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是應該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你怎麼看?

江湖百曉書生


讀萬卷書和走萬里究竟哪個更重要呢?宋真宗皇帝有金玉良言——

經常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你不是郵遞員,如果你不是乘條員,如果行萬里路不是你的工作,那你就是一個旅行者、消費者,行萬里路對你的人生不會產生本質的改變。如果你係統地讀幾百本書,你會達專業水平;如果你係統地讀上千本書你會達到專家水平;如果你係統地讀幾千本幾方面的書,你會成為縱橫家。

讀萬卷書的人在當今社會幾乎是不存在的。前不久,有位主管教育的國家幹部做了一個調查:普通人中一年讀5本書的不到5%,大學生中一年讀10本書的不到10%,副教授和教授一年讀20本的只有20%,那麼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哪兒呢,上網、打遊戲……

大凡有點文化的人都知道這樣兩句話:書中自有顏如I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兩句話出自宋真宗的《勵學篇》,

由於真宗趙恆鼓勵讀書,打造了一代繁榮。那麼,我們今天讀書有沒意義呢?能不能創造價值呢?答案是肯定的!無論工業、農業、科技、國防還是醫遼,要想進步和提高,知識積累都是先決條件,有了基礎才能昇華。在我國有一個普通農民,他自學西北農林大學的課程,把他學到的知識應用於水土流失的黃土高原綠化,在黃土高原上產出了優質蘋果,不但改變了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也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農民每年收入幾萬至幾十萬不等。他的事蹟震驚世界,被美國哈佛大學請去給大學生講課……

事實證明:讀書不但可以改變命運,也能改變世界,書中真的有黃金屋!所以讀萬卷書遠勝走萬里路!






感動天下


我個人理解的是,“讀萬卷書”是“知”,“行萬里路”是“踐”,“讀萬卷書”是學知識,“行萬里路”是實踐和經歷。這兩者對一個人的成長同樣的重要。人類走到今天一直都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成長和進步的。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他認為學習知識和實踐是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只有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才能做好一件事。


景星慶雲的奶爸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會感到無比的陌生。

那麼讀萬卷書,就是認識這個未知世界最好,且最有力的方式。

曹公曾經說過:

人一生要讀兩種書,一種是有字的萬卷書,其二則是每天經歷的人與事。

若想早些閱盡人間百態,那麼行萬里路,就是最為直接且有效的途徑。

若問此兩者孰重孰輕,實難較相權衡高低。

因前者是對世間萬物,有個大致瞭解。後者又是清晰鞏固與質疑更正,早前認知的誤區。

我輩應先讀萬卷書用以鞏固理論,再行萬里路進行實踐驗證。兩者相輔相成,定是一加一大於二的幾何式增長……

故只有先來後到之序,並無高下之分!兩者對人的成長,皆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是缺一不可。



書從文


看到這個我就想起了另外兩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讀萬卷書是一個自我修行自我提升的過程,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自身能力是基礎,讀書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所以我們經常掛嘴邊的一些話如:活到老學到老;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等都說明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讀書的的年紀或者平時多注重提升自我的重要性

同樣的當你畢業走向社會,進入到工作崗位,這個時候就是考驗你個人能力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剛進入社會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的不適應,這是一個交融的過程,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經歷的不斷增加,人也會變得更自信,正所謂學以致用,行萬里就是一個實踐修正的過程

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體



蒙面恐龍俠


這個東西,大部分時候我們是沒機會選擇的,所以因緣和合,哪個先來就先做哪個。

比如,大部分人,第一個接觸的是讀書,畢竟學得上吧,那就先讀萬卷書;

少數人,小時候沒機會讀書,可能很小就去打工掙錢,那就先行萬里路;

個人認為,殊途同歸,書讀多了,也許就想出去看看,比如小者我,比如現在流行的微留學、出國遊,有一定條件後,連大爺大媽都想去趟新馬泰和迪拜,更別說年輕人,讀再多的書,也無法安放一顆想親身經歷的心;

路走多了,踩的坑多了,就想停下歇歇,順便讀讀書,讓自己後面少走彎路,你看那麼多企業家去上MBA就知道了,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沒有高學歷,全憑社會經驗湊,但真正書到用時方恨少,再讀起來可能比年輕人還賣力。

所以,你說哪個應該,哪個不應該?小的時候家裡沒條件,或讀不起書,或走不出去,只能先溫飽再發展;也許你說現代人有條件了,可以選擇了,但你真的有動力、時間、精力、財力去挑選嗎?

