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出土的絲織品,精美絕倫

出古荊州小北門,行步未遠,楚故都紀南城那蜿蜒連綿的城垣便映入人們的眼簾。紀南城是我國春秋末期至戰國中晚期楚國的郢都故址,也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中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東周古城之一。經年的考古勘探與發掘中,考古工作者不僅在紀南城內發現了眾多的宮殿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而且在其四周發現了密集的楚墓群。至今已發掘的2000多座楚墓,涵括了楚國封君、下大夫、士和庶民等各個階層的墓葬。出土了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彩繪小座屏、楚簡等大批舉世聞名的珍貴文物。在紀南城城垣外的西部和北部,高大的封土冢宛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研究者認為這一帶應是楚國國君和王公貴族的墓地所在,即所謂“公墓”之地。著名的天星觀一號墓、望山一號墓、藤店一號墓、沙冢一號墓等大中型墓就座落在這裡。然而,20世紀80年代初,紀南城西北約8公里的馬山公社(鄉)沙冢大隊(村)發現的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型楚墓,卻以其無以倫比的絲織隨葬品而引起世人廣泛關注,被譽為先秦時期絲綢寶庫。它就是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


戰國出土的絲織品,精美絕倫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素紗綿衣(N-1)


馬山一號楚墓的年代約為戰國中晚期。雖然其墓葬規模不大,但卻保存了不少精美的絲織品,而且質地、色彩保存比較完好,尤其是其中的錦、繡衣被等實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史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


戰國出土的絲織品,精美絕倫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串花鳳紋繡娟綿衣(N-10)


從服飾方面統計,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單衣四件(包括冥衣一件)、裌衣一件、綿衣八件、單裙兩件、綿袴一雙、錦帽一頂、漆履一雙、麻履三雙、衾唄三領,此外還有繡枕套、繡鏡衣種種日用雜物等,共計不下五十餘件,是國內出土時代最早的一批古代錦繡被服實物。

沈從文先生將除冥衣外的所有長衣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戰國出土的絲織品,精美絕倫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小菱紋絳地錦綿衣(N-15)


小袖式(窄袖式):以編號N-1的素紗綿衣為例,身長約148釐米,袖展開長216釐米,袖口寬21釐米。交領,背部領口下凹。衣袖從肩部至袖口逐漸收縮變小。整體為上衣與下裳兩大部件組合縫成,上、下以腰縫為界。腰縫以上用八幅織物對稱斜拼而成,腰縫以下則用八幅織物豎拼而成。這種衣服,凹領窄袖,短小適體,衣服材料用本色素料,不飾文采,應為貼身穿著的冬服小衣或內衣,一般不會顯露於外。

戰國出土的絲織品,精美絕倫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小菱紋絳地錦綿衣(N-15)剪裁圖


寬袖式:袖子相對寬大。以編號N-10的串花鳳紋繡娟綿衣最為精巧華美。這件綿衣身長約156釐米,袖展開長158釐米,袖口寬45釐米。同樣樣式的還有編號N-14對龍鳳紋大串花繡娟綿衣。這類長衣的特點,皆是短袖寬口、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級刺繡匹料。腰縫以上四片拼合,腰縫以下用九片或六片不等。衣領、衣袖和衣緣部分均用錦,與“衣作繡、錦為緣”的制度正相合。並在錦領的內面及外面,還各加飾一道緯花條帶,帶寬不足7釐米,上裝飾各種車馬人物等畫面,更顯衣服莊重華麗。這類寬袖口、刺繡鳳鳥為主題紋樣的長衣,可能是當時社會上層婦女的一種吉服或禮服。

戰國出土的絲織品,精美絕倫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糹秋衣(8-3A)


大袖式:此種長衣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五六件,有單有綿。形制基本相同,特點是已修補格外長大,兩袖展開,長度約在250至350釐米之間。如編號N-15的綿衣,袍面材料用小菱紋絳地錦。身長約200釐米,兩袖展開達345釐米,超過死者身高(骨架164釐米)一倍多,是墓中所出衣袖最長的衣服。該件衣服,以腰縫為界,分作上衣與下裳兩大部分組合縫合為一體,但上下不通縫、不通幅。此件衣服可能是一種家常冬裝外衣,用料講究而不華麗,以典雅雍容為特點。

直領式:馬山一號楚墓中僅見一例,即為編號8-3A的單衣,出土時盛於小竹笥內,並附有墨書籤牌,名為“糹秋 衣”。衣長約45.5釐米,雙袖展開長52釐米,直領對襟,北部領口凹下,形制猶如長褂,衣面娟地呈絳紫色,上面繡有鳳鳥啄蛇紋樣。衣領和衣袖皆以錦為緣,而衣襟與下襬以繡娟緣邊。衣服裁剪既用料充分,又不失細節。

由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以上絲織品可以看出,戰國時代的紡織和刺繡技術已經臻於高度成熟,尤其是紋樣的構思創作,充滿了想象和生命力,是我國古代紡織和刺繡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