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黃顙魚又遭神祕“怪病”侵襲!找到“元凶”竟然是它!

黃顙魚全國大範圍急性暴死,致養殖戶損失重大的慘烈事件近日引發了行業高度關注和熱議,尤其對於病原的爭論達到白化,有說是飼料、有說是天氣、有說是水質、有說是細菌、病毒、寄生蟲......

面對來勢洶洶的魚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學科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病害研究室曾令兵研究員在水產前沿公眾號緊急發聲。曾教授表示,願為養殖朋友們提供黃顙魚疾病的實驗室義務診斷,有新鮮樣本的養殖朋友可以聯繫他進行相關研究和檢測,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儘快確診該病害並找到防控方法。

號外!黃顙魚又遭神秘“怪病”侵襲!找到“元兇”竟然是它!

昨天,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病害研究室曾令兵教授團隊公佈了初步的調研結果:

近期,全國養殖黃顙魚發生暴發性疾病,損失慘重。日前,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病害研究室團隊受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疫病防控處委託,還深入疫病暴發現場開展了現場診斷與應急服務。在現有診斷結果的基礎上,確認養殖黃顙魚所患疾病以鮰愛德華氏菌感染引起的腸道敗血症為主,併發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存在其他新病原的可能。

號外!黃顙魚又遭神秘“怪病”侵襲!找到“元兇”竟然是它!

1)控制密度。目前黃顙魚養殖多采用畝產約5000-6000斤的池塘高產養殖模式(每畝投放魚苗5-6萬尾),密度過大,且不適合黃顙魚,建議採用畝產不超過3000斤的模式;

2)調控水質。目前高產模式下,黃顙魚養殖池塘水體幾無透明度,近乎泥漿水,浮游生物特別是浮游植物藻類缺乏,水體無調節能力;

3)控制投餵量。魚攝食正常時沒有開展有效預防,特別是沒有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多維、天然植物藥物等。黃顙魚貪食,魚正常時攝食量過大,是導致鮰愛德華氏菌感染引起腸道敗血症的重要原因;

4)採用內服給藥方式。在養殖過程中,儘可能採用內服方式給藥進行預防或治療,減少外用藥物的使用,保持水環境穩定;

5)準確診斷對症用藥。以黃顙魚鮰愛德華氏菌感染為例,因其主要為腦內感染,故有效藥物有限,凸現預防的重要性;在治療用藥時,建議交叉用藥、注意劑量和用藥時間,避免耐藥性產生;

6)儘可能避免拉網。黃顙魚養殖儘可能避免拉網操作或地籠捕撈操作,特別是拉網操作,極易引起魚體體表受傷特別是頭部受傷,引發細菌感染;


號外!黃顙魚又遭神秘“怪病”侵襲!找到“元兇”竟然是它!


黃顙魚可能存在的其他新病原,包括病毒病原,目前正在分離鑑定中。

四月水溫22-25℃左右,雖然變化略微有些偏大,不應該是水產疾病暴發高峰時間,但由於受2020年1-3月的新冠疫情影響,池塘管理多沒有跟上,導致後續養殖操作舉步維艱,是非常明顯的原因之一。因此,2020年的水產養殖,所有養殖人員務必高度警惕。針對目前的黃顙魚暴發病,再重申三點:1.控制好密度;2.調控好水質;3.切勿過度投餵,魚攝食正常時做好疾病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