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現在部分小說拍成電視劇不如小說好看,比如《芸汐傳》?

AN瑤寶貝


無論什麼電視劇依託的都是劇本或者小說,原著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很多看過原著的原著粉,對於小說本身有著極大的迷戀,對於劇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臆想對象,對於劇中的場景有自己的理解,對於劇中的情感描寫有自己的理解。

甚至很多小說結局的時候會預留出很大的遐想空間,為的就是有更大的留白空間,能夠讓粉絲盡情的去想象自己想要的結局。

這是小說的慣用筆法,也是很多人喜歡小說的原因。

小說如果拍成電視劇,就一定要給觀眾一個結局,而這個結局會照顧到大多數觀眾的想法,還要照顧到電視劇拍成以後送審時可以順利過審。

一部小說可以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了很多影視劇中不可能出現的情節,

這些情節可能是小說中很精彩的部分,甚至是一部小說的精華所在,可是拍成影視劇也許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和諧掉。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很多小說拍成電視劇不如原著好看也是這個原因,小說影視化可能會不得不丟掉一些不能拍出來的東西。

比如太暴力血腥的鏡頭,太裸露的鏡頭,甚至是一些概念出來的東西,這些情景在某些小說裡可能看得很過癮,但是拍出來就不太好了。

尤其是對人物的描寫,沒有一個人可以真的長成小說裡所寫的那個樣子,同一部小說的原著粉對於小說裡角色的臆想對象也不會完全相同。

所以影視劇很難達到原著粉認為的好看,因為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固有的角色扮相,再由其他人真的演出來也不是他們想要的

像《天才小毒妃》這種架空類型的小說就更難找到合適的題材,一個不小心時代背景都會不和粉絲的心意,達到滿意就更加是難上加難了。

當然也會有很多小說拍成電視劇大受歡迎,那是因為原著本身時代背景清晰,男女主演又符合大部分粉絲的審美,拍出來的影視化效果符合尊重原著又增加了很多看點,結局和原著一樣,大部分人就會接受。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根本沒有看過原著,但是願意去看一部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不從原著出發,單純的看劇情和演技。

沒有臆想的演員也就無從辨別和原著的差距,只要劇情不是太差,演員演技在線,觀眾還是可以好評的。


生活最棒


因為小說裡面的描述細到表情,動作,特別是對任務相貌的描寫,美麗的描寫,基本沒有人的表演能如此繪聲繪色,比如金庸描寫小龍女“披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猶似身在煙中霧裡,看來約莫十六七歲年紀,除了一頭黑髮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絕俗,只是肌膚間少了一層血色,顯得蒼白異常 。

楊過抬起頭來,與她目光相對,只覺這少女清麗秀雅,莫可逼視,神色間卻冰冷淡漠,當真潔若冰雪,卻也是冷若冰雪,實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樂。

臉色蒼白,若有病容,雖燭光如霞,照在她臉上仍無半點血色,更顯得清雅絕俗,姿容秀麗無比。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誰也不知,此時一見那少女,各人心頭都不自禁的湧出美若天仙四字來”而且小說裡面的場景描述是讀者用心感受到的,也無法用場景能玲離盡致的展現的!


玲瓏自由


小說可以說是一個虛幻的世界,裡面的一切都是很美好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讀懂的內容強加自己的臆想。

電視劇是把這種臆想變成“現實”,如果故事的情節加上人物的塑造不夠完美,很難走進觀眾的心裡。

所以把小說改編為影視劇其實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有時候過於符合小說,反而很難去表達出來,達到影視劇的效果。如果不符合原著,那麼很大程度上觀眾是不會喜歡了,只是原著黨肯定是不會看的。

《芸汐傳》與絕大多數同類古裝劇不同,沒有將拍攝重點放在男女愛情上,而是著眼於陽光少女韓芸汐的勵志成長,傳遞出平等、自信、奮鬥、進取的價值觀。在加上人物角色的塑造和場景的佈置等都是很難達到原著的那種效果的。

現在影視劇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物的妝容還有場景都是大紅大綠的,裝飾的太過“完美”,反而讓劇失了很多色彩。小說中描述的美女都是那種很仙氣的那種,就像當年的劉亦菲那版的小龍女一樣,或者是七八十年代的那種影視效果。

所以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大多數不如小說好看,是必然的。


貓與觀眾的使者


1、讀小說時,讀者可以自動代入自己的想象,男女主可以自己想象,故事情節可以自我思考,而不太受限制。

2、看電視劇時,就可能出現自己想象與電視劇人物形象不符的情況,已及一些配角戲份不多,鏡頭太少,這樣對故事情節就瞭解的不夠多,所以就會出現電視劇沒有小說好看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