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1933年英國內閣正式宣佈結束“十年規則”,並於同年10月成立國防軍需委員會,英國戰略開始步入一個新的時代。1934年2月28日,國防軍需委員會提出了第一份報告,報告指出雖然日本是當前最直接的敵人,但“德國是最終的潛在敵人”,為了彌補因“十年規則“造成的三軍缺陷,國防軍需委員會建議在5年內專項開支7132萬英鎊以彌補軍隊的缺陷,但張伯倫則認為過度增加軍費將影響經濟,招致民眾的反對,增加軍備應在經濟可接受的範圍內,因此將數額減少為5030萬,減少了28.2%,計劃在1942年完成重整軍備的計劃。

在三軍的具體分配上,英國內閣則發生了分歧。漢基和範西塔建議以陸軍常備軍為基礎,空軍則繼續實施52箇中隊計劃未完成的部分,同時海軍也需要升級改進。而財政大臣內維爾·張伯倫則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重點發展戰略轟炸空軍來威懾德國,壓縮12個地方軍師的經費,陸上主力基本靠法國陸軍,同時他還將經濟作為海陸空之外的“第四軍種”,憑藉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戰場上拖住德國,在時間上將德國經濟拖垮。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張伯倫


在內閣所爭論的幾種觀點上,鮑德溫同意了張伯倫的觀點,首先將空軍作為重整軍備的重點。

英國皇家空軍的軍備重整:作為重整軍備的重點,內閣先後出臺了“C”、“F”、“J”、“K”、“L”計劃,這些為1940年不列顛空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34年7月19日,鮑德溫宣佈空軍重整軍備。1935年,內閣一致認定德國已成為英國最大和最終的危險,而且這種危險幾年之內就會成為現實,因此,英國的防務應該加強,同時認為輿論的狀況於預示著要求迅速或全面的重整軍備。1935年3月4日英國的白皮書中提到德國的非法重整軍備是英國增加預算的主要原因。希特勒旋即宣佈重整軍備,恢復為充實防務作準備的全部自由,並下令徵兵,建立36個陸軍師,並公開宣佈德國已於3月1日重建空軍。在丘吉爾與外交部的影響下,鮑德溫對德國空軍做了過分誇大的估計,隨後內閣批准了“C計劃”,擬定到1937年生產1512架戰鬥機和轟炸機等第一線飛機,預定於1939年完成這些計劃。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皇家空軍


1935年8月,當張伯倫主張要為國防問題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時,他當時正按照在隨後的四五年內防務方面增加支出一億二千萬左右的英鎊這一設想考慮問題。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國際局勢更加惡化。11月21日,國防軍需委員會提出重整軍備的“理想方案”,指出“C計劃”的1512架飛機的目標是不夠的,為了增加進攻能力,實現對德國的最有效威懾,除了增加飛機的數量外,還要用更大更有效率的飛機來代替原有飛機。

1936年和1937年的年度國防白皮書要求空軍第一線力量增加到1750架飛機,海軍航空兵部隊還不算在內,而在1936年初的空軍參謀部討論中,又提出了將輕型轟炸機轉變成中型轟炸機的建議。2月10日,內閣批准了國防軍需委員會的“理想方案”,要求在今後五年內位國防預算再增加4億英鎊。空軍“F計劃”也隨之出臺,按照這個計劃,預計到1939年將提供8000架新型飛機,為原有計劃的兩倍。1937年的白皮書還談到,為建立戰爭潛力正在採取的一系列步驟:建設“影子”飛機工廠,擴充兵工廠,以及空襲預警的第一期地方計劃。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皇家空軍基地


1937年張伯倫就任英國首相後,鑑於經費上的壓力,在保留原有計劃轟炸機數量的基礎上,將空軍建設的重點放在了“更經濟”的戰鬥機上,空軍重整的指導方針由1937年前的以攻為守變成了純粹的防守,在此基礎上英國又相繼推出了空軍建造的“J”、“K”以及“L”計劃,其中1938年4月27日的“L計劃”規定兩年內提供總數為12000架飛機。

