪海林認為,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讓行業迴歸到“劇作中心制”。

“要向美劇學習,沒有什麼演員不演員的,就是看劇本,劇本可以了,就可以立項,可以投資,可以賣。”汪海林認為,這是美劇故事好看的原因,演員在其中是變量,是加分項,而非定量。

要做到這一點,王雅認為,懂製作方的製片人有足夠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可能是解決的渠道之一,目前正午陽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現實是,“現在大多數的製片人張口閉口討論的不是劇本身,而是跟哪個演員是閨蜜,跟哪個導演是哥們兒,跟哪些平臺關係有多好,大多數的製片人屬於碼盤子的。”所以,行業內專業人的素質亟待提高。

平臺對製作方的干擾,也是讓王雅困擾的問題之一。

“我們跟平臺談好一個項目,到最後一刻,平臺要介紹自己的承製團隊,你細品,”王雅無奈的說,“美名其曰一起合作,我們自己就是製作公司,怎麼合作?對方製片人還特別傲慢,上來一副他跟行業裡誰都熟,唯獨不見他聊對這個項目本身的看法。平臺指定導演、演員、承製公司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後期連音樂什麼的都要染指。”

“這種情況並不是我們一家公司遇到,行業裡除了幾個龍頭公司可能被幹預的少,其他中小公司幾乎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王雅說,“這種不符合正常工作和管理常態的問題被解決掉,行業才有可能迴歸正常,否則,一輪輪的所謂文件並改變不了這個行業根本性的一些問題。”

(文中“王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