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為校訓,那需要多“厚”的德才能"載物"呢

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為校訓,那需要多“厚”的德才能

儒家歷來把品德修養作為進取手段,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校訓,秉承了儒家的進取之意。何謂“厚德載物”?有深厚的品德基礎,才能承載遠大的事業。什麼是“德”呢?有人簡單理解為做好人、做好事,雖未偏離主題,內容卻顯得太單薄,沒有發掘出“德”字的全部內涵。

歷代對“德”字的定義都不一樣,儒家以“禮、義、仁、智、信”為五種基本品德。但這一定義過於簡略,大而無當,不易操作。一個“仁”字,研究半輩子都難以領會。皋陶所講的“九德”,簡明易行,似乎更科學而合理。它們與儒家“五德”並無衝突,但操作性更強。

那麼,需要多“厚”的德才能“載物”呢?這是不一定的,關鍵要看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高遠。好比蓋房子,兩層的房子,一般需要能夠承載五層重量的基礎。如果要蓋20層的房子,普通的基礎就不行了,需用鋼筋水泥進行深灌。如果只想搭一個小茅棚子,根本不用考慮基礎問題。當然一般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會滿足於一個小茅棚子,所以需要具備品德基礎。按皋陶的說法,能具備三德,就可當“卿大夫”,即中下層領導。能具備六德,就能當“諸侯”,即高層領導。九德是天子之德,一般人就不用想了。

第一德是“寬而慄”,即寬厚而莊重。一般來說,寬厚的人比較隨和,無可無不可,久之別人就會對他失去敬畏心。如果神態莊重,別人就不敢輕視。你只要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優秀領導者,就能發現他們都具有寬厚而又莊重的特點,不怒而威,一看就像個大人物。只有寬厚沒有莊重的管理者,下屬也許會喜歡他,卻不會敬重他。這樣就不容易確立權威。我們通常認為寬厚是一種美德,實際上,寬厚只有跟莊重合起來才是一種美德。

第二德是“柔而立”,即溫和而有主見。性情溫和的人,能夠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但是意見聽多了,就存在選擇的困難,左思右想,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所以溫和的人如果沒有主見,就會優柔寡斷。兵法雲:“三軍之災,起於狐疑。”優柔寡斷的人肯定不適於帶兵打仗。同樣也不適於擔任其他行業的領導,否則會錯失所有機會。所以性情溫和本身並非美德,如果加上有主見,就變成一種美德了。

第三德是“愿而恭”,即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講原則的人,嚴格按制度辦事,

不徇私情;嚴格遵循做人原則,不隨波逐流。這種人令人敬畏,但不一定招人喜歡。震懾力強而親和力不強,威力大而威xin不高。人們“敬鬼神而遠之”,於是難以聚眾。如果加上謙遜有禮,讓自己變得圓潤些,使別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講原則是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別人的敬畏就變成敬愛了。

第四德是“亂而敬”,即聰明能幹而敬業。聰明能幹的人,接受新事物強,學習知識、技能時,往往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但容易流於表面,捨不得下苦工夫鑽研。而且好高騖遠,總想幹大事,不願幹小事。如果加上敬業精神,對任何事都認真對待,精益求精,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幹成大事。

第五德是“擾而毅”,即頭腦靈活而有毅力。頭腦靈活的人,善於變通,不鑽牛角尖。但太靈活了,可能活得站不住腳。稍遇挫折,就想改弦易轍;稍感困難,就想打退堂鼓。因為他總是在變化中,變來變去,還是庸人一個。如果加上持之以恆的毅力,改變行進方式而不是改變目標,改變處理辦法而不是放棄問題,那麼無事不可成就。

第六德是“直而溫”,即正直而又友善。正直的人,是非觀念強,疾惡如仇,看見不合理的事就想幹預。這樣很容易傷害別人。如果加上友善的態度,在論辯是非、區分曲直時注意方式方法,小心呵護對方的自尊心,就能讓別人口服心服。

第七德是“簡而廉”,即坦率而又有節制。坦率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把問題擺到桌面上談。如果沒有節制,把隱私、秘密都抖摟出來,或者隨意說傷害別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坦率加上節制,該談的直言不諱,不該談的一言不發,這是一種德行。至於什麼該談,什麼不該談,這是另一個問題,那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

據有關人士調查,絕大多數商界頂尖人士都具備說話坦率、言無不義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簡而廉”。如果信奉“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之類的論調,說話吞吞吐吐,總想有所隱瞞,在毫無必要撒謊的事情上習慣性地撒謊,這種人通常只是小人物。

第八德是“剛而塞”,即剛強而務實。性格剛強的人,言必行,行必果,一旦作出決定,就堅決執行。但有時也可能為了面子,固執己見,明知說錯了,也不肯認錯,仍然爭執不休;明知做錯了,也不肯改變,一條道跑到黑。如果加上務實精神,只堅持對事情有好處的做法,只堅持於人於己有好處的觀點,就是一種傑出的品格。

第九德是“強而義”,即勇敢而又符合道義。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如果不論善惡,率性而為,只是一種惡習。如果凡事依循道義,就是一種美德。

以上九德,都是“陰陽合德”,都有兩面性,離了哪面都不行。但是,一個人很難九德俱全。如果某些方面“陰陽”背離,還是有相對比較可取的一面,通常來說,寬厚不如莊重,溫和不如有主見,講原則不如謙遜有禮,聰明能幹不如敬業,善於變通不如有毅力,正直不如友善,直率不如有節制,剛強不如務實,勇敢不如符合道義。

打個比方,在封建社會當官,有的人只有正直,直言進諫,皇帝一生氣,把他的腦袋砍下來。有的人只有友善,知道怎樣讓皇上開心,結果受得重用。也許有人認為前者是君子而後者是小人,實際上兩人是一樣的,陰陽分離,都不具備這項美德。兩者的行為都對社會、對他人有害無益,但對自己來說,結果卻一好一壞。所以,當我們不能具備某項美德時,最好選擇相對比較有利的一面。

中國人往往覺得當官的人品德不好,古代還有“一世為官,九世為牛”的說法,好像只要當官就等於犯罪似的,要遭報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腐敗現象,但主要反映了一種用“完人”標準要求官員的心理。實際上,他才當那麼大官,有那麼厚的德就夠了,否則肯定要垮臺。如果幹了一輩子都沒有垮臺,說明他的德行還不錯。即使他的德行真的不夠,也不見得比批評他的人差。有的人自己一德都沒有,卻嘲笑有那麼兩三德的人,不是一百步笑五十步嗎?

對普通人,更不能用完人的標準來要求。他樂意做一個普通人,有那個程度就夠了,怎麼能強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