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一直很好奇,真實的古代民間生活究竟如何?普通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又與今天有何區別?

中國文學,有兩部世情小說極有名,一個是清代的《紅樓夢》,一個是明代的《金瓶梅》。兩本書都有關於當時社會風俗的描繪,但卻又迥然殊異。

《紅樓夢》中,常有各種宴飲集會場景,大觀園裡,華服美食,釵環鬢影,觥籌交錯,好不華麗,即便是一條普通的茄子也被百般用心地做成精緻的茄鯗,裡頭濃縮的是尋常人家一輩子也吃不到的奢侈,這是實打實的貴族生活,離普通百姓生活其實相距甚遠。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而明代的世情小說《金瓶梅》卻不一樣,它鮮活生動,描繪的西門慶一家,一妻多妾諸多美婢雖然遙遠,三餐四季的生活卻更接近於日常,更接近中國人的普通世界。明代百姓的市井生活,也可窺見一二。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四月的尋常一天裡,山東清河的西門慶家中,備受寵愛的 “五娘” 潘金蓮與其他妾室鬥牌贏了三錢銀子,心情舒暢,便攛掇著那位有錢的 “六娘” 李瓶兒添出來七錢銀子,統共湊了一兩銀子,打發僕役去街上買來一桌好酒好菜。

這一桌酒菜有什麼呢?一隻燒鴨、兩隻雞、一錢銀子的下飯菜、一罈金華酒、一瓶白酒,另外還有一錢銀子的果餡涼糕。西門慶眾妻妾就在花園捲棚下就著這一桌好菜開懷暢飲、大快朵頤;後又拿了酒菜,到假山亭子內下棋投壺、賞花觀景,就這樣暢快地度過一天的快活日子。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原來沒有妻妾之間拈酸吃醋耍心機的時候,西門慶的後院生活竟也是如此和諧有趣。看到此處,十分好奇,潘金蓮花的這一兩銀子的酒菜在如今相當於什麼價位的開銷。這就需要將明末的白銀兌換成現代的人民幣來比較一番了。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雖說《金瓶梅》所描述的故事是接續著《水滸傳》中的宋代故事,但因書中暗合的多是明代的世情風俗,所以換算時權可拋開宋代的故事背景,而代入明末的社會狀況。《金瓶梅》書中使用最多的是白銀,這也的確符合明末歷史。

明朝開國的時候,實際是銅錢與紙鈔並行的,統治者也更希望百姓使用銅錢,但民間大家對於銅錢的接受熱情並不高,原因自然是因為銅錢價廉又重,並不易於攜帶。類比一下今時今日,自手機支付以來,大家連紙幣現鈔都攜帶少了,更不用說硬幣類,自然明朝人也是如此,民間大家都不願攜帶銅錢。而當時國家發行的紙幣又大量貶值,導致當時白銀私下興盛。百姓的交易,大都使用白銀作為貨幣。到了《金瓶梅》的時代,白銀已經是流通最廣的貨幣了。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那麼在當時,一兩白銀究竟等價幾何?當時的物價與今日相比又是高或是低呢?《食貨》一書中提到這樣的換算概念,按照市場購買力可以來推斷當時的物價以及白銀的具體價值:

糧食價格比較穩定,便以大米價格作為參照。明朝萬曆年間,一石米的價格浮動在七錢至一兩銀子之間。一石米重量是 120 斤,而明代的 “斤” 比今天的 “市斤” 要略重(今天一市斤為 500 克,明代為 590 克),所以明代一石米相當於今天的 141.6 斤。今日米價按照均價 1.5 元來計算的話,明代一兩銀子便是相當於現代的 210 元。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回到潘金蓮的餐桌,一兩銀子整出來的酒菜,便是相當於今天的 200 元人民幣請客,有糕點小菜,硬菜也有燒雞燒鴨,還有當時的名酒金華酒,這物價也還算是合宜。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描述說,“金華酒,有紹興酒之清,無其澀;有女貞之甜,無其俗。也以陳者為佳,蓋一路金華水清之故。” 便是財大氣粗的西門慶平日裡,也並不常喝。《金瓶梅》中有多次提到金華酒,西門慶因這酒的價格高昂,每每見著家中妻妾喝,他都要拿來次等的茉莉酒,將兩者摻和起來喝。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而潘金蓮的這一頓,不僅是喝到了沒有摻茉莉酒的金華酒,還有諸多好菜和美味糕點,雖不是什麼奢華宴席,卻也是吃得滿心愉悅,這一兩銀子花得還是值當。

