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讓數字跳舞

《塔木德》--讓數字跳舞

在猶太人看來,凡是掙錢的人,總不能稀裡糊塗,掙多少算多少,最起碼應該弄明白要想掙多很錢,必須先要算好錢,心裡總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賬。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尤其是始終要有精確的算錢術,就更難了。
猶太商人的心算本領成為其對經營判斷和對外談判的高招。事實上,猶太人這種本領非屬天賦,而是訓練得來的。他們從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體會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的道理。這就是說,經營者要重視對各種數量關係的分析,以便在數量的計算中尋求有效的對策和方法,克敵制勝。
經過漫長的歲月檢驗,可以說,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沒有猶太人那麼鍾情於數字帶來的各種方便和好處,他們根據一代代猶太前輩對數字研究的經驗,使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起來。在這些數字中,他們找到了一條賺錢的法則,即22∶78。
猶太人總是用準確的數字來描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例如中國人在描述天氣時一般是說:“今天很冷”、“今天比昨天熱”等等。這些語言概念都比較模糊,而猶太人則總是習慣於把冷熱程度用準確的數字來表示:“今天37℃”,“今天385℃”。
鍾愛數字,使用數字,這是猶太人在幾千年的漂泊生涯中總結出的經驗。猶太人認為,商人必須注重數字。但這並不是說猶太人只在經商時注重數字,而是讓數字覆蓋於生活的每個角落。


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發明的,後來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但是如果你問:“阿拉伯數字‘1’為什麼代表‘一’呢?同理,‘2、3、4……’為什麼分別表示‘二、三、四……’呢?”相信不管是阿拉伯人還是印度人,對這個問題都會啞口無言。即使數學知識淵博的人也不會一下子就回答出來。但是猶太人卻能回答:“因為‘1’有一個角,所以表示‘一’,‘2’有兩個角,所以表示‘二’,其餘依此類推……”
如果你再進一步問猶太人:“可以證明嗎?”
猶太人就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猶太人的公理,公理是不必證明的,4000年的悠長歲月已經給它證明了!”
由此可見,猶太人比其他民族更注重數字,憑著對數字進行揣摸的幾千年的經驗,從平凡的數字中找出了一條22∶78的賺錢法則,其享譽者除了猶太人,還能是誰?
正是由於猶太人擁有這麼多的數字知識,數字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商業裡,他們都可以運用自如。
猶太商人繼承了猶太民族的這一傳統,儘管猶太人後裔沒有個個都從業於金融界,但即使在其他行業,猶太商人也多以金融或資產管理見長,而不是技術業務見長。許多猶太人大企業家都是通過法律、財務和投資銀行的途徑,走上公司上層的。有人調查了一下美國企業界,發現即使在產業界裡擔任重要職務的猶太企業家,也多是從事金融或財務出身的。比如,杜邦公司的董事長歐文?夏皮羅最初的職業是會計;海灣和西方工業公司的查爾斯?布盧德霍恩原為證券分析員;西太平洋工業公司的霍華德?紐曼原為金融家;迅捷美國公司的米蘇萊姆?裡克利斯原為股票經紀人;沙倫鋼鐵公司的維克托?波斯納原為不動產投資商;通用動力公司的亨利?克朗原為金融家,等等。所以,人們普遍認為,猶太商人對於擺弄數字要比解決生產中的技術性問題更加在行。這句話應該說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那個掌握著大批採礦企業卻分不清礦坑和一般坑的世界鑽石行業巨頭巴納特身上是如此。

巴奈?巴納特是一箇舊服裝商的兒子,小時候就讀於一所主要由羅斯柴爾德家族捐助,專為窮孩子建立的猶太免費學校。他最初打算當一個演員,但有關南非容易致富的傳聞使他改變了主意。他設法弄到了40箱雪茄,作為經商資本,就離開了倫敦來到南非。
巴納特的雪茄原打算賣給探礦者,但到那裡之後,他卻以此為抵押獲得少量的鑽石。從這時開始,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巴納特就成了一個富有的鑽石商人和從事礦藏資源買賣的經紀人。他不是坐在城裡等著找礦者送上門來,而是步行或騎馬到礦上到處轉悠,尋找便宜貨,並即時買下一些別人出售的礦區。當這種生意進行得不順利時,他就轉做其他生意。1876年,他以自己的全部財產共3000英鎊買下了毗鄰他原有礦區的一些小礦區,這些礦區經瘋狂開採,一週可獲得20克拉鑽石和2000英鎊利潤。他發財了。
巴奈?巴納特原先只喜歡鑽石、金子和紙幣這類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而不賞識股票之類的玩意兒。但最終,隨著他的投機買賣的擴大,巴納特也不得不走進證券交易所。
1880年,巴納特為創辦資金達115萬英鎊的“巴納特鑽石公司”,發行了大量股票,這些股票在幾小時內即被搶購一空,所集的資金超過原先要求的3倍。第二年,公司股票隨同南非證券交易市場上的股票一起大跌,但他保有足夠的股份以維持自己的企業,並乘機折價買下了大量充斥市場的其他股東拋出的股票。這一出一進之間,其他股東最初投放的資金有相當大一部分無償歸屬了他。到以後證券市場復甦之後,公司的股票跟著上漲,巴納特越發富有了。

