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夏令營:好父母,懂得在嘴上裝一個“過濾器”

1


  前天晚上,我回家時,遇見了鄰居大哥,他正怒氣衝衝地把哭泣著的兒子聰聰推出門外,並大聲吼道:“你要死就死在外面,我不會傷心的!”


  這個爸爸怎能這樣跟孩子說話?我正想去勸,鄰居大哥又甩出了一句:“你這樣的廢物,就算是死了也沒什麼用!”話畢,他就重重地關了門,把孩子鎖在外面。後來,聰聰媽又打開了門,安撫起聰聰。


  原來,讀三年級的聰聰在上網課時,表現得很不專心,作業也沒好好做。爸爸就生氣地打了聰聰一巴掌。聰聰哭著慪氣說,爸爸太兇了,他想自殺!爸爸一聽就氣炸了,就跟孩子“較起勁”來。


  “廢物!你去死啊!我不會傷心的!”本是氣話,可是,對一個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判決”:你是沒有用的東西,我不要你了,你要死就死吧!


深圳夏令營:好父母,懂得在嘴上裝一個“過濾器”


  這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什麼?


  我不禁想起一則新聞:一位哈爾濱的媽媽,因為一點瑣事發火,在電話裡責怪孩子:“你咋這麼笨,死了得了!”然後,兒子就坐上了33樓的天台,哭著說要自殺。


  “你咋這麼笨,死了得了!”這句話,也是從身邊最為倚賴、依戀的父母口中說出來,之於孩子,就是一種詛咒、一種厭棄,多麼叫人絕望!

  最終,孩子被警察從輕生的邊緣拽了回來,媽媽驚魂未定地說:“這件事給我們做父母的一個教訓,平時對孩子不該老發脾氣,總是罵孩子。”


  被父母辱罵而出現心理問題、甚至選擇輕生的孩子,在網上一搜一堆,令人心驚、心疼。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每一個孩子,都對父母有著與生俱來的信任,他們所說的每句話、每個字,甚至是一些不恰當、不理智的惡罵與“差評”,他都會“照單全收”,深信不疑。你說他聰明,他肯定顯得很機靈;你認為他笨得要死,他會確信自己就是廢物。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書中所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對著孩子隨口撂狠話、飈氣話,還覺得自己只是在“教育”孩子,只是話說得太重了些而已?


  殊不知,這些看似“尋常”的“家長專屬語言”,早就劃傷了孩子那顆幼嫩、天真的心靈。

2


  “口無遮攔”的爸媽,在我們的生活裡,並不少。


  我曾在公交車站,遇見一位媽媽怒聲斥責自己的女兒:“真是個蠢貨!怎麼就不長點腦子?買的時候不知道挑一下?”一個看起來有8、9歲的小姑娘不斷地抹著眼淚,眼睛都哭腫了。


  原來,因為要出遊一趟,媽媽交代女兒買點水果,於是女兒就去買了。到了車站,媽媽發覺,買來的桃子當中,竟有兩個是壞的,就責罵孩子買東西不細看。


深圳夏令營:好父母,懂得在嘴上裝一個“過濾器”


  聽到媽媽用“蠢貨”、“不中用”等詞來罵孩子,彷彿孩子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作為一個陌生的旁人都覺得十分難受,更何況是一個還處於成長期的小孩?可能媽媽想教育孩子做事要細心,然而,一頓粗暴的惡罵,讓孩子記憶最深的,恐怕就只有媽媽那張猙獰的臉,還有就是揮之不去的羞恥感吧!


  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冷言惡語中,自此變得自卑膽怯、抑鬱消極、敏感偏執,更會在父母的不良影響下,也變得言談粗鄙尖刻,甚至會自暴自棄、走向歧路?


  法國有個一分鐘公益短片,名叫《一句話毀掉孩子一生》,讓人內心震撼。


  影片中,在不同的場景裡,不管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還是成熟穩重的中年人,甚至是閱盡滄桑的垂暮老者,一旦想起了童年時父母的一句話,都會瞬間陷進痛苦的沼澤地:

“你穿這件T恤幹嘛?還嫌你的胳膊不夠粗?”

“早知如此,當初我要什麼孩子!”

“你就是個廢物!”

“說到底,你自此至終都遠不如你哥哥!”

