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近幾年來,汝城人說起茶,自然而然就想到旱塘硒山茶,口裡回味著硒山茶的清雅、醇香......
清明節前後幾天,正是春茶長勢正旺的時候。2018年3月31日,天公作美,春風和煦。汝城縣徒步協會一行21人應泉水鎮旱塘村回鄉創業青年、下廠茶葉生產基地小鐘的熱情相邀,在協會高管戶外大海的引領下,來了一次秀溪到旱塘下廠茶葉生產基地約10km的穿越徒行。
上午8:30,我們從汝城縣汽車東站坐泉水公汽準時出發了。約二十分鐘後,我們在秀溪下車,在小鐘的陪同下,沿鄉村通公路行走約6km經拉幾坪、半洞、麻溪到旱塘村部,再從村部徒步約4km最後到達了汝城縣白雲仙山腳下的下廠茶葉生產基地。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一路上,徒友們聽溪水潺潺,聞鳥語茶香。此時正是採茶季節,百姓們正肩背竹簍三三兩兩的在茶園辛勤忙碌著。放眼望去,一行行茶樹好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在旱塘大地上漫山遍野地鋪展開來,一陣春風吹過,忽然間就形成了一片片綠色的沙洲、海洋,那濃淡相宜的綠色,真讓人感覺沁人心脾的舒服、美麗。
我們驚奇發現滿園茶樹顏色深淺不一,通過與小鐘交談,才知道茶樹顏色深淺不一的原因是因茶齡的不同。那些墨綠色的是十幾年的老茶樹,嫩綠色的是才種兩三年的新茶樹。茶樹繁殖方式分兩種,一種是茶樹種子繁殖,另一種是扦插繁殖。目前茶樹繁殖多采用後者。因外出務工人數常年一直居高不減,我看茶園採茶者老人與小孩居多。看著耄耋長者仍能在茶園辛勤忙碌,我想這應該與當地茶葉的品質一定有著很大的關係吧?要不旱塘手工製茶怎麼會被列為省級非物質遺產呢?旱塘村被評為“湖南省最美茶葉村”,並由省農委等部門頒牌“美麗旱塘”。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採茶葉時,最好要摘一片一心的。”還在出發之前,就有徒友傳授著採茶寶典。懷著濃烈好奇心,徒友們紛紛駐足茶園向小鐘討教著採茶知識。“只有一個芽沒有葉子的叫一心,是特級茶葉;帶一片葉子的叫一葉一心,是一級茶葉;帶兩片葉子的叫兩葉一心,是二級茶葉;帶三片葉子的叫三葉一心。其它的是普茶......”“普茶又分有芽和無芽兩種。”“不同季節的茶葉價格又有不同。”小鐘站在茶園耐心講解起來,“外行們”都頓時豁然開朗,躍躍欲試起來。
小鐘還告訴我們,旱塘茶葉因受前段時間霜降的影響,今年特級茶葉的產量並不理想,這給當地百姓帶來經濟上的一定損失。小鐘自己也種有十幾畝的茶葉,目前整個旱塘茶園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採茶人手的嚴重缺乏,前幾天,他還撥打了郴州1028熱線,向記者求助找人採茶。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不知覺間,我們就從秀溪走到了旱塘村部,並登上村部山坡的“茶迎天下客”觀景亭。站在觀景亭上可以清晰看到遠方茶園矗立的藍色標語“聚力扶貧攻堅,推進產業發展。”小鐘告訴我們,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4千多畝,人均是1.3畝,僅茶葉增收就1萬多元。旱塘村茶產業發展路子是產業(農民合作社)引導十政府獎補政策扶持十農民積極參與。旱塘村小型茶葉加工坊有30多家,茶葉增值1500多萬元......
站亭臺,置身茶園,看茶園美麗,一杯旱塘清茶的滋潤,春風輕拂,徒步人的心情倍感愉悅、幸福。感動旱塘百姓的辛勤耕耘,感謝政府對旱塘茶人們的親切關懷!
徒友們從旱塘村部繼續向下廠生態茶葉基地行進。沿蜿蜒、平坦僅能通過男士摩托車的機耕路越往裡走,越感覺這邊風景如畫。兩面高聳的峭壁中間夾雜著一條狹長的幽谷。在幽谷的下面,又有一條小溪潺潺穿境流淌。山上樹木叢生,山下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紫色杜鵑花叢叢、簇簇。路邊青蕨、苦齋等野菜無處不在的驚喜呈現眼前,讓徒友們忍不住一路走,一路摘,一路抱,終於抱不住了才罷手前行。我想要是能在對面山上修一條遊道或玻璃棧道,與這邊山遙相呼應,那該多好,既發展了汝城縣的旅遊業又推動了旱塘茶業的發展?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山上茶園終於隨著峽谷的幽深沒了蹤影。又往前步行了約3km,茶園又慢慢地呈現在了兩邊的山坡上,但樹木的繁多,依然只能看到小塊茶園隨意散落,猶如仙女下凡,不經意間灑落人間的綠色手絹。小溪也若隱若現地從山澗下面重新呈現到了道路的左邊,清澈的溪水觸手可及,我想這是否就是娃娃魚們最愛生活的地方呢?
“聽老一輩的人說,以前這山上還有一個觀世音菩薩......”小鐘虔誠地看著右面山上的某個位置。看著小鐘的欲言又止,我也猜到了應該是在“十年文革”時被“破四舊”破掉了吧?這又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已經修繕了的小垣、井坡的白雲仙觀和等待修繕的大坪鎮九仙觀。“乾坤闢道,道法自然。”我雖然沒有深入瞭解過中國的本土教——道教,但道教的思想“德”“善”“平等”“公正”“自由”卻是我和國人們都非常崇敬的。比如今天旱塘人小鐘的“善”及對家鄉茶葉事業的由衷熱愛。當他聽到汝城徒步協會高管有意向徒步旱塘時,早一個月就聽到他在幫徒步協會策劃路線了。而且一大早就在下廠煮好了一鍋飯等待著徒友們的到來,並親自騎車到約10km外的秀溪迎接我們,隨後又棄車陪同我們一路重新徒步走回下廠。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原來早已融入到了茶人們的心中,這,就是茶道精神的其中之一。小鐘的這份善良、這份付出,只是當地百姓的一個縮影,他們都在熱切期盼著山外有更多的人來了解旱塘、宣傳旱塘、幫助旱塘!讓更多的旱塘人能夠足不出戶,就能在家鄉發展致富,並幫助更多的旱塘人儘快圓上美麗的家鄉夢......


經過一座木橋後,我們終於走進了下廠村莊。村裡齊整卻破敗的土牆屋依然告訴我們這座村莊曾經的熱鬧、輝煌。只是後來因交通的不便,村人們早已紛紛搬到了旱塘村部的外面。好在每年村民們回村採摘茶葉,才讓這個原始村落依然炊煙裊裊。看著瓦屋煙囪嫋嫋升起的炊煙,我彷彿看到了小鐘們的希望正在村莊的上空緩緩升騰.....(寫於2018年4月3日)


[遊記] 走進美麗旱塘茶葉村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