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又是一年清明節。

現在說起清明,大多都是在討論放幾天假,

要去哪裡踏青,要吃什麼樣兒的青團,

放風箏是不是也可以安排上了?

但是,已經很少有人提到酒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清明和酒的淵源。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古時,清明還只是一個節氣,它的前一天是寒食。在寒食這天,民間禁絕煙火只吃冷食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說是源於周代的禁火制度,彰顯人們

對於火的敬畏和崇拜;一說是為了紀念春秋名臣介子推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介子推護著公子重耳流亡各國。《莊子·盜蹠》中曾說:“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所以,公子重耳在斷糧之時得以活下來。


但是,當重耳歸國當上晉文公之後,介子推卻拒絕了高官厚祿,自隱綿山。晉文公三請不至,便放火燒山逼他出來。然而,介子推依然不受,捨身保節,抱樹自焚而亡。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介子推。圖源:搜狐

弄巧成拙的晉文公心中應該也是分外自責的罷。為了悼念介子推,他下令這一天禁止生火,後來便演化成了寒食節。唐代詩人盧象也曾感慨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逐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在這天由於不能生火,所以人們只能吃一些幹粥、桃花粥、冬凌粥、子推餅(棗糕)、饊子等冷餐,還會喝一點兒醴醪來增加能量的攝入,醴醪就是古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清明節是寒食的嬗變,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它傳承了寒食節的習俗,又增加了更多的內涵。


清明從一個節氣,變成了一個節日。

除了傳統的冷食禁火之外,文人踏青、仕女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等等,還有最重要的祭祖掃墓。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盪鞦韆。圖源:花瓣@zqza2000

筆者認為,祭祖掃墓是“紀念介子推”活動的內涵的豐富。寒食節自誕生之起,就與死亡和祭奠聯繫在了一起。


這種對先人的懷念,從某一名人身上蔓延到自己的先輩身上,是順理成章的。因此,清明節也成為了一個將生死緊密聯繫起來的節日。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並且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祭祀和酒是分不開的。先秦時期,人們認為酒可以把人帶進一個迷幻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他們可以和神明先祖對話。


所以,酒一直是祭祀活動中的重中之重。不過,現在的祭祖掃墓越來越刪繁就簡,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去的時候,不忘拎上一瓶清酒了。


舊時巡撫苑中酒,飛入尋常百姓家。

懂酒愛酒的人恐怕都對“12987”的釀酒工藝都不陌生。醬酒講究端午下沙,但是在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卻有一種在清明前後,用糯米釀製的酒,名字也簡單,就叫“清明酒”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清明酒。圖源:網絡

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江西省大塘鄉有一養鴨的農戶叫程楷,他的三個孫子都中了進士,官至督撫。所以在大塘成家還有一句諺語:“一門三督撫,五里十翰林。”


他們告老還鄉之後,在家鄉建了一座大宅院,每年清明前後,都會釀製大量的糯米酒。但是糯米酒不易保存,所以,他們逐漸改進釀製方法,才有了現在的清明酒。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釀酒用的糯米。圖源:騰訊視頻

還有一種說法,清明酒自唐代時就已經有了。傳說,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獻當地的酒御用,唐太宗大加讚賞。又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賜名清明酒,還被定為貢酒。


有關清明酒的起源眾說紛紜,傳說也不只這兩個。但是這種傳統的佳釀,確實是當地人的寶貝。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清明酒酒窖。圖源:網絡

嚴格來說,清明酒是一種配製酒。配酒用到的紅酒糟甜酒釀白酒,要分開釀製。


大塘人做酒糟用的是糯米,且在釀酒開始的前兩天,才將糯米脫殼。蒸煮之後,要在糯米中加上甜酒麴進行初發酵。七天之後,如果缸底有少量味甜且香濃的酒液,則說明酒糟酒做好了。


做好的酒糟要密封在壇中,封儲兩到三年,稱為“關糟”。由於當地的水和空氣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紅曲黴菌種,所以發酵所得的酒糟都呈暗紅色,並且顏色越深,說明做得越成功。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清明酒封壇。圖源:騰訊視頻

據當地的釀酒師傅說,如果不在清明前後關糟,而在重陽前後關糟,那樣酒糟就是黃色的,釀出的酒也是淡黃色。他們稱這種酒為“重陽酒”,品質要比清明酒遜色。


配製清明酒要按照紅酒糟:甜酒釀:白酒=1:1:1

的比例進行配製。配製好後,再次封壇,兩年後才能飲用。所以釀製一次清明酒差不多要花費四五年的時間。

又到清明:在放假、旅遊的夾縫中,酒還有那麼重要嗎?

暗紅色的清明酒。圖源:騰訊視頻

對於當地人來說,清明酒就是他們的“茅臺”,家裡娶媳婦、辦滿月、送老人都少不了。甚至客居異鄉的人,在每年的清明前都要回來吃上一碗清明酒。


而如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這天,酒似乎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感慨之餘,也只能斟上三杯薄酒,祭奠逝去的先人,也祭奠與酒愈行愈遠的清明。



[1] 陳光新,節令食俗採風之三 農曆三月:上巳、寒食與清明,中國食品;

[2] 程茂藩,如何釀製清明酒,農村百事通,

[3] 無花無酒不清明 來說說清明與酒的那些事兒,酒說

[4] 大塘清明酒 當地人的酒席必備,南昌新聞;

[5] 丁柏峰,清明習俗及其社會功能,青海師專學報。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