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茶餘飯後,拎上菜籃,到菜市場溜達一圈,跟熟悉的菜攤老闆嘮嘮家常,順便買幾個蘋果、稱半斤肉……這樣的生活場景,對老百姓來說並不陌生。生活味、人情味十足的菜市場,不僅是很多人過日子的一個重要去處,也成為不少地方充滿吸引力的一道民生風景。

然而,在不少城市,菜市場正加快消失:曾並稱為京城四大菜市的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和朝內菜市場相繼關閉或遷移;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服務周圍數千人的天津長春道菜市場去年關停;經營了16年的上海建國西路嘉善路菜市場年初因租賃到期關閉;陪伴杭州蕭山人近10年的小南門菜市場關門停業……

容易被貼上“髒亂差”標籤的傳統菜市場,是不是已經跟不上城市建設“高大上”的步伐?超市賣場發展壯大,生鮮電商風生水起,是不是可以取代菜市場?消費新時代,我們還需要菜市場嗎?

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新的變化來自於那些完全針對生鮮採購的、更微小的商業形態:小區門口新開的生鮮便利店,通常營業到晚上10點,下班之後也來得及隨手捎些菜回家;穿著睡衣徑直走下樓梯,就能在生鮮櫃取到預定過的新鮮蔬菜;更懶一些的人,只需要躺在家裡滑動手機屏幕,不一會兒就有生鮮快遞按門鈴送貨到家。

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任何商業業態,門店的面積越小,開店就越靈活,也越能滿足人們對便利性的要求。上海988家傳統菜場的面積數據,它們基本上都要需要2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而對比永輝旗下的幾種供應生鮮的商業門店看,最小的永輝生活便利店,只需要不到150平方米的面積,超級物種的選址要求也是一家菜場的一半左右。它們顯然離我們的懶人生活要近了許多。

在半徑為500米的“懶人距離”裡,相比傳統大型菜場“每個小區附近不超過三家”的剋制選址,新生鮮零售能夠選擇“小而多”的“社區包圍”路線,店鋪內部面積更小,但分佈密度更高,離小區也更近。

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傳統菜場早上六七點開門,晚上6點就不剩什麼新鮮的菜了,完全錯過了購買力高但時間有限的年輕客群,主要目標客戶只能縮小為擁有充足生鮮購物時間的老年人和家庭主婦。生鮮便利店的營業時間則與菜場錯開,它們並不關注早市,更集中解決晚上6點後的需求。

除了更長的門店營業時間,生鮮連鎖店的外送業務也將購買生鮮的時間靈活性進一步提高。

連鎖型的生鮮便利店或生鮮超市大多提供外送業務,它們大部分生鮮遵循“三公里,一小時”的原則,即訂單地址在生鮮零售店的半徑3公里之內,1小時內送生鮮到家。

生鮮櫃商家更多采取訂單次日到達家門口的O2O策略。食行生鮮CEO張洪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用戶對“準時”的需求比“即時”更高,生鮮櫃次日送達的戰略也來自於成本的考量,商家在用戶下單之後再配貨,可以保證用戶到手生鮮的新鮮度,也有效緩解了生鮮行業高損耗的問題。

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新的生鮮購買渠道遍地開花,但它們實際上在城市裡的滲透已經達到了什麼程度呢?

人們在購物時,對於不同零售形式,存在不一樣的購物習慣,比如人們可能願意騎車去2公里以外的大超市購物,但生鮮便利店只會選擇小區門口的那家。因此,我們在大型超市、大型菜場、生鮮便利店和生鮮櫃四種生鮮零售方式的空間數據上分別生成了2km、1.5km、0.8km和0.5km四個的輻射區。

取四者的交集得到的“生鮮便利區域”就是上海全市範圍內能夠非常方便地選用任意一種生鮮購買渠道的區域。關聯了落在這些區域裡的小區,發現“生鮮便利小區”的數量達到了9900個,已經超過了上海小區總量的一半。

與新型的商業形態總是從市中心向外擴展相同,上海生鮮便利小區的覆蓋率從內環到外環也很有規律地呈現出遞減的狀態。

對於那些位於生鮮便利度極高的小區周邊的菜場來說,挑戰顯然是巨大的。

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菜場真的會在某一天退出我們的生活嗎?

上海的菜場,情況都不怎麼樂觀

宜川路上的永昌新泉菜市場。它位於幾個大規模的老舊居民區的中間地帶,按說與周邊的居民已經積累了多年的互動關係。但在工作日的下午4點,在菜場裡也沒見到超過5個顧客。賣菜的阿姨說,每天新進的菜賣不完,打算下週就回老家不幹了。

與菜場的冷清相對的,是菜場門口一家崇明自產自銷的小菜店裡擠滿。簡單對比了下,小菜店裡各類蔬菜每斤的單價都能比菜場裡便宜至少兩三塊。對於開在周邊居民價格敏感度偏高的社區裡菜場來說,只要在價格上有明顯優勢,外來競爭者就足夠搶到市場。

隨後是靜安區的鮮樂菜場,選擇這個菜場是因為在統計“周邊生鮮業態最豐富的菜場”時,它的排名非常靠前。但走到跟前,卻被告知鮮樂菜場在今年5月就關門了,相比於龍山菜市場最近一週還有新的評論,鮮樂菜場在大眾點評上的評論還停留在2016年:“人氣不旺”。

和鮮樂菜場的廢墟對比強烈的,是500米外的盒馬鮮生曹家渡路店裡熱鬧的購物氛圍,和1公里外正大優鮮餘姚路店裡來來往往的客流。雖然鮮樂菜場未必完全是被這些新生鮮零售店“殺死”的,在新生鮮業態的圍城裡,傳統生鮮零售業態的生存可能還真的成了一個難題。

生鮮便利店是否會取代傳統菜市?

新生鮮的江湖也在發生著更快速的變化

半年前盒馬的門店選址時,上海的超級物種門店才3家,現在包含待開業的門店已經達到了11家——盒馬的這個數據也從20家變到了30家。根據永輝超市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僅2018年7至9月間,就有33家永輝生活在上海開業,又有44家永輝生活簽約準備交付。

截止2018年12月,食行生鮮在上海共設有1772個生鮮櫃,比去年年底新增了505個生鮮櫃。但2017年底還在上海市商委的智慧微菜場公開數據中佔有不小比重的廚易時代在今年9月宣佈倒閉,曾號稱要決戰供應鏈之巔的U掌櫃也在秋天之後突然消失。

而無論生鮮採購相關的商業品牌內部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買菜”這件事確已經逐漸由人聲鼎沸的城市公共生活,變成了更便利和分散的私人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