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7)


商丘網—京九晚報

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這一成語的意思是學問淵博,有五車書的知識。形容某人讀書很多,學問很大。富:豐富;五車:指五車書。

其典故出自戰國時期都於睢陽的宋國人莊周所作的《莊子·天下》。本篇對天下各家學派(指先秦百家)逐一進行總結性的批評,從而說明莊周學派的理論是當時學術的高峰,因為它恢復了古代道術的面貌。作者認為道術是對宇宙人生本原作全面和整體把握的學問,只有“天人”“神人”“至人”“聖人”才能為之。道家以外的各家學派,對宇宙和人生的認識都不完整,各有侷限,他們的理論只能算是一方之術,而不是道。其中說惠施時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戰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當時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者和支持者。作為合縱的組織人,惠施在當時諸侯國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著作很多,但因為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著作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除了《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思想的記載。

莊子的“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說惠施讀過的書很多,著作要用五輛車子裝載才能裝完,是個有大學問的人。

怎麼說有五輛車子裝載的那麼多呢?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明紙,當時的書每個字都是寫在或刻在竹片上,寫上或刻上字的竹片叫作竹簡,然後將竹簡串起來。一本書要由很多竹簡組成。因此,當時的五車書,其全部內容是不能與現在的五車紙質書籍相比的,可能還比不上一本《大英百科全書》。不過在當時那種信息缺乏的社會,讀書很多、著有五車的人確實算得上學識淵博了。

《莊子·天下》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惠施的學識涉及多個方面,龐雜,不純一,不統一),其言也不中(不中肯)。歷(分格敘述)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無限小),謂之小一。無厚(沒有厚度),不可積(重疊)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低),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指偏斜),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到)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惠施的學問廣博,他讀書很多,著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才能裝得下,而他的文章道術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為‘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開始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化。大部分相同而小部分不同,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到了。連環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世界萬物,天地合為一體。”

莊子是一個大學問家,他說惠施是個學問淵博的人,“其書五車”,後來人們便以“學富五車”作為成語,廣泛應用。例如宋代畢仲遊《西臺集》中便有:“好學五車富,輕財四壁貧。”王安石的《贈外孫》詩云:“年小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提倡不要壓抑孩童愛玩的個性,到入學年齡再塑造可造之才。清代李汝珍著的《鏡花緣》第十六回中有這樣的句子:“大賢世居大邦,見多識廣,而且榮列膠庠,自然才貫二酉,學富五車了。”不但古人的著作中有不少地方用到“學富五車”這一成語,今人也常用它來比喻學問淵博的人。

(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