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也這麼想?身體這疼、那疼馬上有不好的預感,極度懷疑復發轉移,感覺天都塌了。想去醫院檢查,又怕事實真如自己所料,徘徊、焦慮、急躁不安。


其實,大可不必這麼緊張。一般來說,遵醫囑按時複查,已經很大程度地保障了「健康在線」。而且,輕度疼痛尚且不提,即使是「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的重度疼痛,也並非一定由轉移所致。


對待「癌痛」,許多人依然有著錯誤觀念。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剖析誤區,看看應如何正確對待癌痛,緩解疼痛。


錯誤觀點一 :我的疼痛是腫瘤復發轉移導致的!


雖然腫瘤轉移刺激人體後,會發出“疼痛”的早期信號,但並非所有疼痛都意味著轉移,對於一些腫瘤病人來說,你可能真的就只是“頸椎病”或是“腰椎間盤突出”而已。


疼痛 ≠ 腫瘤轉移

10% 的病人的疼痛不是因為腫瘤的原因導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樣,是因為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等非腫瘤原因導致的。

案例

曾經有一位腫瘤病人,一晚上打了 6 支嗎啡,仍然控制不住腰腿痛(腰椎也確實有轉移),後來考慮是椎間盤突出急性期,經常規的椎間盤治療後一支嗎啡也沒有用。


還有一位癌症病人,胸部疼痛 7 個月,無法平躺,看了很多醫生,吃了許多止痛藥,效果都不好,其實也是因為頸椎病導致,後來經過不到10天的簡單治療,病人疼痛解決。

大家可以想想,連這種劇烈的疼痛都不一定是由腫瘤原因導致的,平時身體上輕微的不舒服,更加不用過度擔驚受怕。


但一碼歸一碼,並不是說只要是“不嚴重”的疼痛就不需要就醫,這裡強調的是

不要頻繁地因為相關事項影響心態,畢竟心態也是病情康復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如果因為疼痛,害怕至極,實在邁不過心裡這道坎,害怕至極,或是出現異樣的、不正常的疼痛,依然建議就醫。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比如胸部術後肋間神經痛、腰椎術後腰背痛、比如化療後周圍神經炎、放療後神經痛等。


其餘約 75% 左右的疼痛才是由腫瘤本身所導致的。


中晚期轉移的腫瘤患者的疼痛

中晚期腫瘤如骨轉移、腹膜後轉移患者:可能是神經病理性疼痛。


這類患者的疼痛是神經受到破壞而不是單純無菌性炎症刺激導致的,稱之為神經病理性疼痛。


即使腫瘤「治好了」,遭到破壞的神經也無法恢復,這種神經病理性疼痛會持續存在甚至伴隨終生。


案例

很多老年帶狀皰疹病人,「皰疹」治好了,但疼痛依然存在,甚至會比原來更痛。


這是因為神經修復緩慢或者神經修復紊亂。


神經遭到了破壞,無法恢復和從前一樣,所以依舊會疼痛,這種疼痛不是皰疹帶來的,而是神經帶來的。


長期的疼痛刺激,會導致大腦中樞的敏化


敏化


大腦已記住了這種疼痛並且將其放大。結果就是,

即使沒有外界的刺激,這種疼痛也仍然「存在深深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換言之,就類似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只不過性質更為嚴重。


許多患者一味地重視腫瘤的治療而忽略疼痛,但疼痛的存在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其結果就是在反覆的疼痛折磨中長期被負面情緒影響,不僅對康復沒有幫助,人也受了罪。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錯誤觀點二 :痛到忍不住再用止痛藥,免得吃多了上癮!


「按時給藥,充分鎮痛」是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推廣的理念之一。但現在很多患者都在“千方百計的忍,千方百計地少用止痛藥”。


對於癌痛,尤其是慢性持續性疼痛,很多沒有經歷或體驗過那種疼痛的人都無法理解,這種痛感可以說是常人所無法忍受的。


怎麼辦


病人需要持續應用止痛藥物,使血裡面的藥物濃度達到穩定才能達到控制疼痛的目的,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有些癌痛病人需要用到阿片類藥物(比如嗎啡、羥考酮、芬太尼等),而這些藥物是有成癮性的。


實際上,阿片類藥物用於癌痛治療,成癮性並不高,有統計說一千個癌痛病人還不到一個。


由於腫瘤病程的進展導致疼痛加重,止痛藥的劑量需要增加,加之阿片類藥物有耐受性,許多病人吃藥越來越多是很正常的,這和「成癮」有明顯區別。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錯誤觀點三:我對止痛藥過敏,不能吃!


臨床上,很多病人會說: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我一吃曲馬多/嗎啡/羥考酮,就頭暈難受、噁心嘔吐,醫生說我是過敏。

其實,這並不是過敏,而是阿片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噁心、嘔吐、頭暈、便秘、排尿困難等。


由於個體差異,人們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不良反應因人而異。這種情況下不是不能用藥,而是要適當進行預處理。


● 預防性給予止吐、通便藥物,等病人適應了,再緩慢減掉;

● 小劑量開始,逐漸追加。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錯誤觀點四:我的疼痛止不住,你給我開支杜冷丁!


