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不少貴族、迴歸的流亡政客,依然希望在大革命後恢復如他們父輩們在法國昔日享有的特權,他們相信可以扭轉乾坤。

但拿破崙的乾坤已定,無人可扭轉,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他的黨羽被稱為“波那巴黨”。可惜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他以一己之力挑戰歐洲諸國,在打敗第五次反法聯盟後,為了一絕後患,他出動60萬大軍遠征俄國,一直打到莫斯科,但是遭遇頑強抵抗,又逢冬季,大敗而回,精銳損失殆盡,然後萊比錫戰役再次戰敗,一直到巴黎被佔領,1814年拿破崙被迫退位。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時的人們就想既然沒法做到民主希臘、共和羅馬的模式,那也許可以借拿破崙退位這個契機回到大革命以前的法國。這種思想的結果是:1814年,拿破崙第一次倒臺後,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與此同時,浪漫主義在法國誕生,它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推動了個性解放和情感抒發的要求,對個人獨立和自由的強調,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思想。可惜法國波旁王朝的第二任國王查理十世,錯誤妖魔化了浪漫主義,他認為其核心理唸對他的封建專制不利,最終結果是:在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查理十世被推翻,他逃亡英國,客死異鄉,當然這是後話。法國王位最終由他的堂弟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繼承。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在拿破崙被打敗後,波旁王朝的10年間,16世紀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與法國女英雄貞德對法國女裝的發展影響甚大,故事還要由斯塔爾夫人與席勒倆人說起。

弗裡德利希·席勒,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劇作家、美學家、思想家,與歌德齊名,曾經是德國古典主義文學和德國古典美學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800年完成了著作《瑪麗·斯圖亞特》,描寫了這個法國王后兼蘇格蘭女王傳奇、悲情的一生。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而斯塔爾夫人(Madame de Stael,),她是法國評論家和小說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前驅。在拿破崙時期,歧視女性的拿破崙不欣賞如她那類博學的女人。她曾宣稱:對文學來說最糟糕的是絕對王權,因為他們扼殺思想,阻礙革新,限制自由。這相當於與當時如日中天的法國皇帝拿破崙唱起反調,1803年10月,拿破崙下令將她流放,後來她遊歷到德國就一直留在德國,直到1810年,斯塔爾夫人才回到法國。她給法國人民帶來了德國的思想,讓法國人民認識到前文所提到的弗裡德利希·席勒。剛時法國人熱衷於讀席勒的作品,人們聚在一起時會相互發問:這個德國人有沒有寫過關於聖女貞德的書籍,這個德國除了瑪麗·斯圖亞特會不會再寫一本關於法國女人的書?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事實上席勒確有一本文是講貞德的,叫《奧爾良的少女》成書於1802年,描寫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的事蹟。這時拿破崙的侵略軍已成為德國民族的威脅。席勒讓她神化,她以上帝之力來完成法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這部劇作是高度戲劇藝術和現實社會內容的結合。這部劇作被譽為德國解放戰爭的前奏曲,對1813至1815年的解放戰爭起了積極作用。事實上現在有不少關於貞德的動畫,裡面描述貞德都是有上帝之力的,其淵源就是來自於席勒的《奧爾良的少女》。當人們發現到席勒真的有寫貞德,除瑪麗·斯圖亞特外的另一個法國女人。女權熱成了一時的潮流:貞德裝著如男性,長期穿著一副鎧甲,瑪麗·斯圖亞是 一個美麗女王,充滿了女性的嫵媚,衣著化麗講究。女性衣著應柔中帶剛。之前的連載門說過,當時女性流行穿類軍服的服裝,與女權熱有密切連繫。

時尚革命:八、浪漫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