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暖通匠人”王延海:自助者,天助之

正文共3280字

閱讀時長9分鐘

校稿:火山


越來越多創業者都想靠模式快速發展,

急功近利、“忽悠橫行”、套路當道。


有人說做好生意必須狡詐聰明;

有人說獲得客戶必須套路營銷;

有人說商海浮沉必須精明做人。


但是,商業早已無門檻。

這是最壞的時代,

也是最好的時代。


難道只有滿目資本的商人,

才擁有商圈的“通行證”嗎?

今日主人公,

他是身邊人口中的老實人,

也是總為討價還價客戶讓步的人,

不過,

竟然也是不會套路,

不懂營銷的“生意人”。


這期我們的新青年人物故事,

為大家現身說法。

“老實人”適合創業嗎?

創業路上,他能走的遠嗎?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創業“老實人”,

《平輿新青年》本期人物

王延海。

自助者,天助之,

越努力,越幸運。

平輿“暖通匠人”王延海:自助者,天助之 | 平輿新青年


以下內容是根據王延海的口述記錄。


1

被命運閃了腰的選擇


曾經即將上大學的王延海,

本來篤定的以為

自己未來必將成為一位獸醫。


因為舅舅和表哥們

都是獸醫專業出身,

舅舅就職於洛陽某知名獸藥公司,

早已實現名利雙收。

並且,哥哥們都在此領域上,

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

如果不按家人設計的未來方向,

按照自己的喜好

去選擇大學專業的話,

王延海更想去學習廚師。


讓人沒想到的是,

他既沒有當上廚師,

也沒有當上獸醫。


被命運閃了一下腰,

本來大學填報的畜牧獸醫專業,

卻被調劑到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


陰錯陽差,毫無準備,

王延海稀裡糊塗來到了

並不熟悉的新能源製冷專業。

深入環保、節能、科學能源知識後,

王延海也愛上了這個專業。


後來,由於很多親戚都在駐馬店發展,

王延海畢業後,

並沒有返回家鄉信陽,

而是來到了駐馬店。


根據自己的製冷專業,

王延海的第一份工作是

格力空調的業務員,

沒想過頻頻換行,

沒想過前景是否明朗,

只是幹一行,專一行,

這份工作一干就是4年。


從最初的就業情況來看,

王延海完全符合一個勤奮、本分、

韌勁兒的匠心精神職業者。


這4年中,

王延海在駐馬店的空調業務

做得風生水起。

月薪七八千,不愁吃穿。

一年兩趟外出旅遊,

事業處於上升期。


這期間遇到了同為業務員的妻子,

兩情相悅的兩人奔著結婚。

妻子是平輿人,

王延海用對妻子的追隨,

表達最樸實真誠的愛。

擁有一個家後,

王延海和妻子打算選擇創業。


巧的是,

聽說朋友的老闆也想在平輿創業,

兩人在吃過三次飯後,

王延海便決定參與合夥創業。


並投入了自己和妻子的全部積蓄。


創業者最初的無畏,

是創業的第一把斧子,

它劈開了新世界的一個口子。

然而,

他們無法預知這條路的難易程度,

只是偏執的賭上自己的一切。

而這樣的勇氣和無畏,

恐怕只是年輕的時候才有的膽量。


所以,第一次創業,

一定要趁早、趁年輕。

隨著年齡的增長,

第一步的難度也會變大。


平輿第一家某電器專賣店便誕生了。


但是,並未如期所料,重投資過後,

僅僅半年的專賣店一直在虧損。


合夥人便商量關店。


但是,王延海並不想因此放棄。

畢竟在平輿,他需要立業。


跟合夥人商議後,

已血本無歸的王延海,

卻支持對方按投入的全資撤資全身而退,

自己收拾殘局。


這件事對二十幾歲的王延海來說,

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經濟危機”。

在創業挫敗和財富盡散的壓力下,

王延海的選擇和擔當,

閃現著他人格的光輝。

做事做人的厚道,

成為外地人王延海

紮根平輿的第一張底牌。


創業半年,

王延海夫婦生活和事業

被創業徹底捲進去。


積蓄掏空,持續負債,

來自輿論和經濟的壓力,

重重像兩個年輕人襲來。

有幸兩人相互扶持。


重新擇業又不甘心,

即便失去合夥人,

王延海依然決定繼續創業。


此刻,創業的滾燙理想,

已滲透到他的生命中。


2

自助者,天助之


首次創業失敗的原因,

王延海深刻做了檢討。

最初引入的產品

在競品市場中並不佔優勢;