確實,在幾十年前藥物缺乏的時候,杜冷丁給一部分癌痛病人減少了痛苦。如今,時代進步了,許多人對於癌痛治療的認識和觀念卻沒有進步。


劣勢一:用藥不方便、效果不持久


● 杜冷丁口服吸收不規律,只能肌注給藥,用藥不方便,血藥濃度也不穩定,不利於穩定控制疼痛

● 再加上杜冷丁作用時間很短,只有 2~4 小時,還不如嗎啡(4~6 小時)


劣勢二:神經毒性大,更易上癮


此外,杜冷丁會在體內代謝成為去甲哌替啶,神經毒性較大,反覆應用蓄積後會導致神經中毒症狀如震顫、抽搐、肌陣攣、癲癇發作。


並且,杜冷丁注射後血液與腦內濃度迅速上升,容易達到引起「飄」感的高濃度,更容易上癮。目前早就不推薦杜冷丁用於癌痛治療,因為現在可用的藥物種類多,效果也更好。


錯誤觀點五:用很多止痛藥都效果不好,只能痛死!


腫瘤的治療有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癌痛的治療除了傳統的三階梯藥物治療之外,還有很多癌痛治療方式:


如病人自控鎮痛、神經阻滯、神經毀損、持續蛛網膜下腔藥物輸注鎮痛等。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按時用癌痛藥治療,90%以上的癌症病人可以得到緩解

,部分病人由於疼痛的消失,使信心增加,得以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命


錯誤觀點六:放 / 化療也可以止痛,起效了就不痛了!


確實,放療、化療、介入治療等如果選擇好適應證會有止痛的效果,但不是100%有效。


放、化療對中晚期腫瘤的平均控制率不超過50%。


化療對肺癌的有效率最高是60%~70% 左右,對胃癌的有效率僅30%~40%、到了三線藥物治療時甚至10%的有效率都不到。


放療對骨轉移造成的疼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其有效率最高在 70% 左右。而即使放療能夠有效,從制定方案到開始到治療有效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多學科聯合止痛、全程止痛,是目前國內外最為提倡的鎮痛方式。只有通過多種方法聯合、早期干預,才會起到最佳作用。

舉個例子,對於骨轉移病人,在放療一開始加用止痛藥物:


● 若放療有效,疼痛減輕,則減少乃至停止使用止痛藥;

● 若放療效果不佳則繼續用止痛藥,這樣可以比較好的控制患者疼痛。

早期止痛,對部分因疼痛無法耐受放療,或食慾睡眠不佳活動減少的病人,還可以達到提高生活質量、更好耐受治療的目的。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錯誤觀點七:微創鎮痛風險大,會導致截癱


微創鎮痛創傷其實很小,絕大多數晚期病人都可以耐受,但各有適應證和應用條件。


治療中毀損的是交感神經不是支配活動的脊神經,導致截癱等併發症的發生率極低(小於萬分之一),術後有一過性低血壓降低腹瀉等,對症處理即可。


此方法的治療有效率可達到 80% 左右,止痛效果好。

疼痛 ≠ 腫瘤轉移,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解決之道:如何正確對待癌痛,緩解疼痛


瞭解完以上這些錯誤的觀點後,我們大概知道了要如何正確對待癌痛。下面總結了這幾點供大家參考:


對癌痛,肯定是三階梯療法,這是目前最科學合理的方式,其他的偏方不要過於盲目追隨


關於三階梯的描述,前面也已經講到,這裡再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下:不怎麼疼的用非阿片類藥,比較疼的用弱阿片類藥,疼的受不了的用強阿片類藥。


按時給藥

關於止痛藥,應該做的是按時給藥,而不是等到疼了才吃

。每種藥都有它的持續時間:

如阿司匹林會持續3-6個小時,而硫酸嗎啡會持續12小時。

所以,這也說明了,不是吃了藥就會馬上不疼的,而且疼了再吃藥,就晚了


學會分散注意力

看電視、聽音樂、讀書、唱歌、聊天、緩慢呼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緩解癌痛,是非常有效的。


輕鬆按摩

適當的按摩,能改善血液循環,最簡單的方式,在癌痛部位平穩的畫圈圈,就能有效的緩解癌痛。


總結


沒有經歷過癌痛,你不會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比如你吃一粒米,從放進嘴巴里那一刻起,這粒米在身體裡哪個器官,哪裡就痛不欲生,吞口水就像是吃碎玻璃渣子。”


“頭痛的感覺就像是持續坐了好幾天過山車缺氧眩暈。”


“還有排大便的時候,要是能拉肚子就是福氣,明知大腸和肛門那裡最痛,卻也要往那兒用上全身的力氣。”

.......


這些疼痛會一直在,反反覆覆,不斷加重,沒有盡頭。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有大量可對症緩解的止痛藥物,讓許多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更加「體面」。


人,都有脆弱的時候,強忍換來的「表面尊嚴」,是否真比自己內心的開心快樂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