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成都,早已是新一線城市的代名詞。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作為沐浴的改革開放雨露中的傑出代表,走過的40年曆程,就是中國房地產事業發展的縮影。如今,身處繁華都市的你,可能早已對身邊的事物和生活習以為常。一日三餐、高堂兒女、花前柳下,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與自然。然而,如今的愜意生活是如何悄然間走入我們的視野,而在此前我們又是如何度過了那段略顯艱難的歲月?

40年風雨,中國百姓從“蝸居”走向了“安居”,其中改革發展的歷程,為我們縮略了太多的鏡頭與畫面。此刻,就讓我們隨著時間的卷軸去尋找那段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住房記憶吧。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老照片裡的天府廣場vs現在的天府廣場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70年代末,作為棉紡工人的張女士,為我們還原了當時的住房場景。

她對我們這樣說到:“棉紡織廠多為女工,所以單身的小姑娘一般都是三四個人住一間宿舍,結了婚的需要單獨搬出去,一家人擠在40平方米不到的房子裡,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平時做飯就在樓道里面,上廁所則需去就近的公共廁所。”

由於過去的房子一般由一條長長的走廊串連著多個單獨的房間,走廊兩端通風,狀如筒子,故名“筒子樓”。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成都最後的筒子樓——圖源@3d江森

然而,在略顯艱苦的生活壞境背後,確是幾家人在僅有的空間裡,感受家人和鄰里之間的真摯情誼。在極為單純的社會環境下,大家能夠感受的是彼此的真誠,而對於物質的追求就顯得不那麼執著。對張女士及同齡人來說,這段時光雖然有生活上的諸多不變,卻依然是一段值得去珍藏的美好回憶。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80年代開始,各個單位由於條件逐步優化,開始為員工提供更為優質的住房條件。許多人住進了單元房,居住條件上升了一個大臺階。住戶除了出入自己的單元之外,無需和別人共用空間。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過去的單元房,現在被成都人統稱為“老小區”

四川水利幹部學校的財務專家李教授,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相關行業的專家。在福利房分配的制度下,能夠住進單元樓是很多人當時的終極夢想。而李教授,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他更使得整個家庭享受到了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陽臺、廚房。我們甚至可以栽培一些植物,來給生活添加一份色彩。我們可以在陽臺上曬衣服,曬被子。”對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已經開始逐步展現出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情。他們也許當時不會想到,十餘年後的那次變革,將會對我們今後的人生產生多大的影響。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頒發“國發【1998】23號”文件,規定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加之“按揭貸款”舉措的推進,房地產業的發展猛然提速。

此時這個遙遠的的場景,似乎更是每個家庭多年來,最為歡喜的時刻。福利分房制度的打破,使得中國百姓才真正有了“家”的概念。而筆者的記憶,也正是這個時期整個中國大地房產改革的縮影。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成都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盤——成都花園

筆者兒時,一直的記憶都是住在母親單位分配的福利房,而當時的情況是,房子不是自己的,每年需要給單位一部分租金。當然,數額不大,但是當時的老百姓自身卻並沒有“房”與“家”的概念。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98年,第一輪房改政策的到來,每個家庭可以用很少一部分錢,買下自己現在居住房屋的產權。這,意味著,中國百姓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每一個角落,都透著新意。床、桌、廚具、電視機、冰箱、包括整個房間內的空氣,都顯得離自己那麼得近,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空間。”筆者內心深處的想法,是緣於純真的意念,當然——也是深切的感慨吧。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從本世紀處開始,一直到16年,在經過調整與恢復之後,商品房如雨後春筍般迅速興起,百姓對於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使得房地產業迎來了黃金髮展階段。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2008年,對於本文前篇提到的張女士來說,他的麻煩來了:小孩馬上要升初中了,需要更大的獨立空間,也需要靠近學校,這樣才更好方便孩子上學。那麼這意味著,同樣享受了第一次房改的張女士來說,自家的房子需要換了。張女士與丈夫商量了許久,做了多番心理鬥爭,最後兩人決定,咬咬牙,在當地置換一套重點高中的學區房。

“下定決心之前是非常猶豫的,因為

對於我們工薪階層來說,3000元/平方米左右的價格實在是有點高。”張女士說。不過,幸運的是,當親戚朋友之間也樂意幫助。張女士向親戚借了一筆錢,總算湊夠了全款,完成了換房子的壯舉。雖然背了一些負債,張女士覺得還是非常值得。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成都花園陽臺住宅的先例——天鵝湖花園

“最直接的感覺當然是房屋面積更大了,客廳、廚房、衛生間、陽臺的面積都增大了,還有了餐廳、書房以及儲藏室,外加小區物業也很走心,綠化、垃圾清理等物業管理方面都比較令我滿意。”

張女士描繪著當時的愉快心情。

然而,張女士僅僅是一個縮影,他映射出了整個中國家庭對房子的念想,已經並不僅僅是一個“住“可以完全涵蓋。很多的內在需求,都必須通過購買住房來實現。如落戶、讀書一直延展到社會福利的分配等。張女士也許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決定將會為自己帶來無法想象的財富增值。更無法想到,為自己帶來這些的,僅僅是緣於當時一個樸質的想法: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201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總額已突破8萬億元,如加上每年投入使用的400餘萬套保障房部分,規模則更加宏大。

“還想再換房子,或者再給兒子買一套房子嗎?”2013年,我們再次對張女士提問。

“沒有很想,就算到時候再換,也只不過是為了一部電梯。現在我們還有精力爬上爬下,到真正老到爬不動樓梯的時候,可能會換個電梯房或者一樓的房子,又或者直接住到養老院去。” “兒子已經工作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像他們年輕一輩在大城市裡面打拼,幾個人合在一起租房子還是蠻普遍的現象,像我們當年剛工作的時候,不也是住在宿舍裡。”張女士回答道。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於市場的過度發展,已經使得張女士這種相對情況較佳的事業單位員工,已經較無力再添置新的房屋。除非,賣掉自己的這套房。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成都限購前修建的奢華樓盤——龍湖·世紀峰景

大量資本的進入,使得中國的房價已經到了如今這個基數。很多90後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在每日乘坐公共交通奔走於住地和公司之間,領著較為低廉薪水的同時,已經很難依靠自身的收入在類似成都這樣的大都市獨立購買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在不依靠家裡的情況下,似乎要立足於此,已經成了一種奢求。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如何讓百姓,尤其是剛創業的年輕人能夠買得起房子,成為我們相關部門急待解決的問題。在此情況下,2016年10月1日,成都發布限購政策,同一身份自然人、法人能購買1套一手商品住房。這符合本輪中國房地產週期所必須要達到的目標,即從短期調控轉向建立長效機制。更能反映房地產行業特點的,是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十八大以後,出臺的多項政策更將推動本輪住房租賃市場風潮的“租購併舉”制度,視為房改的最新內容。改革開放40年,中國房地產業在經歷幾輪洗禮與成長之後,也步入到如今亟待平穩發展和建立長效機制的階段。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如果,有一座城,城裡每一家人,有一間好房。那麼,人生的基點就在這裡。這裡有你的家人、有你的事業,有你的人生,同時,你的子孫後代都會將這一切延續下去。我們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我們更是從“蝸居”走向了“安居”。

歲月的變遷,無法消退我們對“家”的執著,“家”的執念。願天下人都有那個屬於自己的那間好房,那個“家”。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從“筒子樓”到高端住宅社區,成都人的40年住房變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