1937年底英國再次確定了戰略的重點等級:一是保衛英國本土,尤其防禦控制轟炸,二是保護海上運輸線,三是保護英帝國,四是保衛同盟國。因此無論是從防禦以及節省經費的角度出發,還是對空軍的威懾效果的良好估計,英國將重整軍備的重點放在了空軍上。1936年空軍的實際支出在三軍中還處於末位,到1938年與1938年已穩居第一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1936-1939年英國三軍實際軍費開支

空軍在重整軍備中放在首位是英國戰略家們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在法國敗亡英國獨自面對希特勒德國之時,英國皇家空軍成為抗擊的主力軍,不列顛空軍粉碎了德國速勝的計劃。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不列顛空戰中的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海軍的重整軍備:謀求建立新的“兩強標準”,但結果大打折扣

作為大英帝國百年的驕傲所在皇家海軍在重整軍備過程也沒有被忽視。1934年12月29日,日本宣佈1936年底華盛頓條約期滿後日本海軍的發展將不受其限制,隨後1936年1月15日日本又退出了倫敦三國海軍軍備會議。這樣,到1936年底,自華盛頓會議所建立起來的海軍體系瓦解。

1935年,為了保持英國的海軍優勢地位,妄圖限制德國海軍的發展,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在倫敦簽訂,協定規定德國艦隊總噸位應不超過英聯邦各成員國海軍總噸位的35%,潛艇不得超過45%,如“將來產生的形勢使德國政府認為德國有權”超出45%,雙方討論後可以超出這個比例。儘管英國簽訂協定的目的是希望對德國重整軍備加以法律上的約束與限制,然而協定本身表明英國違背了凡爾賽合約中關於德國軍備的限制條款,事實上給德國發展海軍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英德海軍協定簽字現場


在1935年11月國防軍需委員會的報告中,針對海軍可能兩線作戰的問題,提出了“遠東能進行充分的防禦,在歐洲有較強的威懾力”的要求,即“DRC(國防軍需委員會)標準”; 1936年和1937年的兩個年度防務白皮書的要求,計劃為海軍新建5艘主力艦,增加20艘巡洋艦和4艘航空母艦,還要逐步更新驅逐艦和潛水艇;1936年3月9日在鮑德溫提交下院的新方案中則要求按照“兩強”新的實力標準建立一支皇家海軍的計劃,即英國海軍要“超過歐洲個亞洲兩支最強大的海軍”。1937年4月,英國海軍部則正式向內閣提出建立新的“兩強標準”的計劃。

內閣原則上同意了DRC標準,並提高了海軍經費,但同時指出DRC標準在1939年3月以前不可能完成,至於新“兩強標準”則未批准。1938年,財政部給1939-1941年的海軍預算定為3.55億英鎊,這個數目比DRC標準的需求少了3千萬英鎊,比“兩強標準” 的最低需要更是少了8千萬英鎊。為此海軍部力爭,內閣同意將預算增為4.1億英鎊。

在重整軍備的背景下,1936年到1937年,英國有37艘新艦隻下水,其中包括兩艘3.5萬噸的主力艦,這大大超過了十年規則時期的平均每年只有12.8艘的數量。1939年8月,英國內閣終於批准新“兩強標準”的海軍建設。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皇家海軍


到二戰開始時,英國海軍共擁有15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艘航空母艦、64艘巡洋艦以及184艘驅逐艦、45艘掃雷艦和岸防艦,58艘潛艇。海岸司令部的航空兵擁有232架作戰飛機,編為17個航空大隊,航母上約有500架飛機,其中還擁有490架用於後備。另外,還有5艘戰列艦、6艘航空母艦、21艘巡洋艦以及50艘驅逐艦正在建造中。

儘管如此,由於長達十幾年的主力艦停建,1936年的15艘主力艦有12艘處於需更換的地步,而新建的主力艦要到1941年才能用於戰場,而新建的航空母艦也要到1940年才能服役。從這方面來看,海軍的重整軍備被大大折扣。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二戰期間的皇家海軍建設


英國陸軍的重整:仍然以履行有限的“大陸義務”為目標,僅將其作為英國國防戰略中的第二梯隊

與空軍以及海軍相比,陸軍則受到了相對的忽視。實際上,英國陸軍的主要任務就是維持對歐洲的“大陸義務”。在重整軍備中,一支龐大的陸軍則預示著要徵兵,這是英國輿論所最不能接受的。此外在英國看來,馬其諾防線之後的法國陸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足以保證法國本土以及英吉利海峽的安全。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馬奇諾防線


