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特區”廣汽蔚來:孤獨的“尖刀連”

01. 沒有茅臺,只有二鍋頭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經有一個流傳並不廣的稱號:特斯拉殺手。後來,美國一檔有名的電視節目重提時,李斌擺了擺手,沒有接話。

造車的內外部環境波雲詭譎,並不是一條坦途,李斌深有感觸。互聯網、手機行業的創業,和造車比起來,是鉑金局和青銅局的區別。

2017年底,小鵬汽車在肇慶拿了塊地打算建工廠,當地政府高層到場慶祝,創始人何小鵬一隻腳剛踏進汽車行業,舉著半杯酒挨桌致意,潤潤喉做樣子——小鵬還是一個會寫代碼的“汽車菜鳥”。

和李斌一樣,兩年後的何小鵬已經整得很滄桑,自稱買了幾千甁茅臺,一路喝著打通關。後來有一個非汽車行業的自媒體,把這幫在汽車行業創業的人統稱為“國產的殺手”,話說得很微妙。

馬斯克、李斌和何小鵬都不是特例。4月7日,新銳汽車觀察去廣汽蔚來CEO廖兵辦公室聊天。聊到創業艱難時,廖兵手一攤,半倚在一把轉椅上說:

小鵬還能喝茅臺,我們喝牛欄山二鍋頭,還是小瓶裝的。

造車“特區”廣汽蔚來:孤獨的“尖刀連”

兩三年前造車新勢力還在風口上,何小鵬剛在肇慶喝完酒,廣汽和蔚來就在位於廣州珠江新城的廣汽中心簽約,建立廣汽蔚來。2019年5月宣佈新的汽車品牌為“HYCAN合創”。

廣汽蔚來的建立雖然比大部分造車新勢力晚了大概兩年,但它以廣汽的研發製造體系為基礎,車型平臺、製造工廠都是現成的,整體上並沒有落後。今年的4月10日,廣汽蔚來的第一款車HYCAN 007已經上市,一個月後將全面交付。

與何小鵬、李斌出身互聯網不一樣,廖兵是汽車科班出身,在廣汽體系內幹了將近20年,從管技術、質量到管戰略,是廣汽的一員老將,但是第一次創業。

廖兵創業的理由很簡單:作為汽車人,幹了大半輩子汽車,就是想要證明我們不依靠外資品牌也能造車。

廖兵知道造車不易,沒想到如此不易。雖然量產新車推出只用了221天,“酸甜苦辣”卻已經比在傳統車企裡幹十年都要多。

但熬到新車上市前,廣汽蔚來用戶中心副總裁嚴建榮和廖兵用“高度白酒”牛欄山慶祝和暢想未來,依舊興奮得睡不著覺。

(點右上角關注,下次更容易找到我們)

02. “特區”和新賽道

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結合的股權結構,決定了廣汽蔚來是汽車行業內特殊的存在。股東的初心和資源稟賦,決定了其特別的優勢、創新思維和發展模式。

在其中一個股東方代表李斌看來,廣汽蔚來是蔚來造車的另一面,另一個賽道:誰也不能保證蔚來在發展中不犯錯,多設置一條賽道,就多一種成功的可能性。

蔚來汽車在發展中最大的桎梏,是汽車研發、生產工廠、資質和質量,都是硬件層面的難題。廣汽蔚來則完全規避了這些問題,很好地吸收、利用了廣汽作為傳統車企的資源。

因此,李斌在廣汽中心簽約的時候,說了一句豪言:今天,對於整個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來講,都將是非常重要的一天。

廣汽集團的想法,正好和蔚來互補。汽車將發生巨大變化是共識,產品層面的智能化和網聯化,一定會延伸到汽車功能和產業模式的顛覆。和十年前功能手機只用於打電話,到現在智能手機變成移動終端是一個道理。

造車“特區”廣汽蔚來:孤獨的“尖刀連”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想得很清楚:

  1. 作為國內排名前五的大型國有車企,旗下數十家公司不可能一擁而上,都去進行轉型式的變革。廣汽蔚來就如同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一樣,是廣汽劃出來的“特區”。
  2. 廣汽蔚來和廣汽新能源共享產能,分攤成本,符合汽車的規模經濟規律。
  3. 廣汽不缺汽車硬件資源,但未來的汽車是軟硬件的結合體。和互聯網基因的蔚來汽車合資,可以吸收互聯網造車的新理念、新打法。
  4. 在大變革時代,大集團往往通過內部裂變,實現大象轉身。這是企業發展的規律,到實行層面則是方法論。
  5. 廣汽推行國企改革,廣汽蔚來是混改的試驗田。廣汽蔚來給了公司團隊10%的股權,廣汽和蔚來各持股45%。

對於廣汽而言,是思想上的一次大開放。開放程度比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汽新能源更徹底。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這麼總結:通過模式和機制的創新,去探索全新的道路。說白了,

廣汽蔚來是廣汽的探路先鋒,是面對不確定性未來的“尖刀連”

因此,無論是廣汽高層,還是廖兵,都不給廣汽蔚來設置條條框框,甚至不給廣汽蔚來設定銷售目標。

用廖兵的話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廣汽蔚來,都將由團隊來創造。如果有預設,就會有限制。

就像馬化騰在20年前,也不知道騰訊會是今天的樣子;奔馳創立初期,也不知道後來成為了豪華品牌。

但就股權架構而言,廖兵認為,長遠來看,廣汽蔚來是不存在的,它會蛻變成一家新的公司。這家新公司可能是合創汽車,也可能是廣汽合創或者蔚來什麼公司。

理由很簡單,廣汽旗下有廣汽新能源公司,蔚來同樣造新能源汽車。“特區”的特在於,存在的時限性,度過了一定歷史時期,就不再那麼特殊。

03. 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

六七年前,汽車行業曾經有一場大爭論:汽車的未來,將由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車企來主導?