……

  打擊、否定、誤解、嘲諷、甚至是詛咒——那些童年時遭受過的語言之“毒”,都會滲進孩子的靈魂,曠日持久地折磨著他們的一生。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和他的同事曾發現:言語侮辱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而根據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調查的研究表明,在家裡長期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其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父母的嘴,會“說”出孩子的命運。當我們口吐惡言,孩子的未來之路,便會有諸多羈絆。

3


  父母“口不擇言”,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比捱揍還要難受百倍的絕望,是追隨著他一生的鈍痛,更會嚴重損害親子感情。


  我身邊幾位在童年時、曾被父母語言暴力傷害過的朋友,在成年後,跟父母之間的關係都很疏離、淡漠。有個朋友就曾經跟我說:“在父母面前,我總是侷促不安,那感覺太彆扭了,我害怕回家。”


  作家張愛玲,在年少時承受了不少來自母親的冷言惡語、打擊和否定:媽媽罵她是“豬”,還經常向著她咆哮、讓她“去死”;她不幸患了傷寒病,竟還被媽媽說“你活著就是害人!”……


  所以,即使她是個備受讚譽的曠世才女,一生卻過得孤絕冰冷,難覓人生之暖,跟母親的關係也一輩子冷硬,直至母親離世都無法和解。


深圳夏令營:好父母,懂得在嘴上裝一個“過濾器”


  其實,我們都很愛孩子,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為何一開口,話裡就都長滿了刺兒,扎傷了孩子?


  很多爸媽會說:“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控制不住啊。”對此,有教育專家表示,“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往往會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呼籲道:“既然是豆腐心,又何必刀子嘴?”


  事實上,很多時候,面對小小的孩子,是我們未曾領悟親子教育的溝通之道,就先被情緒佔了上風,是在宣洩自己的怒火而已,甚至是有意無意,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而孩子,卻無辜地被這把“火”灼傷。

4

  漫畫家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既然有愛,我們就要懂得在嘴上“裝”上一個“過濾器”,在對孩子說話之前,要理智、謹慎地“過濾”掉那些“有毒”的惡言妄語,用愛的舌頭,跟孩子溫和地說出每一句話。


1.跟孩子有話“低聲說”


  很多爸媽經常一心急,聲音就會不知不覺變高,扯著大嗓門對著孩子吼叫、咆哮、命令,只會讓孩子心中驚懼或心生抗拒,很難一下子就弄明白、並信服父母的話,更不懂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在一檔節目中,中科院心理博士羅靜女士曾說:“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 “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在我們跟孩子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音量,對孩子進行“低聲教育”。

2.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別隨意而粗暴地給孩子的行為下結論,貼上負面性的“標籤”,而是要管理好情緒,得跟好好孩子瞭解實際情況,再耐心引導孩子。


  如果我們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做錯了,就按捺不住亂吼:“你就是不如別人聰明!”、“你真是個窩囊廢!”、“你以後肯定沒啥出息!”……就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心理暗示,會導致孩子逐漸認同這些“標籤”,變得沒有自信、心態消極。


深圳夏令營:好父母,懂得在嘴上裝一個“過濾器”


3.轉變方式跟孩子“不講理”


  在網上,有位位網友曾分享這樣一個經歷:地鐵上,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吃東西。媽媽就跟孩子說:“兒子,地鐵上有三隻羊,中途來一隻狼,那麼還有幾隻羊呢?”小男孩就說,沒有羊了,因為被狼吃了。但媽媽卻說:“不,還有3只羊,因為地鐵上不能吃東西。”


  孩子聽了,默默收起了零食。有時候,與其搬出一堆“大道理”來訓斥孩子,不妨轉換溝通方式,用繪本、寓言或小故事等形式,跟孩子循循善誘,更能啟發孩子。

4.懂得為孩子“留面子”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當眾指責、辱罵孩子,會讓他感覺羞恥無措,就算是犯錯了,也難以正視自身的問題。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家裡來客人了,小朋友很興奮,在房裡亂跳,一不小心竟把花瓶打爛了,媽媽沒有在客人面前斥責他,只是溫和地悄聲對孩子說:“你得自己想辦法處理。”然後就去和客人聊天。


  於是,孩子自己掃乾淨了花瓶碎片,媽媽也表揚他知錯能改。這樣做,恰如其分地給孩子“留面子”,讓他處於一種被尊重、被信任的氛圍裡,會積極地想法彌補自己的過錯,比起當眾朝孩子發火,豈不是更高明?


  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給予孩子多一點的尊重、接納和鼓勵吧,用溫言細語的話句,給他春風化雨的滋養。因為,這些用愛說出的話,是他長大後行走天地的底氣與力量。


  • 奧德曼夏令營深圳分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