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最早著錄於陳智匠撰的《古今樂錄》,可見它不會產生於陳朝之後,《樂府詩集》收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共二首,都是講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這裡選的是第一首。詩中提到

“黑山”、“燕山”,稱天子為“可汗”,這些跡象農明,詩的故事可能發生在北魏時期。公元四0七年到四九三年之間,鮮卑族政權北魏與柔然(蠕蠕)族曾在黑山、燕山-帶發生過多次戰爭。詩中的女主人公木蘭,正是以男尊女卑觀念比較薄弱、女子嫻熟騎射的北方社會為背景米塑造的。這個故事當屬民間傳說,《木蘭詩》亦當以民歌形式長期在民間傳誦,最後由文人加工寫定而保存下來。其最後寫定的時間當不晚於陳朝,後來還可能經隋唐文入修飾過。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篇幅最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突出的作品,無論歷史地理、社會思想、風惜名物都展現出我國古代北方特有的風貌,集中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正如沈德潛說的,讀來“為之快絕”(《古詩源》卷十三)。本詩以五言為主,但又雜言相間,落筆縱橢,節奏明快。它是一首故事詩,有人物,有情節。從故事的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到“從此替爺徵”,交代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咱聞女嘆息。”首句《文苑英華》作“唧唧何力力”。《折楊柳枝歌》之三雲:“救救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籽聲,只聞女嘆息。”本詩開頭幾句可能是套用《折楊柳枝歌》而來,“唧唧”、“敕敕”、“力力”等都是象聲詞,指織機發出的聲音,與今語

“札札”相近。或作嘆息聲,不可信。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開頭兩句別無深意,只是點明木蘭的身份,說她不過是一位普通民女,平常以織布為業。“不聞”二句是開門見山地突出這個故事的戲劇性矛盾,引起讀者不得不追問:這位織布女子為何停杼嘆息呢?“不聞機杼聲”說明她無心於織作,“唯聞女嘆息”則把木蘭深藏心中的憂慮形象地託現在讀者面前。從“問女何所思”“從此替爺徵”是具體交代木蘭的心事。“問女”二句是擬設木蘭的父母用關切的口吻問她“想什麼”“思”、“憶”都是“想”的意思。用兩句意思相仿的詩重疊,可以加強父母問語的感情色彩。“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徵”是木蘭作答口吻。“女亦”二句也是兩句意義相近的話重疊,表明木蘭對父母的問話感到突然,故有略作掩飾內心苦悶之意。然而,擺在木蘭家中的問題是如此峻急而現實,無法迴避,必須作出果斷的抉擇。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所以,木蘭在稍作掩飾之後,便鎮定地將事實擺了出來:“可汗大點兵”說明人們面臨著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軍帖”是軍事文告之類,軍帖下達,證明確有其事,並非虛傳,此事與大多數家庭都有關係。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書”,指政府擬定的徵召名冊,“卷卷有爺名”於理難通,民歌常有這種現象,在此不過強調木蘭父親被徵的確鑿,絲毫不存在倖免的可能。“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兩句的意思是一個,即在這個家庭中,父老子幼,唯一能夠支撐門庭的就是長女木蘭了。一個意思從“阿爺”“木蘭”兩方加以強調,可以起到突出矛盾,激化矛盾的作用,讓主人公木蘭在這家國的矛盾漩渦中去展示她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一方面是“可汗大點兵”,一方面是“卷卷有爺名”,在這尖銳的矛盾中,擺在這個家庭面前的選擇無非是:要麼老父出征,要麼木蘭代父。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個矛盾,終於以木蘭代父應徵而獲得圓滿解決。從中,我們看到了木蘭那種識大體,顧大局,勇於自我犧牲的高尚品質。第二部分,從“東市買駿馬”“送兒還故鄉”,寫木蘭代父從軍的經過。“東市買駿馬”等四句是承上段“願為市鞍馬”而來。當時實行府兵制,應徵者要自備鞍馬弓箭。這裡連用四個排比句,“駿馬”、“鞍韉”、“轡頭”、“長鞭”分別購置,是不能用常理去推求的,民歌常有這種鋪寫,目的在於渲染氣氛,這與蕪詞累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例如佔樂府《戰城南》中的“戰城南,死郭北”,以及本詩後面寫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都與此相彷彿,這是民歌特有的一種表現手法。接著又承“從此替爺徵”一句敘寫木蘭離開爺孃,棄赴征途的複雜而微婉的心理。詩中用了兩組(每組四句)排比句,極寫木蘭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娓娓動人。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反映了征途的遙遠以及木蘭隨軍開赴前線的急驟緊張的行軍生活。“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也是排比,其中重複“不聞爺孃喚女聲”一句,尤見木蘭對父母思情的強烈、纏綿。耳際所聞,唯有黃河流水的“濺濺”聲和燕山胡騎的“啾啾”聲。“濺濺”、“啾啾”都是淒涼的音響,它揉合了客觀環境與木蘭的主觀思情。本來,水聲、馬鳴並無感情色彩,聞之“濺濺”、“啾啾”,那是聞者的主觀感受,是客觀事物染上主觀感情色彩的藝術再現。這裡,詩人著力要表現的是木蘭這位民女的普通而感人的兒女情懷,反映了生活環境的驟然變化在木蘭內心深處激起的感情浪花,寫得細膩而富於人情味。“萬里赴戎機”等六句,概括地寫木蘭的征戰生活。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這種征戰生活,不僅是木蘭經受的,也是全軍上下的共同經歷。“萬里”、“若飛”,極言軍情之緊、進軍之急。“朔氣”、“寒光”用以渲染戰爭環境的嚴酷。這種環境氣氛雖然寫得有特色,但從藝術上說還是一種泛寫,目的不在突出木蘭一人的形象,而是交代全軍的戰鬥生活。“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得更概括,說明木蘭是這場惡戰的倖存者;稱她“壯士”,表明她是一位莫勇機智的英雄。木蘭既是英雄,但詩人在這裡為何又如此簡略地寫戰鬥生活呢?原來,從全詩的謀篇佈局上看,詩人要著重揭示和刻劃的,主要是這位女英雄的平凡而感人的心靈美。接著,詩人筆鋒驟轉,具體敘寫朝廷論功行賞的情形。“明堂”是封建王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十二”、“百千”均非實數,而是極言其多的泛稱。“轉”是指功爵等級的變遷,