其實,《金瓶梅》中涉及到飲食的部分,並不著眼於大場面的宴飲場面,更多是尋常的一頓小菜小飯,卻總是引逗得看客眼饞心饞,恨不能鑽進書中囫圇饕餮一番,或許便是因為它的接地氣和平常可見吧。

所以看《紅樓夢》時候,覺得裡面的小姐公子們會吃,卻是吃得極其講究、高端;《金瓶梅》中的女人們會吃,卻是吃得極其接地氣,雖然吃得滿嘴油光卻依舊鮮亮動人,更添了一抹俗世的生香動人。生活的市井氣、煙火氣,在這一頓飯中也變得鮮活許多。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一部《金瓶梅》,可以說是一部舌尖上的明朝。書中的美食甚多,有人統計過,其中列舉的食品達 200 多種,其中茶 19 種,茶字出現 734 個,飲茶場面 234 次;酒 24 種,酒字出現 2025 個,大小飲酒場面 247 次。

這諸多美食之中,印象尤為深刻的還是宋惠蓮用一根柴火燒製稀爛的那隻好豬頭。

書中,李瓶兒下棋輸了五錢銀子(約 100 元),潘金蓮張羅用三錢銀子買了一罈金華酒(合 60 元),二錢銀子買了豬頭和蹄子(合 40 元),讓僕婦宋惠蓮燒好。

且看這個史上極有名的豬頭是怎樣燒出來的:“(宋蕙蓮)舀了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刷乾淨,只用的一根長柴禾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茴香大料,拌得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 不用兩個小時,一個油亮亮、香噴噴、五味俱全、皮脫肉化的紅燒豬頭就出鍋了,再切片用冰盤盛了,連著姜蒜碟兒送到了李瓶兒房裡,幾個女子居然就著酒,吃完了一整隻燒豬頭。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看完這一段的描述,腦海中關於這幾個女人的形象也瞬時豐滿起來。她們美麗嬌媚,閨閣裡是爭風吃醋小兒女情態,餐桌上吃起這爛豬頭來卻是有一種別樣肆意的氣勢,眼角眉梢都添了一派世俗風情。不似紅樓中的小姐們,食不得油膩葷腥,她們幾個更像是日常生活中馬路邊隨處可見大排檔裡的現代女孩,三兩瓶啤酒,一桌烤串龍蝦,便可以吃得風生水起,前塵恩怨俱不追究。

《金瓶梅》中最動人處,便在於此。尋常生活裡,可不就是 “飲食男女” 大過於天,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真味。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除了宋惠蓮燒的這個好豬頭,西門慶與潘金蓮花園納涼時候吃的那 “冰湃的果子” 也極是誘人。酒食果盒上是冰湃的果子,盒子裡是

“攢就的八槅細巧果菜:一槅是糟鵝胗掌,一槅是 ‘一封書’ 臘肉絲,一槅是木樨銀魚鮓,一槅是劈曬雛雞脯翅兒,一槅鮮蓮子兒,一槅新核桃穰兒,一槅鮮菱角,一槅鮮荸薺;一小銀素兒葡萄酒,兩個小金蓮蓬鍾兒,兩雙牙箸兒,安放一張小涼杌上。” 不過是他們二人一頓十分尋常的下午茶,卻是描述得如此細緻,讀者即便是沒吃過,也是飽了一頓眼福。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可以說,我們今天所見的中國所有傳統小說中,沒有哪一部可以像《金瓶梅》這般,以全副精力關注著市井百姓的經濟生活。書中詳細記錄了西門慶一家的日常生活,大到他的升官發達,小到柴米油鹽,書中人物沽酒、裁衣、剃頭、磨鏡、買汗巾、秤瓜子,這些細碎無比的小事,也都是筆筆敘及、言必秤價,銀兩的計算甚至細緻到了幾錢幾分。對於想要窺視明代平民生活的看客來說,再是方便不過的。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除了美食,書中著墨多處還有服飾。

