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懸案》之《“華夏”由來之謎》

《歷史懸案》之《“華夏”由來之謎》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凡是今天在中華大地上生活的56個民族,都稱之為華夏民族,作為一名中國人,常常以稱自己是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儘管我們經常這樣自豪的稱呼自己,但對於華夏的由來卻很難給出一個定論。

《歷史懸案》之《“華夏”由來之謎》

涿鹿之戰

關於華夏的由來,上古時代就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蚩尤原來是炎帝的大臣,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想獨霸天下,於是聯合苗式,想把炎帝從南方趕到涿鹿,自稱南方大帝,決定勝負的一戰開始了,他們大戰於涿鹿的野外。大戰當時,蚩尤一夫當關,手持長劍,指揮著自己的士兵衝向炎帝的陣營,炎帝部落明顯落了下風,不得已,炎帝被迫一面抵抗,一面帶著部隊倉皇的撤離戰場,並向皇帝求援,經過艱苦的戰鬥,炎黃聯軍最後終於將蚩尤的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蚩尤也被俘虜,不肯投降的蚩尤被皇帝下令斬首,而炎黃部落最後團結一致統一了整個中原,從此以後中原各部落都尊皇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皇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這就是“華夏”的由來。

《歷史懸案》之《“華夏”由來之謎》

還有另外一個關於華夏由來的傳說,對此有不同的解釋。相傳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大禹歷經數年成功治水,被舜選拔為繼任者,之後他開啟了一個清明的歷史時代,所以在當時以禹為代表的夏後族在當時獨領風騷,成為盛極一時的氏族部落,再加上夏後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們又被人們稱為華夏族,這也是禹的兒子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叫夏的原因。

今天對於華夏由來的爭論仍然不斷,一些專家學者將眾多觀點歸納為兩類。

第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是民族的名稱,他們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中,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夏這個名詞是由“夏水”得到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融合了別的不同民族構成的一個龐大的民族,儘管她不是一個單純的名字,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以一個核心民族為中心逐漸的融合和同化別的民族形成一種單元性的多元化民族,這就是今天的中華民族。在先秦時代,他被稱為華族或夏族,而“華”指的是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華)做圖騰的華族,“夏”是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夏族,夏族的祖先是夏后氏,華夏民族的稱謂由此而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根本上不是什麼民族的稱呼,他僅僅指的是一個地域文明概念。

而在這個派別中又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遙遠的中華民族的先祖們曾經分為三個主要的集團,他們分別是華夏、東夷和苗蠻,在不斷的征戰和競爭中,皇帝取得了最終的霸主地位,於是他領導的華夏集團成為當時的文化和政治主流,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不得不俯首稱臣,被迫納入華夏文明的圈子。

第二種解釋是:遠古時代是以文化高低來定名的,所以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同樣另一個文化高的民族成為”華“。華和夏,合起來統稱為中國,相反,華夏周圍的四方,由於他們是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所以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來華夏不斷融合壯大,周圍四方民族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文化的範疇,華夏漸漸的就成了中華文明的代稱了。

《歷史懸案》之《“華夏”由來之謎》

儘管現階段我們還沒有完全解開華夏之名由來的謎底,但我們相信”華夏兒女“永遠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自豪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