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先賢的腳步,看荀子如何調控自己的情感慾望

荀子名況,是戰國後期趙國人,曾兩次到齊國稷下游學。他是一位思想家。荀子說:"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篇》)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天生就的。情感是人性的本質表現,慾望是情對外的感應而生。即由性而情,由情而欲。這無異是說,性、情、欲三者雖然表現形式不同,在本質上它們是同一的。他認為"情必不免"、"欲不可去"。既不能寡情去欲,也不能恣情縱欲;他既反對禁慾主義,也反對欲惡主義。他認為對待情慾的最正確的態度與方法,是"節"與"導"。這些觀點,從今天來看,仍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追隨先賢的腳步,看荀子如何調控自己的情感慾望

荀子所謂的情、欲包括哪些方面呢?《天論篇》說:"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正名篇》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文意已很清楚,無須再作解釋。荀子在文中提出六種"情",此"六情說"正好把六種情感分成三組,即喜與怒、哀與樂、愛與惡。而荀子所說的欲,就是現在所說的慾望或欲求。

荀子認為,情受知的調節,也可以擾亂知。如《正名篇》說,"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

追隨先賢的腳步,看荀子如何調控自己的情感慾望

他還認為,情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荀子》中幾次提到"情必不免",養生者對待情,不應不加區別而一概擯棄。其《王霸篇》說:"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欲也同然。他在《正名篇》中說:"人生而有欲","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欲者。情之應也"。他針對老莊及宋尹學派的寡慾主義提出"欲不可去"的論點。他在《榮辱篇》中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但是,慾望是不可能完全滿足的("欲不可盡"),要使慾望不因物質缺乏而不滿足,物質不因滿足慾望而耗盡,使物質與慾望在互相制約中增長,他說:"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治篇》)這裡,既批判了寡慾主義,也批判了縱慾主義,這是具有深刻的科學見解的。

追隨先賢的腳步,看荀子如何調控自己的情感慾望

荀子對待情、欲的態度與方法,是"節"與"導"。"節"即節制,"導"即引導。荀子在《正名篇》中說:"凡語治而待寡慾者;無以節慾而困於多欲者也。"意思是說,欲是可以節制的;善於節慾者,不會為多欲所困,不善節制者乃困於多欲。

那麼如何節制情慾呢?他說:"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荀子.性惡篇》)這裡是強調精神修養結合適當的制度的制約。他說:"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避免"求而無度量分界"發生"爭"(《荀子.禮治篇》)。他認為,心理力量可以調節與控制人的情、欲。對待慾望,在於分析它是香合理。若慾望合理,雖多無傷;若慾望不合理,雖少也致亂。他在《正名篇》中說:"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於治!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荀子.正名篇》)

追隨先賢的腳步,看荀子如何調控自己的情感慾望

欲也是可以引導的。善於導欲者,不會為欲所困,不善於導欲者常困於多欲。導欲與節慾是同樣重要的。那麼,如何導欲呢?他認為,音樂是人人所喜愛的,不"導"將致亂,故應採用合度的樂曲因勢利導之,他舉出"制《雅》、《頌》以道(導)之"(《荀子.樂論篇》)的例子,說明荀子相信音樂感化的力量。而他認為,"導"欲的關鍵,在於分析情、欲是否合乎"道";符合"道"的情、欲,宜可順從;不符合"道"的情、欲,宜應揚棄。《正名篇》說:"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之而亂!不可道而離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論道而已矣。"

總的來看,"節",帶有強制的性質,"導",包含說服的內容。兩者的辨證關係應當是:在說服的基礎上強制,在強制的過程中說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