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木蘭辭,悲壯時代歌

浪漫木蘭辭,悲壯時代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是《木蘭辭》的開頭,多數人在學生時代皆是背誦,全文短句,節奏鮮明,郎朗上口。對於文中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多是以傳奇、忠孝、大義稱讚,也讓每一個認識到保衛國家不僅僅男子可以做到,女子同樣不多讓半分。但是,有誰能知道,面對著這樣具有著浪漫色彩的《木蘭辭》,背後同樣深藏著悲壯的生活背景呢?

浪漫木蘭辭,悲壯時代歌

花木蘭生活在戰亂紛爭的魏晉時期,百姓飽受著戰火的摧殘,寢食不安。同時,當時的朝廷為了充備兵儲強制性地讓每家每戶都要出一個壯丁去當兵,保衛國家。可是,對於花木蘭來說“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種強制性的參兵可謂是雪上加霜,這也是迫使花木蘭穿上戰袍的原因之一。可以說,花木蘭的從軍並不是自願、欣然而往的,甚至對於當時女子的教育來說,花木蘭從軍之時正是適齡出嫁之時,此次前去則註定此生的孤獨終老。

浪漫木蘭辭,悲壯時代歌

花木蘭的傳說一直被人所美化,而具體的歷史上是否真實出現過這樣一位女英雄是無法確定的。縱觀歷史,當時朝廷面臨著兵力不足的境地,鼓勵女子從軍保衛國家。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也存在這樣的一個可能性,花木蘭的故事是當時政治的產物,是鼓勵女子從軍的一種政策。

但不論如何,花木蘭代父從軍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一女子十五六歲代父從軍,在沙場上殺敵,熬過嚴寒酷暑,渡過十二年,歸來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左右的老姑娘了。所以,《木蘭辭》是寫給後人的浪漫詞,留給當時百姓而言,只是一首悲壯的時代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