並且,

創業的成功需要週期的迭代,

需要堅持不懈。


但慶幸的是,

即便創業半年來,

作為一個外地人,

王延海卻累積了極好的口碑。


幾乎做過業務的客戶,

對王延海達到0差評。

在產品並沒有在市場上

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

這些口碑的積攢,

都是靠王延海的厚道老實。


創業剛開始的時候,

王延海和妻子經常

一線到各個小區找業務。


看到正在裝修的工人,

無論他們正在幹多髒多累的活兒,

他總是主動去幫忙一陣子,

不管最終業務能否成交。


其中,有一次,

在某小區找業務時,

碰上一戶業主的裝修工人

正在從車上卸石子。

王延海立即跑過去搭把手。

一車石子卸完後,

剛好碰上一個做建材的朋友路過。

打招呼之餘,

他給王延海介紹了

身邊那位想買地暖的業主王總。


沒想到兩人越聊越投機,

王總年輕時也曾

如王延海一樣去異鄉創業,

歷經種種挫折方有所成。


聊了許久,

王總當即決定使用王延海的產品。

後來的交往中,

和王總慢慢地成為了忘年交。

王總也給予正處於創業初期,

困難重重的王延海莫大的鼓勵和支持。


王延海更加深信,

只要誠信做人做事,

一定能獲得客戶的認可和口碑。


還有一次,

某小區的一個阿姨訂購王延海產品,

本來已經談定下來的價格。

付款的時候,

沒想到阿姨推著一個

坐著輪椅的年輕女孩來了。


女孩付款時,

王延海當即決定在原價的基礎上,

又進行了優惠。


這就是創業半年失敗的王延海,

這也是不會商業套路,

動不動就心軟的善良的王延海,

更是無法昧著良心

多收客戶一分錢的王延海。


同時,

這還是大家口中的“實在人”王延海。


在家裝電器並不太透明的價格世界裡,

王延海的生存之道似乎並不那麼商業。


他總是覺得自己無法做好一個商人,

總是不敢給任何一個客戶虛報價格,

更無法接受多掙一分辛苦人的錢。

他對產品價格、對客戶情況,

都無時不刻的懷有一份敬畏。


正是這樣的一個實在年輕人。

在他的店瀕臨關門時,

那位曾經給過他鼓勵和認可的王總,

再次不求回報的給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挽救了這顆創業的“種子”。

讓即將關門的王延海,

有了重新再來的希望。


自助者,天助之。



王延海常想自己何德何能,

在困難至極的境況下,

得到命運的眷顧,

遇上貴人相助。



唯願永葆這份坦誠做人、

踏實做事的態度,

打敗生活的難。

不辜負一次次的信任。


3

越努力,越幸運


合夥人離開後,

王延海開始對品牌進行全新的調整。


把品牌換成了日本知名老品牌東芝電器。

憑著曾經多年在電器行業的摸爬滾打,

自建產品採購渠道。

形成了以東芝空調、

意特爾曼壁掛爐、宏嘉暖通為核心產品

的一站式家裝暖通電器服務商。


憑著自己大學專業技術知識支撐,

王延海研發了鋪設地暖的科學方式,

即幫客戶節省空間資源,

以及鋪設地暖的整體費用,

又在設備供暖時節約用氣,

最重要的是綠色環保,

為客戶一家人的健康安全做了保障。


每次地暖的鋪設,

都是他親力親為。

王延海的核心暖通技術,

慢慢在市場上走出了差異化。


而王延海的做事做人風格,

也逐漸形成了自己品牌的軟實力。

隨著客戶的口碑效應,

王延海開始越來越多的

接到熟人介紹的業務。


王延海和妻子二人

更加努力“經營”創業這顆新種子,

不敢懈怠。


妻子一邊帶孩子,

一邊去各個小區找業務,

挨家挨戶找業主。

伉儷情深,共赴未來。

日子平淡辛苦,

一家人仍然其樂融融。


創業幾年來,

王延海夫婦經歷了生活的起伏,

事業的絕望與希望。

但是,無論生活如何打壓,

他們依然沒有學著利用套路,

沒有唯利是圖,

他們本本分分、勤勤懇懇、不求回報,

可收穫卻也越來越多。


如今,

王延海帶著他的暖通品牌

搬移至城市之心商業體,

門面擴大了,

品牌升級了,

業務上升了,

天也晴好了。



比起那些新興行業,

王延海的行業裡

並沒有太多新式商業手段,

他還是喜歡安安靜靜的

為客戶最科學的鋪設好地暖,

裝上最合理的中央空調。

而這些益處可能是長期才被發現,

但是,哪有什麼關係呢,

“只要客戶受益,我就開心。”



他並沒有把注意力

全部放在客戶的錢包上,

而是放在客戶的心上。

但必定,

財富和未來都將找到他,

只是時間的早晚。


最後,

希望平輿新青年王延海

“無需套路,走出出路。”

加油!


創業不易,

而創業者也並不是

僅僅懷著一顆趨利的心,

他們原本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但是因為“情懷”亦或“理想”

前赴後繼的奔赴在

創業這條“九死一生”的道路上。


《平輿新青年》欄目組呼籲:

請大家多給青年創業者

一份理解和支持,

也許他們現在做的不夠好,

但是,

他們正在努力追趕。

希望大家看到

他們背後的心酸和堅持。

並給予他們一份信任。


【互動話題】



#你覺得厚道在創業性格中重要嗎?#

我們在留言區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