記得潘金蓮初見西門慶時,特意強調了他的穿著打扮,“二十五六年紀,生得十分博浪。頭上戴著纓子帽兒,金玲瓏簪兒,金井玉欄杆圈兒;長腰身穿綠羅褶兒;腳下細結底陳橋鞋兒,清水布襪兒,腿上勒著兩扇玄色挑絲護膝兒;手裡搖著灑金川扇兒。” 在當時,也算是市井間時髦青年的漂亮裝束了。潘金蓮便是被他這樣的風流模樣給勾引過去的。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西門慶極重視服飾穿著,連帶著他周圍的妻妾小廝狐朋跟班都極其看重講究。這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晚明時候,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禮樂崩壞,從上至下極盡奢華之能事,表現在外在,最直觀的便是華服美裳了。

《巢林筆記》一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社會風氣,“家無擔石之儲,恥穿布素。” 即便是家中沒有隔夜儲糧的人家,也是以穿布衣為恥的。尋常百姓花費在服飾之上的錢財佔比也不少。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金瓶梅》一書中便有一段這樣的描述,西門慶的好友之一的常時節,窮得家裡都已經揭不開鍋了,得西門慶接濟了十二兩銀子,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竟是上街給老婆買衣服,共計買了 “一領青杭絹女襖,一條綠綢裙子,月白雲綢衫兒,紅綾襖子兒,白綢子裙兒,共五件。” 加上他為自身買的幾件衣服,一共花費六兩五錢銀子,約摺合今天人民幣 1300 元。若是放在今日,如此困窘之時,還拿半數以上的錢去買買買,簡直就是個敗家子。而在當時他將這些衣物拿回家,他老婆卻只是認為這些很是划算。可見當時的社會,對於華服的追逐已是深入人心。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這尚且不過是西門慶的一個破敗朋友的狀況。西門慶家眾妻妾,更是將這衣物之事看得要緊了。書中有多處寫到西門慶家中妻妾的服飾,最有名的便是李瓶兒的那件皮貨襖子。

李瓶兒不同於潘金蓮,她生來便是小康人家,嫁與西門慶之前也算是過的富貴日子,在西門慶眾妻妾中,她是最為富裕的。她這件皮衣是貂鼠質地,價值白銀六十兩,約合今天萬元以上的價值。要知道,在當時,一個小丫鬟的身價,低的才不過四五兩銀子,潘金蓮被賣於張大戶時身價也不過三十兩,常時節一處 “門面二間二層” 的寬敞平房也不過才三十五兩銀子,可見李瓶兒這件襖子的奢華。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服飾之間可見富貴等級。李瓶兒的這一件襖子一直是潘金蓮的心結。因為西門慶對於內宅妻妾採取的是 “二級經濟核算制”,妻妾誰的私房錢多,誰就多花;誰的私房錢少,就少用或是不用。潘金蓮出身貧賤,平時想要從西門慶這裡討要多餘的錢,是難之又難的事情。更不用說想要一件如此貴重的皮襖。所以直到李瓶兒過世,她好說歹說才終於要到這件襖。

《金瓶梅》裡都是吃貨:從潘金蓮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顯著的特徵。在當時社會,“重衣不重德”,大家都極捨得下成本在穿衣打扮上,其實為的也不過是顯出自己更高的地位,為自己謀得更多的利益。

《金瓶梅》中的社會無疑是一個複雜的物慾社會,但是篩掉許多複雜因素之後去看當時的百姓生活,依舊還是可以找到一絲有溫度的時刻。明代心學推崇,百姓日用即是道。平民百姓或許不懂治國安邦,也不知社會迭代,他們卻懂得尋常生活。杯盤碗碟之間,平淡卻鬧熱的,於他們而言,才是生活。透過《金瓶梅》一書,所見便是這樣一個普通卻生動的市井明朝。


侯會 | 食貨《金瓶梅》

李舒 | 《潘金蓮的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