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相信很多媽媽都會問過這個問題,寶寶有枕禿、頭髮黃、夜醒、乳牙出牙晚、個子矮、磨牙等情況,都經常被認為是缺鈣引起的。

鈣是孩子生長髮育非常重要的元素,也關係到孩子是否擁有健康的牙齒和骨骼,但並不意味著動輒補鈣,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補鈣這個問題。

我們先聊一聊人體內的鈣是怎麼運作的。人體體內的鈣有99%儲備在骨骼和牙齒,其餘1%以血鈣成分循環於血液中。血鈣以三種形式存在:40%與白蛋白結合,15%與枸櫞酸鹽、硫酸鹽或磷酸鹽絡合,餘下的45%以離子鈣(也稱遊離鈣)形式存在,而離子鈣在鈣的代謝中起生理性意義。而血鈣濃度基本是穩定狀態,由維持血鈣平衡的調節系統運作,這個調節系統的操作場所有三個:骨骼、胃腸道和腎臟。參與調節的總指揮員有兩個:甲狀旁腺激素(PTH)和活性維生素D(骨化三醇)。我們可以形象地把鈣看成錢,循環裡缺錢了(離子鈣減少了),兩個總指揮員PTH和維生素D開始動員,PTH分別要去銀行(骨骼)取錢(把骨鈣溶出來),以及限制錢包裡錢花出(減少腎臟裡的鈣排洩),並在腎臟這個錢包裡取錢(增加鈣的重吸收),連同銀行的錢一起供給血漿;而維生素D則去指揮胃腸道這個小金庫多進錢並從裡面取錢出來(增加鈣的吸收和鈣流入血漿),直到血漿中錢足夠了為止(血鈣濃度又穩定下來)。

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缺鈣的原因

真正意義上的缺鈣有三種情況:

  • 鈣攝入量不夠
  • 維生素D缺乏,導致腸道吸收鈣減少
  • 維持血鈣平衡的調節機制出了問題

當維持血鈣平衡的調節機制出問題了,會導致血清離子鈣濃度減低,也就是臨床上所說了低鈣血癥,這些調節機制故障常見於:

  •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是兒童低鈣血癥的主要原因;
  • 三大場所長期功能障礙或存在原發病(如骨硬化病、骨飢餓綜合徵、短腸、胃切除、乳糜瀉、炎症性腸病、慢性腎臟病等);
  • 還有其他原因包括:膿毒症、嚴重燒傷、胰腺炎、高磷血癥、低鎂血癥、某些藥物等。

缺鈣有什麼表現

對於兒童來說,鈣代謝處於正平衡,也就是鈣吸收要多於鈣排洩,才有利於骨骼形成。如果長期鈣攝入不足,體內鈣的平衡系統為了要維持血漿鈣的濃度正常,就要不斷地向銀行(骨骼)取錢,時間長了小孩會出現牙齒釉質侵蝕、指甲脆弱易碎、骨質疏鬆等,甚至有骨折的風險。

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低鈣血癥的共同臨床表現有:

  • 手足抽搦——表現為口周和肢端感覺異常、肌痛、肌肉痙攣,呼吸機痙攣和聲門痙攣可以引起發紺)、
  • 癲癇發作——全面強直-陣攣性癲癇、全面失神性癲癇和局灶性癲癇發作)、
  • 心血管異常——急性低鈣血癥可能併發低血壓,心肌功能下降、心律失常
  • 視乳頭水腫
  • 精神症狀(如情緒不穩定、焦慮和抑鬱)等。

如出現低鈣血癥者通常先用靜脈補鈣方式快速緩解症狀,然後再查清楚導致低鈣血癥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並不是簡單的“補鈣”。

怎麼判斷是否缺鈣

很多家長會帶小孩去做骨密度、血清鈣、離子鈣或者微量元素等檢查,然而這些檢查都不能反映寶寶體內是否真的缺鈣。

檢測骨密度,就是檢測骨骼中礦物質的含量,而鈣是人骨骼中主要的礦物質,因此,常用骨密度來判斷是否缺鈣。但是,這對於成人檢測有意義,兒童的骨密本身比成人的低,如果拿成人的骨密度標準來衡量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兒童,測量出來的值能不低嗎?也許會有家長問:為什麼不用兒童的骨密度標準呢?因為目前還沒有兒童骨密度的相應參考範圍。

而血清鈣和離子鈣的測定,根據上面提過的鈣平衡調節系統,一個健康的兒童其血清鈣和離子鈣的濃度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沒必要做這兩項檢查。但如果小孩出現低鈣血癥的症狀,醫生會結合病史、查體,全面檢查與鈣平衡相關的項目,來判斷低鈣血癥症狀產生的原因。

應該如何科學補鈣

首先我們要了解每天攝入多少鈣才對身體有益,不同年齡段,我們需要攝入的鈣量不同,下面附上鈣的每日推薦膳食攝入量。

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適宜攝入量 圖片來源:美國醫學研究所(IOM)

接著我們看看母乳和奶製品的鈣含量:

  • 母乳:一般情況下是35mg/100ml
  • 配方奶:比母乳稍高,不同牌子不同段數的奶粉的含鈣量有所不同
  • 純牛奶:大約104mg/100ml

從上面兩組數字來看,0~6個月的寶寶只要每天喝母乳600ml就能滿足鈣的需求。6~12個月的寶寶在母乳或配方奶的基礎上,添加富含鈣的輔食如豆製品、綠葉蔬菜等,同樣也能滿足鈣的需求。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喝牛奶,而且進食的食物更加多樣化,含鈣量高的食物選擇更豐富,所以也不用擔心缺鈣。

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如果真的出現上述缺鈣的症狀,通過檢查排除了疾病的原因,我們先推算一下寶寶日常飲食中的鈣的攝入量,確實鈣攝入不足引起的,首先應該調整飲食,也就是食補,選擇含鈣量高的食物。下面附上十大含鈣量高的食物表。

醫生,我寶寶缺鈣嗎?

這十種食物分別是:牛奶、酸奶、羽衣甘藍、奶酪、沙丁魚、西蘭花、秋葵、杏仁、白菜、豆苗。同時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D等以促進鈣的吸收。

如通過食補沒能獲得充足的鈣量,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鈣劑。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鈣並不是多多益善!健康的寶寶每天能吸收的鈣是有一定範圍,超出了需要的鈣會排出體外,身體長期不斷排出多餘的鈣質,反而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所以家長不要盲目補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