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2020年這個特別的春天,新冠疫情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纏住了人們的腳步,卻無法設限人們嚮往春天的美好,以億萬種方式憧憬懷抱著春天,以及接下來往復不息的四季,這是萬物萬事都無法抗拒的生命不息的永動的力量。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鄉間的向日葵園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突發的疫情,很容易讓人們想起1918年那場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往事。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不尋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1700萬至5000萬、甚至可能高達1億人死亡,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病之一。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六月不是從醫的,數據聽上去總是令人心生恐懼,似乎唯有藝術在這節骨眼上能夠安撫人們的心靈。不過,聊起藝術一樣會令人心驚。相信這段時間,更多人都開始對奧地利的兩位畫家有所瞭解,無論是關注藝術或沒太多關注藝術的朋友,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應該都不會太陌生了,至少名字是這樣。因為,他倆的生命即在那場肆虐的流感中沉寂了。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擁抱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和席勒亦師亦友,雖然在那場災難中未能倖免。但是,他們留給後人的卻是充滿著生機無限的繪畫作品,關於自然,關於家庭,關於愛,關於生命。


克里姆特來自波西米亞的家庭,要想在維也納有所建樹,勤奮是關鍵,天賦同樣是至關的,嚴格的學院派訓練,讓他有了可以華麗轉身的紮實基礎。克里姆特在而立之年的中期,與身邊同志的夥伴,敢於挑戰官方的藝術沙龍和官方藝術學院的管束。旨在為年輕的非傳統的藝術家創造一個平臺,替維也納打造新藝術的他,成了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導者和第一任主席。他們有意創造一種“整體藝術”,將繪畫,建築和裝飾藝術統一起來,並積極與奧地利以外的藝術家建立聯繫和交流思想,融入更多的前衛時尚的風格,包括向日本藝術及其表現方法借鑑。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席勒的自畫像 埃貢·席勒


席勒一生充滿著傳奇,若是挖掘這僅只28歲的生命旅程,極像一杯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留給人們的都是靈魂。無論是16歲成為維也納藝術學院最年輕的學生,或是尚未畢業就成功舉辦了個展,還是剛剛離開學校,即創辦了新藝術組織,這些似乎都是天賦的結晶。藝術上的成就只有天賦是不夠的,克里姆特為年輕席勒預備並提供了通道。席勒一方面受著克里姆特繪畫風格的影響,一方面逐漸摸索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道路。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四棵樹 埃貢·席勒


席勒後期的藝術表現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等哲學、心理學的啟迪。他毫不掩飾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人的心理和情感,畫中人物彷彿是企圖通過釋放慾望追求解放,最終又不得結果。他所描繪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靜態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形態都像處在驚恐不安狀態,生的慾望和死的威脅交織成可怕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的作品。當他開始對生命意義重新詮釋時,借畫筆再做探索時,死亡臨到了他。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伊迪絲 埃貢·席勒


1918年2月,克里姆特在中風後又不幸罹患流感,在春天裡離開了人們的視線。1918年10月,懷有身孕6個月的席勒的妻子伊迪絲(Edith Schiele)因西班牙流感而去世,3天后,10月的最後一天,席勒也因流感而逝世,未能步入第2年的春天。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西班牙流感時的自畫像 愛德華·蒙克


人們為離世的藝術家惋惜時,較之克里姆特小1歲的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919年感染上了西班牙流感,然而,卻是不幸中萬幸般地康復了。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太陽 愛德華·蒙克


蒙克同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同樣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繪畫題材,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以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既概括簡潔又造型誇張地抒發著感受和情緒,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產生了主要影響。蒙克所描繪的世界是人類複雜的內心世界,當他把死亡、憂鬱和孤獨等一一描繪之時,他卻從中不那麼從容地陽光地走出。


嚮往春天的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蘋果樹 愛德華·蒙克


蒙克似乎代表了上世紀末的藝術家在充滿矛盾與痛苦,懷疑和焦慮的現實中徘徊,在心靈的美與醜,善與惡中犯難,然而,這就是現實,展現給世人的那一代人的生活面貌,人們或許總在嚮往春天應該是什麼樣子,卻忘了記錄生活應該有的樣子,記錄當下,憧憬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