1888年,巴納特的“巴納特鑽石公司”和由另一個猶太裔人羅得斯控制的“德?貝爾礦業公司”合併,組成“德?貝爾統一礦業公司”,公司的股份共計2萬股,每股為5英鎊,其中巴納特佔了6000股,為最大股東。這一新的集團取得了世界鑽石出產的壟斷權,並且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鑽石生產企業,約佔全球產量的90%。
巴納特從在倫敦時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到38歲時,已經成了資產以百萬計的大富翁,他四面出擊,投資開採蘭德金礦和購買新興城市約翰內斯堡的地產。有一段時間,南非經濟蕭條,但巴納特卻充滿信心,低價收購了大量的地產和股票,還投資酒類貿易、建築材料、運輸、印刷出版等行業。隨著蕭條結束,市場重新趨於繁榮,巴納特也成了投機家的代表,他走到哪裡,證券交易市場就跟到哪裡。
以後,巴納特又建立了主要經營地產和黃金開採的“約翰內斯堡統一投資公司”,該公司名義資本為1000萬英鎊,但由於行情一路上漲,股票的市場價很快超過了6000萬英鎊,其中約2000萬英鎊為巴納特個人所有。
更絕的是巴納特建立了一家專門為他拋售股票的銀行。1895年,他創辦了一家以1英鎊為1股,共擁有名義資產350萬英鎊的股份銀行。股票異常受歡迎,人們紛紛爭購,一夜之間價格就翻了一番,隨後又增加到面值的3倍。但這家銀行同正統觀念中的銀行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它只是一家專門拋售巴納特所擁有的南非各企業的股票的信託公司。好在利潤較高,股東們也無異議。

巴納特最後遭受多重打擊,包括他公司的股票莫名其妙地行情大跌,一直值4英鎊的銀行股票也下跌到僅值30先令;英布戰爭帶來的南非困難局面長期持續,他的銀行搖搖欲墜;他受到新聞媒介的攻擊,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脅,終因精神崩潰而自殺。
如果我擅長經營管理,如果我料想到……我將做得好一些。
主啊,我與我的銀行同在。
——摘自巴納特自殺前的遺書
巴納特的整個實業生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許多猶太企業家的共同特點。他從一開始對礦業,無論鑽石礦還是金礦,都一無所知,最後也知之不多,對於他自己組織的公司和銀行如何經營、如何管理,他也從來沒有把握住,完全交給了他的兩個侄子。但他在“擺弄數字”和決定投資方向方面,卻有一種公認的天賦,一種類似於本能的直覺。這也許足以證明,猶太商人確實對錢自身的運行與機制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這或許得之於他們悠久的放債傳統,使他們能“赤手空拳”地闖進實業界,並在最短的時間裡發跡起來。而這種模式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適用只能證明,猶太商人的經營方式同現代金融資本主義有著高度的契合。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對極小的數字都異乎尋常地重視。

一次,他打電話時借了秘書5分錢,歸還時秘書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勃然大怒,說:“記住,5美分是1美元一年的利息。”
洛克菲勒最初做的工作是簿記員。其他猶太裔富商也多與數字打過長期的交道,以做數字方面的文章而見長。
注重數字幾乎是所有商人的共性,但只有猶太商人讓數字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商業裡,都能對數字運用自如,把數字玩轉起來。
在猶太商人的經商理念中,如果你要賺錢,就要把數字準確地運用到生活中,並經常地接近它,否則是要吃虧的。
有一次,一位猶太服裝商人到中國一家服裝加工廠去參觀,工廠的廠長陪著這位猶太商人,在參觀過程中滔滔不絕地介紹本廠的產量和產值,那猶太人在一位女工作業臺前停了下來,問廠長:“這些女工每小時平均工資是多少美元?”
廠長一下被問住了,沉思了半晌後說:“呵,她們月薪平均850元人民幣,每個月工作25天,即每天34元人民幣。一天工作8小時,即……”
廠長尚未算出每小時的人民幣工資數,那猶太商人卻說:“呵,每小時0.50美元,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8.50元比1美元。”

