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太“認真”

不必太“認真”

朱愛華

一位偉人曾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應該認真,有許多事情是不必認真的。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艾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名“通”,一個名“執”。有天與艾子一起在郊外散步,艾子口渴了,要那個名執的學生去問鄉下老人要水喝,那鄉下老人說,喝水可以,但是要寫一個字考考你,你會念,給你水喝,不會念就不給你水喝,結果老人寫了一個真假的真字,那學生說是真,老人大為生氣,說他念錯了,學生就回去報告。艾子又叫名通的學生去,那個學生一看這個真字,馬上說,這是直八兩個字,老人大為開心,就給他們水喝了。後來艾子說:“人要象通一樣,才能達,如果都象執一親‘認真’,連一口水喝不到了。

生活中時常聽到有人叫活得太累,究其原因也就是不該認真的事也認真了。水太清則無魚。糊塗一點可能會使事情容易辦好,如果事事都認真,那麼人都沒法活了。試想,如果一畫畫就要當畫家,一寫字就要當書法家。這樣人不累才怪。

在愛情中太認真絕對不行,無論有沒有盟過誓。“自作多情”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自己太認真,對方卻一點不在乎。這樣的認真只有傷自己。

世界上大概沒有個性格、稟性、愛好、習慣完全相同的人。哪怕他們是一對孿生兄弟或姐妹,也只能是外貌的相近或相同,而內在的性格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這些差異也不會因人們之間的關係的親密而消失。夫妻是再親近不過的了,但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的差異。所以,再和睦的家庭也會出現矛盾甚至衝突。這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對朋友有時也不能太認真。細水長流的一半是無為而治,有時間就多相聚,忙起來幾乎忘記對方也不要責怪。需要幫助自己又力所能及當然會伸出援手,做不到的千萬不要去強求人家,“已所不能勿施於人。”切記,無論多熟的朋友,都不可以倚熟賣熟。

對自己也是。凡事當時盡力即可,不能盡善盡美也在意料中,不必過分追究,平添煩惱疲勞,下次再加把勁吧!

認真需要權衡。雞毛蒜皮的繁瑣無須認真,劍拔弩張的僵持則更不可認真。有時,一句輕鬆的玩笑,一份睿智的幽默,金戈遂化為玉帛,其效果遠比認真實在得多。

如果以“不必太認真”的態度處理家務問題不失為一條上策。因為居家過日子,本沒有什麼十分嚴重的問題。而且有些事,如婆婆昨日為什麼臉色不好;媳婦今天說話似乎有弦外之音等等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如棋。有時,不妨先理智地後退一步,結果卻能化險為夷,出奇制勝。茫茫人寰,錯綜複雜,很多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認真只能給自己多設一條路障,迭如一道樊籬。豈不是自找苦吃?

古人有語云:“不痴不聾,難做家翁”。意思就是說當家主事的人必須有“難得糊塗”的本領。其實不僅是“家翁”應該這樣,其它家庭成員,也應該學學“通”的做法,學一點“裝糊塗”的本事。這看似極容易的事,真要做起來卻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要有大度、寬容、忍讓、豁達等修養外,還需要善願、誠意和愛心。如果家人們都能如此,這個家肯定會減少很多不愉快,況且家和萬事興,何樂而不為?

當然遇到了原則問題,那就一定要認真了,而且要一絲不苟地認真。

不必太“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