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城市化率真有那麼高嗎?南宋達到了22.4%?

嗯呢呀哈爾西


才怪。

那些試圖對古代進行精確數字估值的研究,清代之前,全都不可信。本身當時人也不知道情況,記錄的數字可信度很低,留下的資料更是百不存一。靠著這點東西來估值,你模型做的再好也沒用。只是說,有個數字比什麼都沒有好。

中國真正城市開始大發展,是從清末開始的。清末我們讀到的歷史好像積貧積弱,好像一直吃敗仗。

然而在這表層之下,另一個面相是隨著洋人影響加大,商業越來越繁榮,即使是鄉村也開始買賣布匹、油、土特產等,而不是以前的小範圍解決。商業的繁榮帶來了城市的大發展。就這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依然七成人口在農村。

南宋時期,大量商業是官府壟斷的,這種情況下,憑什麼支持四分之一人口脫離農業?


區塊鏈米達斯之手


趙剛在《中國歷史的城市人口》所著,北宋時期的城市化率為20.1%,南宋為22.4%。這個數據明顯過高了,實際大約在5%到12%之間,主要是衡量標準的問題。一些鎮也被算作城市。宋代的城市更多是軍事性質的,南方、中原有一些大型商業城市如汴梁、臨安、泉州、廣州、明州。


司馬公說歷史


1、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世界經濟千年史》

2、宋代在工藝,科技等方面都在世界上也十分領先。許多工藝,科技(如車弩)至今仍難以復原。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宋朝人口已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億rmb。商業發達,城市繁茂.

南宋紹興和議後,戰事減少,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和平條件;同時,由於北宋滅亡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因此南宋的社會經濟有較快發展.南方的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繁榮,進一步超過了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移向南方.再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南方的城市也發展起來.首都臨安人口有120萬之多,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城市.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級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北宋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容商業的場所,叫"瓦子"


豬八戒梳中分


據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專家趙剛在《中國歷史的城市人口》所著,北宋時期的城市化率為20.1%,南宋為22.4%。但這個結論一直都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估計過高,在吳松弟所著的《中國人口史·遼宋金元時期》中的的估算數字為12%左右,而據臺灣大學歷史系專研宋史的梁庚堯教授在《南宋的城市發展》認為,南宋大部分城市人口比率可能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四之間。但不管哪個數據,宋朝的城市化率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是最高的,這點無需置疑。北宋時期的都城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規模超過了一百萬。哪怕是放在現在,一百萬人口的城市也是很大的城市的。




百年白話


宋代雖未能造就大一統的中國,但卻是我國古代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一個朝代。宋代的城市發展在歷朝歷代當中也是成就最高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據載:宋代的“通都大邑,不耕而食者十居八九”。

據學者研究,北宋人口城市化率達20.1%,南宋時達到22.4%,甚至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認為,南宋鼎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

據統計,宋代時,人均糧食產量達4000斤,與我國1984年人均糧食產量相近。當時的糧食商品化率高達40%,大量的剩餘糧食被輸送到城市,成為商品糧供市民食用。

宋代的糧食產量高、城市就業機會多,兩者相輔相成,最終使得宋代城市空前繁榮,龐大的人口也得以養活。





布穀看世界


根本原因應該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工商業的人數增加。因為宋朝政府採取了“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加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大量農業人口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以及宋朝的政策對工商業相對寬鬆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宋代城市發展的突出表現在於打破了以前城市的“坊市分離”制度,商業店鋪可以臨街開放,並可以與居民區相雜糅,北宋東京還出現了商鋪佔道經營的現象。並且部分城市取消了“宵禁”制度,城市裡出現了夜市和早市(見於《東京夢華錄》)。城市已不再是單純的以政府衙署為主導,商業區和居民區在城市中的規模在擴大。

皇宮開始處於城市的中心位置,凸顯了皇權,並出現了城市中沿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的模式,代表城市是北宋首都東京汴梁。這種城市佈局一直影響後世的城市建設模式,明清的北京城就是集中體現。

宋代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工商業的進步和市民階層的產生與發展,同時對當時科技文化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個人認為宋代處於中國社會由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逐漸演變的歷史階段,因此城鎮化的發展和城市中商業比重的增加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規律,而宋朝正處於開拓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起點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