我方的人員為他心算的快捷而驚訝。事實上,猶太商人都有這麼一套心算本領,有人說他們有心算的天才。這位猶太服裝商接著從廠長介紹的總產量、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及每套服裝的用料量,很快心算出每套服裝的成本。換言之,從工廠的報價中,一下就算出其利潤多少,從而訂出他對工廠還價的對策。
作為買家,當然首先要從自己的購買意圖出發,選擇什麼樣的花色、款式、品種和什麼樣的價格水平才能適應自己經營的市場需求。但同樣需要弄清楚被採購的產品相關的數量關係,才能有理有據地與賣家進行討價還價的談判,從中確保自己的期望利益。
做買賣,一切活動離不開精確的數量計算,滿足於“估計”、“大概”、“差不多”,容易產生偏誤,甚至會成為一筆糊塗賬,導致經營的失敗。猶太商人深明大義,他們在步入商界之前就學會了數量的計算,由於世代相傳,心算的技巧就特別好,準確而迅速。
牛仔褲創始人李威?施特勞斯是個猶太人。因家境不佳,1870年跟隨別人從德國到美國西部投入淘金熱潮,希望能淘金髮財。到了舊金山後,經過幾星期的淘金生活,他發現那裡人山人海,淘金者中確有人因此賺到了一些錢。但他想,每日從早到晚疲於淘挖不止,一個月也只不過獲得幾十美元。如果在礦場上做生意,供應給千千萬萬的礦工生活必需品,每100美元營業額賺得20美元,每天做100美元的生意,一個月足可以賺600美元。何況那麼多的礦工在這裡,每天何止做100美元的生意呢?

經此謀算後,李威決定不幹淘金活了,自己開始擺賣涼水及一些小百貨。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個月的營業額就達5000美元,他賺到了超過1000元的利潤,與一名淘金者相比多賺了幾十倍的錢。以後,隨著他經營品種的增多,賺錢也更多了。在此基礎上,他創造了適合礦工需求的牛仔褲,很快走上發財致富之路。可見,善於謀算是猶太商人成功的經驗。
上面這個例子給我們一個啟示,善於算錢,才能掙錢。不會算,則是一種盲目經商。
◇ 快 速 心 算
猶太人認為,機會稍縱即逝,必須快速心算。運用數字,每一處都不可模糊;運算數字,每一處都絕對精確。
在商場上,猶太人絕對容不得模稜兩可,商定價格時非常仔細,一個美分的利潤都計算得清清楚楚,一個美分的稅金都計算得明明白白。
他們不僅算得特別清,而且算得特別快。
他們可以在你介紹了一個員工月薪多少之後馬上報出這個員工一個小時可以得到多少美元的報酬;可以一看總產量、員工日產量等相關要素,立即算出產品的單位成本。
這能夠使他們在商業夥伴報價之後立即算出對方的利潤額,從而及時調整還價的對策。

78/22等於多少?猶太人一口可以報出:3.545454;22/78等於多少?猶太人一口可以報出:0.28205l。
討厭數字的經營者,他的企業一般能維持多長時間?猶太人一口可以給出答案:這樣的企業已經死亡。
有例為證:
日本曾有家企業,老闆喜歡把1億日元說成是一條金槍魚,把100萬日元說成是一條沙丁魚。他認為如果把錢當錢看,動用它去投資就會因遲疑而錯過機會;如果把錢當魚看,動用起來就會像用餐一樣充滿快感。
話說得似乎有道理,但問題也就出在這兒。這家企業當時年銷售額只有“3條金槍魚”,老闆卻執意籌措“7條金槍魚”來修建新廠,結果“10條金槍魚”全從他的手指縫中溜走了。
事件的原因挺複雜,但有一條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那位老闆的數字感實在不強。1億日元只是1條金槍魚,這樣的感覺必定導致決策的草率,從而註定投資的失敗。
把數字作為數字看待其實挺簡單,但僅僅做到這一點仍然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看清躲在數字背後的事件真相,體察數字的流動和流速,成為一個真正運用數字的人。
訓練這種感覺有以下捷徑:時時記錄各項收支;經常翻看、回想各項收支;留意外出時看到的各種數字,與自己聯繫起來想;掛完電話即心算電話費;在超市瀏覽各類物品,看其價格,算其成本,估其折舊程度,並隨時在記事本上記錄下來。

人的右腦大致掌控著音樂、繪畫等藝術的創造,左腦大致屬於數字的世界。為造就一批敏感於數字的人,“右腦革命”一詞曾一度在全球流行。
而我認為大可不必對右腦進行革命。
右腦是思考和計劃的源泉,優秀的商人非要具有優勢的思考和計劃能力不可,而且未來的商業社會必由右腦主宰。
左腦和右腦都不可或缺,但目前100年內,我們應在鍛鍊右腦之前鍛鍊左腦,培養快速心算的能力。
猶太人因為心算快,算得準,所以在錯綜複雜的商場上能夠作出又快又準的決策,鎮定自如,常獲全勝。
他們對數字有絕對的自信心,但他們的皮包裡一直備有計算器。
“猶太人的心算太厲害了,厲害得叫我啞口無言。”
2001年12月8日,一個與猶太商人談判的日本商人在談判桌前暈倒,這是他醒來的第一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