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造成你補單沒效果,還老被查的細節:關鍵詞

下半年頭號大事,雙十一海選開始了,進入金九銀十的旺季,之前七月開始低調了很久的商家也紛紛抬頭,開始為了今年後面幾個月佈局。

雖然現在稽查不比七月那麼瘋狂了,但還是有不少商家上新操作出了岔子被抓。

原因很多,今天主要說說關鍵詞佈局的操作和必須注意的點。

不僅關係到安全性,也關係到補單的效果。

先說說一個關鍵詞佈局思路,以非標品為例

比如女鞋,運動鞋,跑步鞋,休閒鞋,這些詞流量都很大,我們前期要先確定一條詞路,再去精準佈局

為什麼不全都要呢?

現在坑產權重沒有之前那麼高,一般操作都是小單量,比如我們一週49單。

如果平均分配到三條詞路上去,每條詞路差不多16單的權重。

搜索的核心是在於關鍵詞的點擊率+點擊轉化率+單坑產出。

對於女鞋這些大類目,掂量一下自己店鋪基礎,16單的單量能讓運動鞋這個詞有很高的權重嗎?

49單全部集中在一條詞路上才能讓在我們有限的單量內,將權重累計到最大。

那麼我們怎麼去確定我們前期的詞路呢?

根據競品的30天成交關鍵詞的總和數據,去選擇成交佔比最大的一條詞路即可。

如果你是標品,詞少,就選一個大詞做為主詞,補單詞路就主詞+人群詞+冷門詞

然後這種打法結合車,到第四天一般大詞流量就進來了。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大詞來一個勁干預,等著大詞流量爆,等來了卻是降權或斷流

為什麼?假設一下

第四天 “運動鞋女” 訪客10,干預1單,轉化率10%。

第五天 “運動鞋女” 訪客30,干預2單,轉化率7%。

第六天 “運動鞋女”訪客0。直接找不到這個詞的排名了。

為什麼?詞路轉化異常。

第一天轉化10%

第二天轉化7%

本身大詞的流量就非常大,且含帶的標籤也是非常廣泛的,就會導致大詞轉化承接能力很低。

而你干預出來的轉化率,遠高於競品平均水平。甚至超出幾倍。你自己相信你的數據是真實的嗎? 你自己都不相信,系統還能相信?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直接去幹預大詞。而是要干預大詞衍生來的長尾詞。

比如當“運動鞋女”這個詞來訪客的時候,會有以“運動鞋女”為詞根的長尾詞進來?

假如進來了一個“運動鞋女減震透氣”相比大詞“運動鞋女”這個詞。後面這個更加精準於我們產品。

這個時候,選擇給長尾詞幹預,這單的權重一樣會疊加到“運動鞋女”上去。

因為長尾詞本身流量就比較小,且越長的詞,代表買家的購物意圖越強,轉化承接能力越高。

這個時候給長尾詞幹預一單,哪怕轉化

稍微高一點也沒有太大問題。因為長尾詞的轉化承接能力本身就高於大詞。

既然長尾詞的權重也能疊加到大詞上去,那我們詞路佈局的時候,每天先幹大詞的不同衍生詞。等累計到一定的量時。

大詞訪客足以支撐我們去幹預的時候再去幹預? 這個時候大詞打進去的轉化就不會異常。相對於競品數據也比較正常。

所以每個店鋪的運營能力+店鋪承接能力+行業承接能力都是不一樣的,你在模仿別人的時候,主要學習別人的思維,再去放到自己的店鋪裡面去分析。

而不是直接套用在自己店鋪。做淘寶沒有固定的套路。也沒有一套適合任何行業的單量佈局。只有掌握了思維,瞭解了底層邏輯才做的起來。

言歸正傳: 在干預的時候,最後說下需要注意的幾個點。

第一:長尾詞不能每天操作一樣的,每天要操作不同的。

第二:不能自己去造詞。要根據實時關鍵詞去幹預

第三:選擇長尾詞的詞儘量去選擇搜索量小的。

第四:單品搜索轉化控制在行業均值-優秀之間,不要太高。

第五:當有搜索反饋時,不管進來什麼詞,優先干預主詞的長尾詞。

第六:賬號標籤+行為標籤控制(不知道怎麼做的,點頭像,昨天有發)

還有一點,各自關鍵詞轉化率分開控制,你在稀釋搜索流量的時候,不要想著只靠直通車來稀釋,因為兩個流量來源不一樣。

該抓還是要抓。

最好是補精準的人工流量,能控制年齡,性別,消費層級,最近購物意向與類目有關的活躍真實買家,做到60s以上深度瀏覽。

不僅是為了稀釋流量這一個目的,更加是矯正自己店鋪的人群

比如,你是美妝類目,那麼來進店瀏覽的訪客也是近期購買過美妝相關產品的消費人群,並安排一定比例的收藏加購。

這種購買過的人群進店瀏覽是被系統識別到的有效流量,貼切淘寶系統的流量判定原則。

人群精準標籤匹配深度精細瀏覽跳失率低,這樣的話就會讓淘寶檢測到你店鋪的人群是屬於這類,就會推送更多有效流量,放大展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