我看80%的人,沒的選,所以,順其自然,如果真想有所發展,不必糾結於此,除非你只是在給自己找犯懶的藉口,因為不管別人勸你先開始哪個,你都可以列出100個做不了的理由。

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共勉!


行雲者水


我個人覺得能讀書使人增長智慧,但也有可能只是空有理論,理解不是很深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行萬里路就是實踐驗證書中所講。兩者都是幫助完善我們的方法,沒有那個更重要,它主要看每個人喜好,有的好靜,一心讀書,堅持下來可以有很深的造詣實現人生價值。有的好動可以在實踐中領悟很多,持之以恆也能達到頂峰。


賢良誠敬之暖暖的太陽


常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前對這句話理解不深,畢竟世界那麼大,一個人很難有機會用腳步丈量世界,而閱讀遊記則簡單的多,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

之前去了國內一些地方,並沒有很深的感觸。2019年,有機會去了日本和中國臺灣,雖然時間比較短,沒有機會深入瞭解當地風土人情,但是也體會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作為一名從小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青年,此前對於日本並無好感。日本之行,有三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日本街道乾淨的甚至沒有一絲塵土,而且沒有見到環衛工人日常打掃;二是日本人的公共秩序,乘坐電梯統一站在左側,留出右側空間;三是日本人的友好,由於日本的地鐵分屬不同公司運營,同一個地鐵站可能有兩個不同的購票點,當地人可能也會搞錯,兩名日本路人耗時近20分鐘幫我們成功買到了換乘票。一次日本之行固然不可能改變我對日本的態度,但卻成功讓我對日本這個國家增加了一份尊敬。

對臺灣的印象主要是通過影視片,電影“那些年”展示了90年代的臺灣風貌,生活在內地小城市的我,當時看後很感慨臺灣的時尚,工作後,臺灣的設計和文創讓我一直很嚮往。

走進臺灣之後,發現臺灣並沒有想象的繁華,如果以商業繁華程度而論,我感覺內地許多城市都已經超過了臺灣,但是臺灣略顯老舊的樓房、風格各異的老店招更有人情味。兩岸的文化融合、互聯網的發展,讓臺灣當地的文創產品也並沒有給我驚豔的感覺,打開酒店電視發現臺灣的綜藝節目也並不像視頻裡看到的那麼誇張……相比內地,臺灣保留了更多的生活氣息。

其實很難比較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究竟誰更有意義,不讀書你的思維可能受限,不走出去你無法對世界有真切的感受,與其進行比較,不如得空多看書,閒時走出去,從而去感知更真實的世界。


秀才談天


讀萬卷書是知,行萬里路是行,王陽明曾經說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方得始終。

如果你想問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哪個更重要,那我想說知行合一才最重要,知而不行紙上談兵,行而不知,徒行百里,用行動實踐知識,用知識指導行動,只有這樣,你才能走的更遠。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讀萬卷書的可行性比行萬里路的可行性要高的多,你可以利用零碎時間看書,但你做不到行萬里路,畢竟行萬里路的第一步就是得有盤纏,沒有這身外之物,你是寸步難行啊,所以利用自己手頭上的碎時間,多看書,多學習,自己的身體無法遠行,那就讓你的靈魂進入知識的海洋,隨帆遠航。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一路有書


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開闊自己的眼界,書裡有我們需要的,各種知識經驗智慧,讀書能上知天文,下知地裡,能夠更好的認識世界,多閱讀可以更好學習到別人的經驗和知識,但這都是別人的體會和見解,那畢竟不是自己的,行萬里路與不同的人打交道,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不少磨難親身體會,切身感悟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覺悟才學會自主思考的能力,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所以即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


首先思考,人要成長些什麼呢?人的終極成長是靈魂的升級。從小我們就學習如何在這個時代,生存並適應身處的環境。

但對於生命的成長,則需要思考人活著的意義,要先明理,看古聖先賢走過的足跡就會找到答案。明理了再踐行落地。這個是一體兩面,不是二元對立的。

從讀萬卷書,到行萬里路還要有中庸裡講的五個過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反之,沒有篤行,前四者都是浮雲,而沒有博學,篤行就變成亂行,就算行上萬裡,只會迷失了生命成長的方向。

所以: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還要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還要名師指路,

名師指路還要自己去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