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生態名片熠熠閃光 綠色發展步履鏗鏘

多年以來,鶴壁帶給外界的印象長期停留在“黑色經濟”層面。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這座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但長期的煤炭開採,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使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曾經“出門捂臉、吃飯蓋碗”的尷尬,凸顯了人民群眾對藍天白雲的渴望與無奈。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鶴壁的出路在哪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瞭發展的方向——

  來自省環保廳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鶴壁市優良天數47天,位居全省第二,在省內7個通道城市中排名第一;2017年全年,該市優良天數達225天,同比增加21天;往前追溯至2016年,鶴壁市優良天數204天,較全省平均水平多7天,在全省7個通道城市中優良天數、PM10和PM2.5平均濃度均排名第一;此外,淇河水質在全省城市河流水質排名中繼續保持第一,省統計局剛剛公佈的《2016年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中,鶴壁市生態文明建設公眾滿意程度位居全省第三……

  “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將生態文明之城建設放在品質‘三城’建設首位。”鶴壁市委、市政府立下莊嚴承諾,推動鶴壁這座曾經的“煤城”向“綠城”華麗轉身。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由於地處太行山東麓和華北平原過渡地帶,2017年3月鶴壁市被生態環境部列為28個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之一。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鶴壁市區域傳輸貢獻大,汙染物易於累積卻難以擴散。此外,由於主城區東西兩側分別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國道107線,過境交通源對空氣質量有較大影響,短時間內不易改變現狀。

  嚴峻的治汙形勢,考驗的不僅是決心和勇氣,還有理念與擔當。鶴壁市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與環保專家團隊緊密合作,力求精準、科學治汙;全市各級各部門群策群力、合力攻堅,環境監察部門與公安機關聯合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最終,成功實現了2017年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1天達225天,在全省7個通道城市中排名第一,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圓滿收官。

  5月2日,“大考”結果公佈:在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目標完成情況及評估考核結果中,我省的鶴壁等3個城市考核結果獲得優秀等次。

  按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和《2017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考核評估工作細則》要求,鶴壁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同比要下降18%以上;重汙染天數要減少15%以上。據統計,該市PM2.5平均濃度2016年秋冬季為103微克/立方米,2017年秋冬季為72微克/立方米,下降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1%,降幅完成率167%,居“2+26”城市第7位;重汙染天數2016年秋冬季為36天,2017年秋冬季為15天,減少21天,同比減少58.3%,降幅完成率高達389%。

  精準科學有效治汙

  “鶴壁市環境本底值低,下降空間小、下降難度大。唯有科學研判,精準治汙,加大力度,快速反應,效果才會更加明顯。”鶴壁市環境監管網格化專家組組長楊明分析。

  “以前,環保部門的管控措施相對粗放,現場檢查還要通過查看企業生產記錄、用電負荷等情況去判斷。如果生產記錄不夠規範,那麼督查的可操作性就很不理想。”鶴壁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保豔告訴記者。

  為了提升管控的科學性和精準性,2017年以來,鶴壁市投資3000萬元安裝83臺六參數(PM10、PM2.5、CO、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微型站,對全市的環境質量進行全覆蓋、網格化的精準監控,形成了集監測、預警、指揮、執法、管理於一體的環境監管模式,實現由單一部門治理向協同治理、共同治理轉變。

  “鶴煤大道與衡山路交叉口點位,AQI:58,級別:良。”5月11日,記者在鶴壁市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上點擊查看淇濱區某微型站的狀態,PM10、PM2.5、SO2、O3、NO2、CO等動態數據一目瞭然。

  “市裡聘請了專家,24小時關注全市83個微型站的數據變化,並實時提供治理建議。同時,我們將每個微型站都設為一個網格,配備‘一長三員’(網格長、網格員、巡查員、監督員)負責落實專家治理建議,相較過去而言管控更加科學、快速和精準。”鶴壁市環保局副局長洪波表示,通過傳感監控設備提供的大數據支持,環保部門能第一時間掌握企業各項汙染物減排量的精確數字。這樣一來,檢查督查有了決策依據,企業該如何執行也一目瞭然。

  將人防與技防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正是鶴壁市開展精準科學有效治汙的秘訣——

  穿城而過的國道107線,以及連接新老城區的快速通道和東大線(安陽東積善至鶴壁大賚店)是鶴壁市道路揚塵的主要汙染源,該市在國道107線建立了過境車輛尾氣檢測站,沿路開展淨空行動,空中噴、機器掃、人工拖,確保了冬天不結冰、夏天不積水、常年保潔不揚塵。

  新中源陶瓷是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陶瓷園區最大的陶瓷生產企業,2017年率先完成了“煤改氣”。“目前,我們的兩條生產線已全部改造完成。雖然追加投資近400萬元,生產成本每平方米增加3元左右,但是生產清潔了,環境改善了,周邊群眾的滿意度也提升了!”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據石林陶瓷園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該園區共有6家企業完成“煤改氣”改造,剩餘未完成企業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全部完成。

  綠色發展理念正在引領企業生產流程的全面改造,進而促進全市的精準科學有效治汙。2016年至2017年,鶴壁市關閉退出礦井5對,淘汰產能159萬噸/年。2017年,該市整治取締“散亂汙”企業1063家,全部4家燃煤發電企業完成脫硫、脫硝、除塵及超低排放改造,全部10家水泥企業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同時,鶴壁市還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力度,全市新增公交車194臺、出租車673臺,全部為新能源車輛。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協同推進人民富裕、經濟增長、環境美麗,鶴壁的觀念在嬗變,綠色發展之路步履鏗鏘。

  對環境違法“零容忍”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淇河這條從詩經中流淌出來的河流,伴隨中華文明走過了幾千年,被鶴壁人視為“生命河”“母親河”。

  淇河上游的上峪鄉桑園村,原本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當地人依靠傳統種植業生活,收入微薄。2016年,當地政府利用山水自然資源重點打造了桑園特色小鎮,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迅速成為了鶴壁及周邊地區群眾的熱門休閒去處。自2017年5月開業以來,桑園小鎮接待遊客逾300萬人次,營業額超6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帶動貧困戶就業57人,非貧困戶就業200餘人,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發展鄉村旅遊。

  桑園小鎮的勵志創業故事,終究離不開淇河的魅力。“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淇河,決不能讓母親河受到傷害。”鶴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淇河的全域生態建設,堅持“保護第一、恢復生態,合理利用、促進發展,適度開發、造福群眾”24字方針,自2002年就成立了專門的淇河保護組織機構,2012年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淇河生態保護建設領導小組並組建淇河生態保護建設辦公室,現已構建起功能較為完善、運行高效快捷的市、縣、鄉、村四級淇河生態保護建設管理體系。省環保廳2014年以來11次公佈全省60條河流季度水質狀況,淇河10次名列第一,常年保持二類以上水質,兩個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如十數年如一日悉心呵護淇河一般,對待環境違法行為,鶴壁市亦始終堅持“零容忍”——暢通有獎舉報熱線,該市2017年受理環境舉報案件828起,依靠環境監察部門和公安部門,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2017年,環境監察支隊累計出動執法人員9958人次,檢查企業數2551家,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104起。鶴壁市公安局食品藥品環境犯罪偵查支隊辦理汙染環境類刑事案件10起,刑事拘留12人,行政拘留160人。

  成功創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一張張閃光的名片,將鶴壁這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裝點得熠熠生輝。邁進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青山未老,綠水可期,鶴壁這座曾經的“煤城”正在化繭成蝶,沿著綠色發展大道奔向前方,為子孫後代許下天藍地綠水淨的大美山川。( 記者郭戈 通訊員李旭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