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富二代不一般——北宋名相寇準

提起寇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葛優扮演的寇老西,一幅窮酸書生的樣子。然而歷史上的寇準真的如此麼?

這個富二代不一般——北宋名相寇準

寇準是華州人(今陝西渭南),父親在後晉時期做過魏王府計室參軍。他少有才華,十九歲時高中進士,先後出任巴東知縣、鄆州通判等職。因政績卓著,寇準升任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負責全國中下級官員任免)。寇準為人剛直,有一次他給宋太宗彙報工作時,因言語不當觸怒皇帝。皇帝大怒,起身就走,寇準徑直上前緊緊拽住皇帝的龍袍,等事情解決後方才讓皇帝離開。宋太宗因此很是欣賞他,說朕有寇準,相當於唐太宗有魏徵啊;後升任寇準為同知樞密院事(中央軍副總參謀長)。

這個富二代不一般——北宋名相寇準

公元995年,寇準出任參知政事之職(北宋宰相之銜)。此前,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牌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寇準為人剛烈,不欲居他人之下。為此,宋太宗專門下詔,令參知政事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輪流執掌政事堂官印,簽署文件時排名齊平,行路時並馬。簡單來說就是讓寇準和正牌宰相待遇相等。

當時,宋太宗身體不好,詢問寇準應該立誰為太子。寇準建議立襄王趙恆,太宗皇帝馬上冊立趙恆為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皇太子朝拜宗廟返回時,京城百姓夾道歡呼,都誇獎他是少年天子。宋太宗得知後暗自不喜,跟寇準說:“人心都歸太子了,要置我於何地?”寇準倒頭便拜道“百姓擁護太子,這是江山社稷之福啊”,太宗方才作罷。寇準為人剛正,屢遭小人彈劾,又因觸怒皇帝,被貶為鄧州知州。

宋真宗即位後,感念寇準當年擁立之功,先後升任寇準為開府知府、三司使(北宋宰相,主管全國財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

公元1004年,遼國軍隊大舉南下,兵鋒直指北宋腹地。宋朝舉國震驚,真宗皇帝連忙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都被嚇破了膽,宰相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遷都成都。寇準最後發言,敢言遷都者斬;當庭請求皇帝御駕親征澶州,真宗勉強同意。

親征隊伍剛剛抵達黃河岸邊,宋真宗又開始磨磨蹭蹭,不願過黃河。寇準在御前力諫真宗皇帝渡河遭到拒絕後,與太尉、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合謀,強行把宋真宗抬過黃河,到達前線澶州城。北宋三軍將士遠遠望見天子旌旗,士氣大震,遼軍大驚。

宋真宗當即任命寇準為抗遼總指揮,寇準賞罰分明,三軍士卒喜悅。兩軍相持之際,宋軍用床子弩把遼國統軍、蘭陵王蕭撻覽射殺於城下。遼軍士氣大沮,隨即向宋朝求和。宋真宗派宦官曹利用去遼國軍營商議歲幣的數額,並囑咐他“只要在百萬以下均可”。寇準半路截住曹利用,對他說“雖然皇帝允許給一百萬,但你要敢給三十萬以上,回來我肯定砍了你”。曹利用隨即與遼軍約定歲幣為三十萬,其中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遼國當即撤軍北還;史稱“澶淵之盟”。

這個富二代不一般——北宋名相寇準

寇準做宰相時,提拔官員多憑自身好惡,因此得罪了很多同僚。參知政事王欽若此前向皇帝諫言遷都金陵,結果當場被寇準打臉。王欽若懷恨在心,向宋真宗進讒言,大意如下。陛下如此寵任寇準,是因為他在澶淵之役的大功麼?您錯了。澶淵之盟乃是城下之盟,陛下您貴為萬乘之君而與敵軍簽訂城下之盟,這難道不恥辱麼?再者說,我聽說賭徒在快要把錢輸光時,往往會傾盡所有的錢下注,意圖一舉翻本,這叫做“孤注”。澶淵城是賭場,寇準是賭徒,陛下您就是寇準的“孤注”啊?寇準身為臣子,為了自己升官,竟然以皇帝的生命冒險,此心過於險惡。真宗皇帝很是不快,第二年就貶寇準為陝州知州。隨後,寇準再次入朝為相。

公元1019年,宋真宗患病,劉太后把持朝政。寇準想擁立太子監國,不料事敗,被貶為道州司馬,後再貶為雷州(今廣東湛江)司戶參軍。四年後,寇準病逝於雷州任上。寇準死後十一年,宋仁宗追封贈他為中書令、萊國公。

史書記載,寇準少年富貴,生活非常奢侈。他家裡連廚房都不點油燈,而是用蠟燭照明。要知道古代生產力低下,貧苦百姓家裡甚至連油燈都用不起,更別說蠟燭了。但奢侈的生活習慣並未掩蓋寇準為國盡忠的美名,後世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名臣均稱讚寇準在澶淵之盟功勞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