時間很快證明,這場爭論的思維方式是錯誤的,“誰來主導”這種對立的情形根本沒有發生。現在,互聯網公司和車企以融合的方式,手拉手進入了造車殿堂。

但本質上,兩幫人不同職業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人,有天然的鴻溝。具體到現實,則不是對立,是思想的融合。廣汽和蔚來的高明之處,就是直接將矛盾放到一個主體上,進行最激烈的碰撞。

這也成了廖兵最核心的任務和挑戰。在廣汽蔚來的團隊中,有65%的人來自傳統汽車行業,35%的人來自互聯網、數字化行業。

汽車是人類工業文明的明珠,但在數字化時代,傳統工業思維不一定有效。兩個行業的人都有固有的思維模式,而過去的成功證明了兩種思維都正確。

“很多時候,兩方的典型人物直接拍著桌子幹,甚至以辭職威脅。最後,雙方互有勝負。我們在鬥爭中融合了兩年。”廖兵說。

作為掌舵人,廖兵很清楚,本質上,它是企業打法技術層面的問題,而非利益衝突,

關鍵在於如何去看待這種衝突:廣汽蔚來的意義就是尋找思維碰撞中的融合尺度。

廖兵的原則是不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拉著兩種思維方式進行“硬核”磨合。廖兵必須習慣某種意義上的孤獨,作為掌舵者的孤獨和廣汽蔚來作為“尖刀連”的孤獨。

苦悶的時候,廖兵去找廣汽集團的高層聊,包括曾慶洪、馮興亞,以及打造了傳祺品牌的吳松。也找李斌聊。聊完了總會有啟發。

造車“特區”廣汽蔚來:孤獨的“尖刀連”

“即使到現在,我也不敢說融合得很好了,但總算有一些進展。這兩種思維,未來也不可能實現完全的融合,能實現百分之七八十已經足夠。”廖兵說。

汽車的創新中有兩類認知:一種是人把數字化和智能化當做一個手段,根基還是汽車硬件;

另一種人認為數字化和智能化是根基,汽車硬件才是手段,車就是車,沒有數字化車就是空殼。

在具體業務上時,廖兵的看法是:兩類認知沒有誰比誰更重要,而是看往前發展的空間有多大,硬件如果沒有革命性的技術出來,提升的空間不大。智能化和數字化方面,顯然空間更大。

04. 可能的網狀裂變

在廣汽蔚來APP裡,融合了社交媒體、商城、汽車銷售和服務等板塊。它已經不是一個企業的官網,更像是和車主、粉絲一起玩的俱樂部。

很多人在社區裡分享生活的點滴和想法,有定期的活動,也有合創空間,並不侷限於車和車相關的話題。在社區裡,車主和粉絲跟著廣汽蔚來的內部人員,稱廖兵“兵哥”。

車主不僅和車企之間可以直接溝通,而且玩到了一塊。在社區中,有很多合創的項目。車主是設計師的,可能參與車型內外的設計,如果是IT工程師,可以在數字化方面提一些意見。

因此,車主和車的關係,不再只是買一個產品,而是帶著情感去提車和用車。這就是廣汽蔚來作為用戶型企業定位,推進的全鏈條開放、共享的用戶思維。

更深層次,廣汽蔚來揹負的創新使命,是根據社會、科技的發展,移動互聯突飛猛進下形成的新心理、商業環境,進行模式的創新。從市場消費層面的新形態,反推汽車產品、產業鏈的創新。

數字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比較完全地改變了大多數維度,包括人的生活、思維和經濟社會的商業形態。很多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尋找打通行業與行業之間的流量、資源的方式。

廣汽蔚來玩的異業聯盟銷售模式,就是基於這一思維建立。各個行業的商家,經過多年積累,已經通過線上、線下圈定了一定數量的客戶資源,但客戶為了實現不同的需求,被迫要在不同的場景裡切換。

如果能將不同場景之間的壁壘穿透,就能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比如美容機構、民宿、咖啡店等商家的客戶,可以在門店看車,通過APP轉跳下單。

需求就是最好的連接點,線上、線下場景其實都可以實現共享。廣汽蔚來因此創立了PAC渠道模式,目前已經批准了第一批異業聯盟的商家,全方位承接用戶線下體驗等需求。

雷軍的時代叫粉絲經濟,李斌後來發展成“傻傻地對用戶好”,而廖兵認為,用戶思維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化到了對客戶預期進行管理。廣汽蔚來的最大創新之一,在於它的底層邏輯是一家預期可管理的公司。

造車“特區”廣汽蔚來:孤獨的“尖刀連”

它既不像傳統車企,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像有些互聯網車企,為了用戶體驗“燒錢”。和用戶的關係,是平等的網狀結構。

在這一套思維下,廣汽蔚來不追求數量上絕對的快,而是“有一就有二有三”式的裂變。“過高的追求是危險的事情,很多企業的發展,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拖垮的。”廖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