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前不久,在第三屆阿里巴巴校友見面會上,馬雲再一次談起了理想和價值觀話題。

他是這樣說的:

“我們不是因為利益走在一起,而是我們的理想主義。正是因為獨特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才讓阿里人如此的團結。”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象裡,這早已經不是馬雲第一次談及這個話題。

就像在湖畔大學第一堂課一樣,馬雲都是會以“使命、願景和價值觀”開篇。為什麼在普通人看來是“忽悠”的幾個字,馬雲要對著商學院的企業家們,那些被稱作精英階層的翹楚,不厭其煩的講述呢?

大家談論最多的,是“我該怎麼賺錢”。而這,恰恰不是湖畔大學辦學的使命和願景。就像馬雲說到那樣:“既然各位能夠有資格參加湖畔商學院的課程,那麼不需要我教你怎麼賺錢。但是企業是怎麼死的,歸根結底還是我剛才說的幾個字出了問題。”

“使命”的奧秘,你真的懂嗎?

沒有到達一定層次的,一般都不會談及“使命”。但是,“使命”一旦被認真的說出來,那麼就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情。

比如“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比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不過,今天要從企業層面討論這個問題。

說到企業使命,必須去回顧那些成立時間很長的公司。因為,一個公司的賺錢,是不需要使命的;但一個公司要想能夠長久的成功,這就要說到它們的使命了。

那通用電氣來說,這家愛迪生創立的公司第一個使命是“讓天下亮起來”。所以,對這一家公司來說,上至高層領導下至基層員工,每一個人都認同這件事,所有的工作也都圍繞這件事情。

即使到今天,這家公司也始終圍繞電氣展開。

再比如迪士尼,它們的使命是“讓世界都開心起來”,所以他們一切的工作都為之展開,甚至於說,你很優秀但是比較悲觀,充滿了憂慮和負能量,那麼你也不能進入這家公司。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抽象的說,“使命”決定了大腦,無論是公司文化還是公司戰略,其實都是“使命”的進一步具體化。

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才會決定自己的意識,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道德、守規矩,該走一條怎麼樣的路線。

如果一家企業的使命很庸俗,那麼怎麼能夠找到好的人;如果太過於高大上,又會導致“庸俗”但是實在的人進不來。企業不是做慈善,但是在做生意的同時,你的“使命”會決定你會不會跑偏路。

就像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儘管聽起來很宏大,不可能實現。但是,這確實阿里人所相信的。正因為此,一群有識之士匯聚到一起,一起幹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然後在這件的事情過程中,一不小心發現了具備社會和商業雙重屬性。

更重要的,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企業也是如此,只有一群有相同信仰的人才能度過難關。好日子看不出卑賤夫妻,只有到了真正絕境的時候,才會顯現出來。

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困難每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使命決定大腦,願景是一種對未來的規劃

相信大家對於“願景”這個詞,聽過很多,但是說到具體定義又都很模糊。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百度百科給企業願景的定義是,企業的長期願望及未來狀況,組織發展的藍圖,體現組織永恆的追求。

說得通俗點,其實就是這家公司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設想和規劃。

並且這個願景是在“使命”的框架內作出的。

有人經常說,馬雲特別能忽悠,阿里巴巴也是一家洗腦的公司。但實際上,在這個社會上,尤其是經歷和閱歷都很豐富的人,有幾個可以真正被洗腦。

無非核心的本質是,通過循環反覆的講,激發了內心深處的渴望,然後在這種渴望下,爆發出了極大的潛能,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委屈。

換句話說,火種是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的,只是讓“使命”和“願景”去點燃而已。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有了願景後,就必然需要涉及到“戰略”。

有人喜歡漫談戰略,也有人喜歡空對空談著戰略,然後企圖複製別人的戰略。但實際上,殊不知能夠複製的都不叫戰略,更應該說是複製品。對於一家公司來說,戰略是一種競爭力的體現,是公司行為高度總結出來的結果,“移花接木”的後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願景和戰略一樣,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太不可信,只有“再使一點力就能夠夠著,在多花一點時間就能夠實現”,這才是比較踏實的。

價值觀是如何建立的?

我見過很多公司,所謂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都是寫在紙上,或者掛在牆上的,而且是又臭又長。 除了入職第一天要求背誦,或者直系領導說過一次之後,基本上就被遺忘了。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工作中,企業老闆和管理層們的做法,根本讓你無法聯想到企業自己所弘揚的價值觀。

有兩個例子。大家應該聽說過李嘉誠的兩個兒子從小就列席長江實業的會議,有人說這是為了讓他們儘快學習相關的業務和知識,增強經商基因。但實際上,其實是李嘉誠通過這種耳濡目染的方式,將長江實業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輸入給兩個兒子。

價值觀的建造是需要漫長的過程的,而且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也像西方做禮拜,為什麼這種文化可以一直傳承下去呢?實際上,每週爸爸媽媽做禮拜的時候,都會帶上自己的小孩,然後讓他們安靜地坐在那裡。

久而久之,這種價值觀和信仰便被建立起來了。

為什麼馬雲總是喜歡談“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真的看懂了嗎?

當然,作為企業,價值觀還應該用來被考核。價值觀不是掛在嘴邊說的,而是要看在這個價值觀的指導下,你是如何做的。

通過這種考核,進一步的讓員工凝聚共識,更加發揮價值觀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