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疫情伊始,深圳某藥店就因為口罩價格問題招致投訴,當時的顧客用義憤填膺來形容當不為過:“你敢給開出發票來嗎?簡直是無法無天!一個口罩你敢賣三塊!”


小小的一個口罩短短兩三天的時間從幾毛漲到三塊,確實讓人咋舌,是不是有趁亂鬨抬物價發“國難財”的嫌疑?事件最終的結果不得而知,但是你可以看看現在口罩的普遍價格。口罩廠遍地開花之後,大量上市平抑物價的結果是還徘徊在兩三塊之上。國外更誇張,咱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嘛,自然近水樓臺,國外緊張的時候一個口罩賣到幾美金也很正常。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前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從事醫療器械進出口貿易的網友的一篇文章,抱怨國內的醫療防護器械一天一個價。不僅僅價格岐高,還不一定能夠有良好的供貨保證,嚴重影響了商業信譽。這幫人無異於在發“國難財”,甚至是“全球災難財”!


我不是專家,我也不知道怎麼去界定“國難財”這個涵義,不過就開頭提到的藥店來說,如果我的進貨價就已經漲了,沒道理讓我還按照原本的平價銷售吧?要是不賺錢,我的動力何在?為人民服務?每個人都有這種覺悟那不早就實現共產主義了?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你也不能責難上游廠家漲價,疫情期間你可以待在家裡看劇吃雞玩遊戲,人家上班是不是冒著生命危險?不用給點兒補償嗎?拿什麼補償?每人送面錦旗上書“人民衛士”?你自己不覺得虛嗎?老話說“重賞之下有勇夫”難道沒有一點兒道理?


再拿那個進出口貿易商的朋友來說,一開始他自己就說了,覺得疫情期間有利可圖,嘗試著做幾單。你自己就是奔著錢去的,你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許你自個兒掙錢其他環節就只喝西北風?每個環節一點點波動可不就是一天一個價嘛。


看似是源頭的中石化熔噴布,也不見得就是真源頭,他也許還要從海外進口原材料才能生產,在陸海空所有運輸方式近乎停擺的情況下,你相信運輸成本還只是仨瓜倆棗嗎?進來的原材料還會是原本的價格嗎?再說了,每個環節都是有自私的成分的,如果原材料再也進不來了,可能我的生產只能維持一小段時間,那是不是他也會考慮多掙點兒錢以備被迫停產時怎樣養活自己的員工、工廠?


賺錢這個東西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真的沒法以多少衡量人品。早年間咱們自己沒有辦法生產交換機的時候,全部依賴進口,一塊可用可不用的鐵板不還收千把塊嗎(擅自不用可能會導致保修失效)?等這個玩意兒自己可以大量生產了,你可以看到,一整臺機子也許就是千把塊錢,而那塊破鐵板完全可以當不存在!供需決定價格這是市場經濟不二法則。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拿錢說話,現在不是有些財大氣粗的買主也能夠在最後一刻以幾倍的價格爭奪貨物嗎?價格不見得就是貨主說了算,哄抬價格絕非他一人之力。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我問美國的朋友這種情況在美國如何解決?畢竟這是全球公認的市場經濟模範區嘛。當然朋友也不是專業人士,說好像也沒有什麼辦法,只是美國有“戰時政策”。我的理解就是“戰時”就不能再講市場決定論了,必須以強力管制來維護市場良序。


也別說“人命關天”就該便宜,你成千上萬花的癌症藥物不也是救命嘛。關鍵還是供需,估計這也是疫情期間所有國家都覺得製造業不能丟的原因吧。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我曾經異想天開是不是可以有個“暴利稅”,就是可以限制你利潤的幅度。後來一想是不是又會陷入“大鍋飯”的圍城裡?既然做什麼都差不多的利潤,我幹嘛還要創新?按部就班地穿老奶奶的舊鞋子豈不更穩當?所以說你患病能有藥可醫,應該感謝人家藥廠的投入、創新,而不是眼紅人家賺錢太多。


兩根金條擱在面前,你告訴我哪根更齷齪、哪根更高尚?


普林斯頓大學莫林教授曾經做了個實驗,提出兩組問題,第一組:許多女性不聰明、適合在家帶孩子;第二組:把“許多”改成“有些”。結果是大多人對第一組問題怒不可遏,但是卻較能接受第二組的結論。可結果在實際招聘時,卻發現正是這部分人卻更多地選擇了性別歧視——不要女性。關於這個現象我們有個專業的名詞兒,叫做“道德許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在言辭上抗議第一種說法的人,認為他們已經為“性別歧視”做出了一定的抗爭,於是就可以在接下來的招聘中坦然地拒絕女性了。


疫情下怎樣才算不“發國難財”?


很有意思對吧?應該來說,中國為當前全球的抗疫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出人出物出力,但是為什麼外界的反應卻如此不堪呢?不知道小粉紅們驕傲的嘶吼在這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時候,還真不只是錢的事兒,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