1934年,對於漢基和範西塔提出組建大陸遠征軍以及未來5年陸軍預算4000萬英鎊的建議,財政大臣張伯倫一方面認為如果空軍的威懾戰略對於德國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大陸遠征軍是必須的,因此陸軍只能是英國國防戰略中的第二梯隊。另一方面又認為德國在未來五年內不會在西線發動戰爭,要求將陸軍預算從4000萬英鎊減為1900萬英鎊。張伯倫的觀點遭到了陸軍大臣黑爾什姆的反對,指出擴大空軍的同時卻冷落陸軍是不公平的,佔領低地國家的機場還是需要由陸軍來完成。由於對德國近期不會發動戰爭的估計,以及4000萬英鎊的預算沒有得到公眾的支持,加上民眾對組建遠征軍再次赴歐陸作戰的反對,內閣最終採納了張伯倫的意見。決定為了5年的陸軍預算為2000萬英鎊,其中的1200萬用於遠征軍的建設,5年之後再追加遠征軍的支出1550萬英鎊。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英國陸軍


1935年與1936年,歐洲局勢進一步惡化。意大利正式邁入侵略國的行列,儘管英國反對意大利的侵略行徑,但卻沒有采取強硬的制裁措施,結果反而使意大利投入德國的懷抱。1935年11月國防委員會的報告中重新明確了陸軍的職責,保衛國內外的海軍基地,本土的防空、海岸防禦和國內安全,能夠立即向外提供增援或是一支野戰軍,履行國際義務。“大陸義務”被重新提及。報告還指出,為了履行國際義務,需要一支正規的陸軍野戰部隊,分為四支分遣隊,其中第一支分遣隊包括4個步兵師、1個機動(騎兵)師、2個空防旅以及皇家空軍的配合作戰中隊,還包括總司令部、醫療、通訊、工程等部隊,總共155000人。在戰爭爆發的兩週內抵達歐洲大陸,隨後分別在4個月、6個月以及8個月時分別派遣一支四個師本土義勇軍組成的分遣隊增援。這樣,需要2600萬英鎊用於這12個本土義勇師的現代化。預計用5年時間準備這樣的四支分遣隊,但在3年內只能裝備第一分遣隊的80%。1936年2月內閣對報告進行了討論,最近決定接受第一分遣隊正規軍的安排,但本土防衛義勇軍的問題留後解決。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德國的擴張


1936年3月,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歐洲局勢更加緊張。不久,比利時退出洛迦諾公約,法國北部門戶大開。然而,英國國內卻掀起了一股反對“大陸義務”的聲浪。在皇家空軍以及皇家海軍重整的高潮之時,尚未從經濟危機影響中完全走出的英國財政根本無力同時應付三軍的大規模重整,如果盲目重整,就有可能損害經濟這個“第四軍種”。財政大臣張伯倫堅持認為:“把我們的資源用在空軍和海軍比建設龐大的陸軍更有利”。英國的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則主張,英國應該回歸傳統的依靠海軍的封鎖消耗戰略,承擔任何大陸的軍事義務都將是“限制性的責任”,在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後,派出一支小規模的遠征軍是愚蠢的。隨後,英國按照帝國的概念而不是歐洲的概念對遠征軍的任務重新加以規定:

第一,保衛本土;第二,保衛海外領土;第三,保衛條約義務;第四,支援法國。雖然“大陸義務”並未被英國政府完全放棄,但已經完全淪為英國陸軍最後的戰略任務。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二戰初期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國陸軍


慕尼黑陰謀之後,德國並未停止其既有的擴張計劃。1939年3月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不久,英國終於第一次在非戰爭狀態下宣佈實行徵兵制。

制約英國重整軍備的因素

當重整軍備開始時,英國正處於鮑德溫長期執政時期,鮑德溫對海陸空三軍缺乏個人經驗,他完全不理解現代軍備的特點。在他一生經歷中,他從沒有在軍事部門任過職務,既沒有當過負責軍事部門的大臣,也沒有當過軍事部門的次要官員。因此,當重整軍備的計劃得到通過並授權他去著手執行時,那是一件行動遲緩的事情。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鮑德溫


