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後還是保守?德國人偏愛現金,移動支付“不想長大”

如今在國內出門,錢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因為隨著在線支付的發展和參與者的廣泛接受度,手機在手就不怕。在德國、奧地利這樣的德語國家出門前,一定要反覆確認一個古老的短語----“伸手要錢”,即身份卡或護照、手機、鑰匙、錢包。在德國,出門不帶錢包,寸步難行,而且錢包裡除了紙質現金,還有很多硬幣。在柏林,多數路邊攤沒有POS機,有的雖然配有POS機,但規定小額交易只能使用現金。據德國聯邦銀行調查報告顯示,現金支付仍然是德國主流的支付方式,且地位穩固無法撼動。該報告還指出,在2018年約200億筆零售交易中,約75%為現金形式。不說在線支付已成主導的祖國,就在歐洲範圍內,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卻在移動支付領域出現極不相稱的滯後,為什麼德語區如此偏愛現金呢、在線支付一直“不想長大”呢?

歷史讓德意志民族一直勒緊褲腰帶

身邊不少德國朋友有點“摳門”,用文學一點的表達叫吝嗇,但是他們覺得這樣很酷,因為這可以解讀為憂患意識強。19世紀德國工業革命後,強大的普魯士王朝清理了周邊的憂患,統治期間,儲蓄銀行方興未艾,掀起了一陣儲蓄潮。隨後,為了一戰,德國人民大批購買戰爭債券,為國家籌款打仗。但是德國戰敗,鉅額的戰爭賠款轉嫁到人民頭上,唯有存錢能增加安全感。好不容易緩了口氣,德國又發動了二戰,重蹈覆轍,戰敗後除了天文數字的債務,還有滿目瘡痍、亟待重建的國家。德國百姓再次勒緊褲腰帶,繼續在存錢中尋找出路。冷戰後,東西德齊心協力,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創造了歐洲第一、全球前五的德國經濟,但儲蓄求安全的執念深深烙進了德意志的DNA。

滯後還是保守?德國人偏愛現金,移動支付“不想長大”

二戰後的柏林是一片廢墟

日耳曼民族不透支消費受憲法保護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8年德國財政盈餘為580億歐元,達到兩德統一以來的最高水平;德國連續5年實現國家財政盈餘。

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有兩個幫助德國解決戰爭賠款的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都禁止德國舉債。二戰後,德國《基本法》也有禁止舉債的條款。2009年,德國修改了《基本法》,實行“債務剎車”,又稱“債務上限”,即在國家憲法裡規定國家負債的最高額度。德國堅持的“黑零”(schwarze Null)政策,讓德國成為全球前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沒有赤字的國家。這種堅持一方面保護德國不受經濟危機、歐債危機重創,但另一方面也招來各方詬病。但作為德國老百姓,國家都不會有財政赤字,自己更不能接受預支自己的收入,這就形成了德國人不愛負債的民族特點。在他們看來,現金就是自由,“現金就是王”(Cash is the king.)據統計,德國15歲以上人中只有36%的人擁有信用卡,而很大一部人的信用卡屬於預付費信用卡。

滯後還是保守?德國人偏愛現金,移動支付“不想長大”

實體現金與無紙化支付方式PK

消費者喜歡現金交易的自由和安全

”這幾年從國內再回到德語區工作,我最不適應的就是出門帶著那個鼓鼓囊囊又大又重的錢包!而且還擔心現金被偷。“身邊的朋友經常這麼吐槽。從國內的輕裝出街到德語區的負重出門真的需要適應。不僅中國人或熟悉中國生活的外國人,就連歐洲人對德國現金支付執念也要納悶一陣。據《柏林日報》引用數據,77%的德國人偏好用現金支付,84%的德國人認為沒有現金是行不通的,因為覺得只有現金才能讓人安全放心。據統計,德國人出門平均隨身攜帶107歐元現金(約合人民幣830元)。

