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白鶴嶺古官道現今是寧德人民休閒登山的好去處,但在此前的八百年間卻是閩東北通浙江、南接福州的重要通道。昔日官民往來、商賈雲集、文人薈萃,造就了古官道上精彩絕倫的摩崖石刻,古官道因此於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現了蕉城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零的突破。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古官道上的摩崖石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題字大多筆力遒勁,在高高的石壁上更顯得氣勢磅礴,如“滄海一粟”、“海鶴雄觀”、“海闊天空”等。但是,在那十幾二十處石刻中,卻有一處甚為尷尬,即落款為汪大潤立的“俯視一切”,這四個大字在古官道較中心位置,但題字石刻本身卻書寫拙劣,線條生硬,看起來毫無美感,令過往的每個旅客心裡都不免疑惑一番。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汪大潤何許人也呢?據相關資料記載,他是河南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例貢任寧德(今蕉城區)知縣,在任十一年,是寧德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知縣。他平易近人,與下屬們同心戮力,建三元觀,修白鶴嶺路、石壁嶺路,浚西湖,皆捐俸為之,不以煩民。三臨霍童發動鄉人鼎建文昌閣後,霍童文風蔚然,科第蟬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利民的大實事,理所當然深受百姓愛戴,如今霍童文昌閣前仍立有“汪侯功德坊”。他與寧德士民互動也挺頻繁的,金涵鄉廉坑村尚存其書贈 “望重鄉評”匾額,赤溪鎮夏村尚存其書贈“望重廬江”匾額,從這些作品看,書寫工整勻稱,頗有書法功底。

那他為什麼要在白鶴嶺古官道的交通要道上留下一塊書寫拙劣的作品呢?百思不得其解之際,在網上閱讀到一篇文章《蕉城白鶴嶺古官道三處摩崖石刻解析》(陳仕玲),原來那作品不是汪大潤書寫的,而是當地工匠以他的名義所立,目的是為了抹去前人李率泰的題字石刻。清順治年間,為了切斷鄭成功所部的物資與人員的資助來源,清廷下達“禁海令”,之後又下達 “遷界令”,要求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至50裡。

福建總督李率泰是“遷界令”的倡議者及積極實施者,他下令擴修白鶴嶺古官道,並讓老百姓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兵起,宮廟、民房焚燬一空,男女老幼,提攜號哭,東南北路盡絕人煙”。“遷界”的過程是悲慘的,後果是嚴重的,當地士民對李率泰自然是深惡痛絕,對他刻在石壁上記載奉命開路的“勒石小引”及路修成後題的“新開大路”也是怨恨不已。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三十幾年後,1698年汪大潤帶頭捐俸重修白鶴嶺古官道,當地士民在路邊石上刻立“恩主汪侯捐俸重修官道功德碑”,又乘機在“勒石小引”正下方刻上”俯視一切”四個大字,把“勒石小引”的具體內容覆蓋掉了一部分。這是清朝初年的事情,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直至200多年後清朝滅亡了,民國四年(1915年),時任福建巡按使的許世英視察寧德,在白鶴嶺題寫了“白鶴”二字,刻石路旁。因為李率泰題的“新開大路”猶在,當地士民尚有怨意,就依葫蘆畫瓢再來一遍,在“新開大路”下方另外再刻兩個大字“白鶴”;明明有模板在,但這兩個字就是故意刻的生硬死板一些,所以古官道上有兩處“白鶴”題刻,正宗與山寨的,相距不遠,瞭解起來,也是有趣。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還沒呢,再過100多年後的今天,筆者特意找出近期登臨古官道拍的照片,把“俯視一切”那張放大看,果真上面有模糊的字跡,依稀可見“勒石小引”、“白鶴嶺”、“己亥秋餘奉命”等字,已經很淡了,沒有清洗,沒有上漆,再過幾十年應該就會湮沒在自然中了,與下方紅漆勾勒上色的“俯視一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今天的蕉城人民依舊在用無聲的行動去遺忘歷史的傷痕,而銘記歷史的恩情。

李率泰、汪大潤作為白鶴嶺官道的修繕者,後世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對百姓的利弊也不同,由此,筆者不禁想到另一個人,即組織開闢白鶴嶺古官道的寧德主簿丁大全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白鶴嶺原有陡峭險峻的山道,南宋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丁大全任寧德主簿,有感於交通往來的極度不便,就力主開闢了白鶴嶺官道。丁大全後來官運亨通,從小小主簿一直當到宰相,但官越當越大,壞事卻越做越多,陷害忠良,誤國誤民,被後世列為南宋奸臣。由於這個緣故,白鶴嶺官道也幾經存廢。堵塞廢棄的時候,就說“嶺路直射縣城,有傷文運。”“是皆丁主簿之奸謀。”而更多時候是開通並修繕的,且舉例論證說寧德縣“終宋朝尚十進士,而阮登炳且大魁矣。元一朝三進士,明一朝二十一進士……皆蔚然可觀。”

在白鶴嶺古官道上沒有看到對丁大全的直接評價,但丁大全任主簿時做了另一件事情,當地鄉民對此態度還是可以說明一些。時年大旱,丁大全前往百丈龍潭祈雨,遇有銀瓶變瓦瓶、潭中現龍爪等奇異現象,祈雨成功。之後丁大全當宰相的時候,特意向皇帝奏明此事,御封龍王。潭邊建石龍亭,丁大全親自撰寫對聯“龍從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來”。如今在金涵鄉百丈村重建了龍王亭,亭柱上赫然刻的就是上述對聯。丁大全年青時候在寧德縣做的實事,還是得到了認可。

與白鶴嶺古官道有關的縣令、總督、宰相三人,誰留下了千古美名


真的,老百姓的心裡有杆稱,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最終會稱出來往過客的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