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走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積極廢人”,網絡流行詞,指那些“愛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的人;儘管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

路是走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典型特徵:間斷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積極廢人”們熱衷於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儘管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如此往復,惡性循環。完美主義的我們會為了定製一個完美的計劃做足功課,甚至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另一方面,積極廢人的生活中處處都充分體現著“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廢柴特性,今朝有酒今朝醉,失敗了也順其自然就好。心理學家Dr. Janet Polivy說的錯誤願望綜合症(False Hope Syndrome),完美地概括了積極廢人的“屢敗屢戰,永遠都在立flag”的心理過程:通過為自己定製新的目標(也就是立flag),使得之前困擾我們的自責、恐慌,彷彿瞬間都得到了救贖和悔過。

也就是說,對於積極廢人而言,要想解決實現不了目標的問題,只需要:再立一個flag就好。這也造成著我們,不斷立flag,不斷失敗,不斷flag的忙碌生活.....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積極廢人”?總的來說,就是能力達不到、實踐力差,無法接受自己的差勁,卻又急功近利,渴望迅速改變現狀。“積極”是外在表演行為,“廢”才是一個人的本質。

當我們看到身邊的同事、朋友正在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堅持,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懶惰和逃避,失落的心態顯露無遺。這時候我們會突然產生一些正向的行為,這種行為基本上持續不了太久,俗稱“三分鐘熱度”。

路是走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收到來自外部的正向啟迪原本不是一件壞事,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一些東西。比如達到一個目的的進展和過程,我們缺少耐心,太過急躁;比如朝九晚五、節奏重複的生活,我們迫於生活經濟的壓力和負擔,邁出改變那一步的勇氣時有時無。

例如:7:00,7:30,8:00,8:30,9:00,每半小時一次鬧鐘,也沒把自己鬧醒。

才7點,太早了吧。

才8點,再睡一會兒吧。

已經9點了,我就再睡5分鐘。

起來一看,已經10:30,說好早起的,怎麼又起得這麼晚,心裡不禁既後悔又愧疚。

網上總說碎片化閱讀會讓人越來越蠢,決定培養每日讀書的習慣,買了十幾本書,晚上早早洗好澡,躺在床上讀書。

讀著讀著,想起白天有個八卦還沒關注

上微博搜一搜……

讀著讀著,發現家裡買了這麼多書

竟然沒有一個書架?

這怎麼行,快趕緊拿起手機刷淘寶......

離畢業論文還有兩個月期限時,就立志“日行百字”,然而每天依舊睡到日上三竿,無所進展,硬生生拖到最後幾天,才在“死線”的催趕和內心焦慮的折磨下,激發出“無限潛力”;大家天天嚷嚷自己太胖,找不到好看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做朋友,因此要“每天奔赴健身房,一個月瘦15斤”,最終卻總是在邁入健身房的前一分鐘被下午茶的魅力勾走,一個月下來別說瘦了,可能還胖了五六斤。那些flag常活在我們的心裡和口頭上,卻始終無法成為現實。

立flag不是不行,但是,一旦立了,就要把它扶穩。Flag立得再多,只有實現得多,才是一個真正積極向上的好青年。我們要讓積極的心態得以持續,而不能讓一個“積極的人”變成“積極廢人”。一字之差,差的只是落實的決心。

路是走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積極廢人最大的特點是:口頭上積極樂觀,行動力卻永遠跟不上;制定過無數美好計劃,能堅持下來的卻屈指可數。這其實反映的是多數年輕人身上的懶散和惰性。而表面上的行為懶惰,實際上是受到惰性思維的左右。

思維的的惰性,比行為上的懶惰更可怕,因為壞的思維可以毀滅一個人。

《誰動了你的能力》指出:行為的懶惰充其量就是個懶人,思想和思維的懶惰者,卻會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庸人、廢人。

你所有偷過的懶,享受過的垃圾娛樂,都會在日後成為巨大的壁壘,隔絕你與夢想的距離。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成功的果實不是一夜之間就掛在枝頭,它需要的是我們長年累月的積極付出。因此,“積極廢人”不如少些急功近利,多些腳踏實地;少些懶散和惰性,多些積極的行動力。好的改變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不會掉餡餅,沒有誰會隨隨便便成功,你想要成功,你就要積極進取,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光喊口號而不加以行動,沉迷兩岸風光走走停停,就會像龜兔賽跑中,驕縱的兔子,輸掉人生這盤比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