德國人對個人隱私的看重與在線支付的發展天然就是對立的。他們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被盜,拒不接受無現金支付的現實和趨勢,要在能用現金的時候盡情享受匿名消費的快樂和安穩。甚至還有年輕的德國朋友,連銀行都無法信任,將現金儲存在自家自認為安全的角落。

林茨大學的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耐德(Friedrich Schneider)就表示,現金是自由的最後防線,因為當我們使用在線支付是,我們是完全透明的,誰也說不清自己的個人信息會被如何使用,從零售商到銀行經理都能清楚看到自己做了哪些消費。一位在超市購物的年輕女性顧客表示,自己從來不在現實世界裡使用信用卡購物,僅限於網購時使用。其朋友表示,雖然不排斥手機支付,但認為沒有必要,因為缺少對自己財務的掌控感。

德國銀行家們認為,百姓的消費習慣會隨著時代變化,但這是每個人選擇的自由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從中長期來看,偏好現金的習慣、對安全感的不捨會減緩在線支付的推廣進程。

滯後還是保守?德國人偏愛現金,移動支付“不想長大”

左說:“我用現金支付。”右想:“鐵定是德國人。”

商家在線支付成本高

位於科隆的零售業研究院(EHI Retail Institute)研究顯示,德國2018年刷卡支付比例(48.6%)首次超過現金支付(48.3%)。但從支付成本來看,以一家餐廳為例,商家接受信用卡刷卡消費的單筆佣金為2.5%,借記卡為0.95%,第三方支付平臺PayPal為4.3%,且第三方支付交易週期長,導致出現逃單的幾率高。因此,從商家角度來看,理所當然更加青睞現金支付。

NFC近場支付在德國也有分佈,但其硬件和交易成本都很高,不會出現在商家的必選清單上。

移動支付平臺多卻缺少領軍者

在德國,目前市面上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有20餘種,其中認知度較高的有Sofort/Klarna、PayPal、ApplePay等,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也於2017年底進入德國。品種繁多、缺少領軍平臺必然導致每一種平臺的使用忠誠度都很低。在使用體驗上,如果消費者想使用某一種或被迫必須使用幾種移動支付平臺,那麼他們需要下載各個支付平臺的APP,而不是像微信平臺有小程序進行整合,消費者的手機堆滿各式各樣的支付APP自然容易導致哪種平臺都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真愛。

銀行系統老舊,阻礙新事物發展

在柏林,在ATM機上跨行提現每一筆的手續費高達4.95歐元。如此高額的手續費迫使人們取現時儘量去自己的開卡銀行。我們會想,多辦幾家銀行的卡不就行了麼?然而並沒有這麼簡單,各家銀行還有每月賬戶管理費,賬戶越多,不必要的管理費支出就越多。於是在德國約定俗成,老百姓每人一個儲蓄賬戶是常態。如果一定要開設第二個同等類型和級別的儲蓄賬戶,櫃檯櫃員不僅會投來一樣的眼神,還會刨根究底詢問原因,更有甚者還會懷疑開戶人涉嫌洗錢。

滯後還是保守?德國人偏愛現金,移動支付“不想長大”

不就是想開個銀行賬戶嘛,怎麼就和洗錢扯上了?!

據統計,德國的銀行系統由1800多家銀行組成,分為私有銀行(39%)、儲蓄銀行(28%)、合作銀行(14%)和特殊目的銀行(19%)。過時的銀行層級設計、老舊的盈利模式、被過度擠壓的利潤空間,讓銀行很難主動積極創新,甚至容易導致誤判。推廣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拋開巨大的前期搭建投入和極少的初期利潤來看,是在蠶食已有的刷卡支付利潤空間,因此沒有有力推手來推廣移動支付是情理之中的事,自然老百姓對移動支付的接受度就很低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

你首選的支付方式 (多選)
0人
0%
現金
0人
0%
借記卡、儲蓄卡
0人
0%
信用卡
0人
0%
優惠券
0人
0%
移動支付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