1933年大選,在國際局勢發生鉅變的背景下,工黨依然以反戰為口號,反對國內的重整軍備運動,喬治·蘭斯伯裡宣稱:“我要關閉所有的徵兵站,遣散陸軍、解散空軍,我要廢除一切恐怖的戰爭設施,並對全世界說‘你儘管瞎幹好啦’”。 1935年3月英國政府發表了關於增加軍備的白皮書,招致了反對黨的攻擊,艾德禮在下院宣佈:“我們絕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為執行政策的手段”,《每日先驅報》則把白皮書描寫為“對德國的侮辱”和“對整個集體安全體系的拋棄”。對於時任財政大臣張伯倫關於“一個龐大和耗費巨資的重整軍備計劃”,阿瑟·格林伍德聲稱“在重整軍備方面再耗費千百萬英鎊的建議純粹是在傳播駭人聽聞的消息”。

1935年的白皮書被《經濟學家》週刊稱為“黑皮書”,而戰爭公債,工黨則攻擊為“為死亡借款”,並且自始至終反對重整軍備。而關於組織軍隊在歐洲大陸作戰的問題,到1938年還被自由黨領袖阿奇博爾德•幸克萊爵士描繪為“災難性的蠢事”。在那些反對重整軍備的信念中,“增加任何老式的軍備或者使陳舊的軍備任何現代化,都是違反國聯的總目的和國聯的性質的”。

當重整軍備開始的時候,英國尚未從經濟大危機的影響下走出。因此阻礙全面重整軍備計劃還有兩個值得考慮的因素。一是重整軍備的計劃不能與正常的貿易相矛盾。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要支持一項重整軍備計劃,尤其是要支持一場未來戰爭,必須要有穩定可靠的經濟、充足的外匯以及繁榮的貿易,這是財政的主要來源,如果靠增加稅收的辦法是不得人心的,從這個意義來看,財政比經濟更像“第四軍種”。而整個30年代的英國貿易常年維持在2-3億英鎊的逆差,這大大影響了財政在軍備上的投入。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1929年至1938年英國貿易的收支情況

第二個因素就是軍費的分配比例必須要按照戰略防務的次序。受這個原則的影響,再加上財政上的窘境,導致重整軍備出現了這樣局面:按照威脅戰略規劃的皇家空軍得以大規模的發展,皇家海軍也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擴充計劃,而陸軍卻幾乎原封不動。只要重整軍備的目的在於以表面上的堅不可摧的國防來支持外交,而不是建立戰時經濟,那麼,空軍與海軍勢必享有優先權,這就必然意味著陸軍要居於末位,這是英國“有限責任論”的最佳體現。同時,在重整軍備過程中,一支龐大的陸軍就意味著要進行徵兵,這是當時的輿論所反對的,而且工黨與美國還在積極的堅持裁軍。

對於英國而言,只有在戰爭開始以後,或者戰爭真的迫在眉睫之時,才能過渡到戰時經濟。在非戰爭時期,只有有5個正規師,其中包括一個機械化師,就足夠完成英帝國的防務工作。而如果繼續加大對英帝國防務的投入,對於同盟國的防衛就有達不到的可能。

略顯“倉促”的備戰,二戰前德國威脅下的英國是如何重整軍備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帝國的武裝力量

結語

從30年代中後期整個重整軍備的歷程來看,英國重整軍備的行動是“倉促”的,英國自1934年重整軍備計劃一直以來都是以避免在1939年之前發生戰爭為基礎的,陸軍人數雖然大量擴充但質量卻沒有提高,更沒有組建新式的裝甲兵;“L”計劃中的大量新式飛機尚未裝備部分戰爭就已爆發。

“在重整軍備完成之前,我們必須調整外交政策使之適應環境。我們甚至不得不以極大的忍耐精神甘願容忍我們所不願意容忍的那些行為”。

然而,在一次次的妥協與退讓已無法滿足法西斯的慾望後,戰爭還是爆發了,在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後,法國迅速投降,英國被迫撤回英倫三島,獨立抵抗德國的進攻。此時重整軍備中空軍優先的戰略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皇家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的戰鬥力,也使大英帝國度過了最為困難的幾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