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本文1800字,閱讀需要3分鐘


01 反反覆覆總是“它”

我的娃

我女兒四歲前,每天的繪本時間,都會先讀《媽媽發火了》。

這本書已被翻爛,且她能逐字背誦,如此也不願放過老孃——依然要耐著性子,為她朗讀一遍又一遍。

看動畫片,特愛看《汪汪隊——雪怪之謎》,每次都要先看《雪怪之謎》,再看其他的。

我不喜。

我不想一次次地讀同樣的內容,感覺沒意思;

我希望孩子能讀更多的書,接觸新事物;

我怕孩子有問題,永遠陷在“舒適區”出不來。


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天下娃

在跟其他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不止某些孩子,大部分孩子都喜歡反覆閱讀一本書,看某一集動畫片。

但這被固定的“某一本繪本”“某集動畫”,會隨著時間變化。

2歲的時候Ta可能喜歡《抱抱》,3歲可能喜歡《子兒吐吐》,4歲可能喜歡《菲菲生氣了》……

不僅在讀書和看電視上如此,玩遊戲和玩具,孩子也會在某段時間,反覆玩自己喜歡的遊戲、自己喜歡的玩具。

這是為啥?心理學家給出瞭解釋。


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02 原因

有距離地琢磨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擔憂、害怕、焦慮……

他們會想象床下有怪物,從而害怕;他們會因做錯事,從而愧疚;他們會因為爸媽的批評,從而懷疑自己;他們會因爸媽的爭吵,從而焦慮。

孩子這些情緒,被某一本繪本捕捉到,他們便會反覆讀。

寶寶感覺到有人說出了自己的情緒,有人和自己一樣。他們可以在一定距離上觀察、體會這些情緒和感覺。

比如,我娃愛看《雪怪之謎》,這集動畫,從狗狗們害怕,到最後揭露謎底,把孩子對怪物的害怕心理、好奇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她在看時,體會別人的恐懼,理解自己的恐懼,然後禁不住好奇去探索,最後發現都是自己的想象,於是恍然大悟。

這個過程中,她能遠距離觀察自己的恐懼、反覆琢磨這些情緒、在愉快的氛圍中探索,好像自己最終能夠掌控自己的這些“情緒”。


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我的“反覆”會變的哦

所以,某本繪本才能被孩子一遍遍地“翻牌”。

隨著孩子的成長,某些情緒對娃來說已經瞭然,能夠掌控了。她就會轉移到別的地方。

我的孩子現在已經不看《雪怪之謎》了,她知道自己害怕的怪物都是想象出來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怪物。

現在她還主動找點兒刺激,比如喜歡神魔小說、鬼怪故事。聽完笑笑。於是她的重複轉換到了《西遊記》繪本。

特喜歡孫悟空打敗妖怪的情節。孩子小小的,希望自己能夠有力量,所以對超級英雄深深崇拜。

並會扮演超級英雄。玩得不亦樂乎。

這就是男孩喜歡奧特曼,女孩喜歡艾莎、驚奇隊長、神奇芭比的原因。他們能在這些角色中體會力量,想象一個神奇世界,獲得自己的身份認同——我是女孩/男孩,我也可以像男/女英雄那樣!


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03 什麼情況下需要干預

這樣是健康的

多數情況下,咱們不需要刻意管。只需正常生活,給孩子多多地愛,配合孩子多讀書。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獲得了掌控感、安全感,這種情況便會減輕,甚至消失,從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探索。

若是我想讓孩子多學東西、多讀書呢?

有的家長希望娃娃多讀書、多學東西,買了海量的繪本,只讀那幾本怎麼行?!

這樣的話,可以先給孩子讀他們喜歡的,然後再加幾本“新的”。

或者給孩子系列書籍,比如孩子喜歡宮西達也的恐龍繪本,可以買一套,都是相近的故事,相似的人物,孩子會更樂意嘗試。


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這種情況,需要干預

當孩子反覆讀一本繪本,看一集動畫,並且在各個方面都不願意嘗試時,家長需要注意了。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家長的愛、需要探索世界,他們一會兒會像個寶寶縮到媽媽懷裡,膩歪一會兒,好像給自己充電;一會兒又對世界充滿興趣,急於去探索。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愛,感覺自己背後站著一位可靠的家長、有穩定的家庭環境、最近生活愉快,那他們就會更快準備好,進行學習。

如果孩子總是重複,並且在各個方面都不願嘗試新事物,那他可能內心還有焦慮、擔憂,對周圍沒有掌控感,讓寶寶退縮在自己的“安全區”不願前行。

這種情況下,家長要仔細觀察,回顧一下自己家裡的情況,孩子的近況:

孩子是不是經常被吵?夫妻關係如何?是不是經常搬家?在幼兒園遇到什麼不正常的事情了嗎?

如果有,幫孩子解決。當孩子感覺到穩定、有愛、安全後,就開始試著走出自己的安全區,去探索了。


寶寶總反覆讀某本繪本看某集動畫:仔細觀察,伴有這種情況再幹預


04 總結

孩子反覆讀某一本繪本,是全世界寶寶都有的行為。不要過於擔心。

咱們儘量配合寶寶,讓他們在這本繪本、這集動畫等裡面體會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獲得安全感便可。等孩子覺得自己掌控了這種情緒,便能轉到其他地方了。

如果孩子只是機械重複,在其他地方也不願嘗試,那我們就要特別注意了。反顧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況,是不是最近有變動、有爭吵,引起了孩子的焦慮?

若有,針對性地解決,給孩子安全、有愛、穩定的生活,他們便會在享受愛的同時,走入更廣大的世界探索。


謝謝閱讀,本文結束——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