“十二轉”極言連升超遷之速。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可汗問所欲”一語,進一步說明除了正常的論功行賞外,天子出於對木蘭的厚愛,還想額外優賞。木蘭的態度如何呢?“木蘭不用尚書郎”,她對做官毫無興趣,顯示了這位普通民女敝屣功名、渴望和平勞動生活的高尚而平凡的胸襟。這裡,詩人用加強對比強度的手法,一方面極言賞賜之優厚,一方面極寫木蘭對優賞的淡漠,從而揭示出木蘭對故鄉、對親人、對普通勞動生活的質樸淳厚的感情。第三部分,從

“爺孃聞女來”到結束,寫木蘭“還故鄉”的熱烈而歡快的情景,與前面木蘭離家時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爺孃聞女來”等六句,寫木蘭“還故鄉”的消息傳到她家時引起的強烈反響。其中用了三組排比句,分別寫“爺孃”、“阿妹”、“小弟”的不同反應:爺孃是“出郭相扶將”,“相扶將”說明爺孃已經年老體弱,雖說體力不支,還是“相扶將”迎至郭外,那種盼兒心切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阿妹是“當戶理紅妝”“理紅妝”是姑娘家逢喜事的通常舉動,她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迎接遠征歸來的大姐,小弟是“磨刀霍霍向豬羊”,每逢喜事,必備酒肉助興相慶,這是中國家庭的傳統習俗,在木蘭家中,承擔這個任務的最恰當的人物,當然是“小弟”了。三類親人的心情是一樣的,但反應的方式不同,這種差異,與各自的身份、性別、年齡特點都有內在聯繫。三組排比句不但突現了木蘭家中親人的欣喜情懷,而且把整個家庭的喜悅氣氛渲染得極其熱烈、鮮明。以上是從木蘭家庭方面著墨,接著再寫木蘭“還”家時的情形,其中,連用三對排偶工整的詩句來敘寫。從這六句詩可以看出,木蘭此時的心情完全傾注於恢復原先姑娘家的本來面貌上。要知道,女扮男裝,女孩子的天性被桎梏了十二年之久,現在一旦解除這種桎梏,她的心情是何等痛快啊!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你看她那當窗對鏡之舉,理髮裝帖之態,在恢復女性含蓄動人的風姿時,一種“復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真是活脫脫地突現在我們面前了。這兒,句式雖屬排偶,但寫得節奏明快,筆墨酣暢。“出門看夥伴”等四句,富有戲劇意味。夥伴的驚惶,包含著對木蘭的讚歎:一個女子能在沙場經受十二年的生死考驗,這已夠驚人了,十二年喬裝而不露痕跡,更說明木蘭的性格中蘊藏著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啊!

“雄兔腳撲朔”等四句,似作木蘭作答之辭,實際上也是全詩的結語。“撲朔”、“迷離”都是疊韻聯綿詞,前者狀兔之舉止,後者壯兔之眼神。兩句是用比興之法,說明光看表面現象,往往難以分辨是非真假,木蘭同其他戰士一樣行軍打仗,裝束舉止與男子並無二致,人們哪裡會想到她是一位女郎呢?這個比喻,幽默、含蓄、雋永,讀來妙趣橫生。整個故事,就這樣在充滿喜劇氣氛中結束了。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從全詩看,作者確實無意於描寫木蘭的金戈鐵馬生涯,因而詩中沒有用重採濃墨去刻劃木蘭的“英雄”形象,而是側重揭示這位英雄女子的淳樸、善良、勇於自我犧牲、酷愛和平勞動的內在美質。這一典型,是於平凡中見高大,於質樸中露芳華的。故事雖具撲朔迷離色彩(沈德潛就強調故事的“奇”),木蘭的形象也寄寓了人民的美學理想,但在當時北中國戰爭頻繁的年代,這個形象確實具有深厚的現實基礎。可以說,這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敘事詩;木蘭的形象,既是當時人民自身品質的集中表現,又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不朽的光來。《木蘭詩》又是民間文學與文人創作相結合的產物,它既不失為一篇饒有民歌風味的詩作,亦具有文人創作那種嚴謹、工麗的特色。


《木蘭詩》取自於民間傳說,反映了北國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

詩中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設問、比興、排比、對偶、復疊等修辭手段的使用,謀篇佈局上的精巧縝密,情節結構,上的繁簡適度,詩歌句法上的整散相聞、長短錯雜,等等,都體現出這種“二結合”的明顯藝術效果。在我國文學史上,《木蘭詩》是民間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典範。當然,《木蘭詩》也存在某些不足之處,如“策勳十二轉”是唐代制度,顯系唐人增改所致,與全詩內容不相協調;“壯士十年歸”“同行十二年”在時間上有矛盾。這些都是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難免造成的現象,它無損於木蘭形象無比動人的藝術光輝。

作者介紹:我是“美麗健康人人有責”,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