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車險,財險還是壽險,現在人們對於保險的認知度怎麼樣?

草原Younger


我認為人的認知度是千差萬別的。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太正常不過了。認知不同,在每一件事情上,每一個行業裡面,每天都會發生。

認知這個事情,與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文化教育、人生經歷、思想觀、行為習慣等等都有關係。

吃一塹,長一智,每遇到一個事情,通常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就會發生一些變化。而有些人,不反思汲取教訓,卻總是在犯同樣的錯誤。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也許有些人遭遇了一次保險的拒賠,就對保險公司有看法,而且根深蒂固,戲稱“保險不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就拿歸納法來說吧,樣本量不夠,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事實上,通過大數據統計,絕大部分保險公司的獲賠率達到97~99%,也就是說100個案件裡邊,僅僅有三兩筆得不到賠付。

自從國家實施了交強險以後,老百姓對車險的接受度還比較高,畢竟車禍見得多,出險概率也比較高,但對壽險、大病險還是心存介蒂的。

這不光是普通的老百姓這麼認為,就連一些保險公司的內部人對非本行業的保險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從事財產保險的人對壽險還不瞭解,從此社保的人對商業保險不瞭解。

若說隔行如隔山,現在在同一個行業裡邊,跨專業公司、跨部門也跟隔著山一樣,畢竟分得太細緻了,就同一家公司,懂核保的人不懂理賠,從理賠的人不懂核保。

因為不懂,就是知識有缺陷嘛,就會用自己熟悉的知識去推斷或者是類比,這種情況而往往會出偏差的。

再說現在是自媒體時代,隨便一個案子普天下人都可以知悉。並且保險賠付的案子沒有人感興趣,人都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如果有一則保險公司不賠的新聞,都爭著看,以為保險公司都靠拒賠賺錢呢。

有一句話叫做,“不要跟不同認知的人溝通”,因為根本就無法溝通。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缺的,總有自己的認知空白,因為各行各業太多了,專業性太強了,我們知道的僅僅是些皮毛,而依據這些來做決策,幾乎100%是要犯錯誤的。

再說保險合同本來就是幸射合同,也就是說,有可能出事兒也可能不出事兒,出了事兒就賠,不出事兒就不賠,這讓老百姓更難以琢磨。大數據和概率論的事情,有多少人能把它能弄清楚來?

我之前看過一個數據讓我震驚,中國網民當中,本科及其以上學歷僅佔9%,大專及其以上學歷佔20%。當然不是說學歷高,認知一定會深刻,學歷跟認知有一定的關聯。活到老,學到老,學歷高的人,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自然要強得多。

保險也是財務安排的一部分,買不買,買什麼,這與認知密切相關,而認知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就不要強求了,你曾經勸說別人上的保險,可能在不出事的時候,他會認為你讓他白交錢了,出了事兒如果有一部分得不到賠償,他會認為保險是騙人的。到頭來,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


御風化雨


大部分人對於保險的認知,還處於原始社會吧。

寫幾個親身經歷,來說明為何還處於原始社會吧!


1、第一個經歷

2016年,才入行,在某保險公司,偶然間認識了本公司外省的一位業務員。結果她委託我和她在我們城市的客戶接觸一下。"

接觸了這位異地同事的客戶才知道,這位客戶是一個大學老師,她要做"猶豫期退保”。退保的原因很簡單,這位老師在學校組織的體檢,發現乳腺有異常,投保時保險公司根據這位老師的告知進行了核保,核保結果是:乳腺相關的疾病不賠!

這位大學老師想不通,她就是因為體檢出了異常,才來買保險,以後萬一真中招了,保險公司好賠錢……這位老師,你難道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想法屬於“碰瓷”麼?


2、第二個經歷

同樣發生在2016年。和幾個徒弟在一個公園入口處做保險知識普及。

結果來了一個穿的有模有樣40多歲的男性,看到我們講保險,二話不說,直接一聲:保險都是騙子,不賠!

後來,問了半天,才知道,這位看起來有模有樣的人,給自己家車買了保險,然後自己女兒生病了,找車險公司報銷,車險公司怎麼會賠?

因此,每次他看到有賣保險的,都會為了發洩情緒而說“保險不賠”這種言論。不想其他人瞭解保險,學習保險知識。

實際上這種人我們身邊很多,我不爽,也不會讓別人好。


3、第三個經歷

2017年理賠過一個重疾。整理理賠資料時,我就說了:X哥,你家這麼多保單,大都是理財型保險啊,這不行的,你這個重疾險只有5萬保額,最多能賠5萬,也沒有醫療險,還是要給你兒子和老婆把重疾險和醫療險完善好。

這個X哥當時和我討論了很久如何給孩子和妻子買重疾和醫療。

結果他的重疾理賠款到賬後,去他家裡送理賠單,他卻說:老婆和孩子的重疾險、醫療險就暫時不用了。畢竟一家人有一個得癌症就已經夠了,怎麼可能都得病!況且我這個癌症(甲狀腺癌,本身治療費用很低),一共才用了幾萬塊就治療了。買保險不划算……

很無語的思維,所有癌症中,甲狀腺屬於被攻克的癌症,治療費用是最低的,但是很多治療費動輒幾十萬的病,難道會因為家裡有人得過癌症就不來了?


最後

所以,我說我們國家很多人對於保險的認知還處於原始社會,並不是亂說的,而是在真實的存在。

如果你的保險知識和保險理念是上面這些人給你普及的,只能說以後有事兒找他們吧。


科學投保、合理投保,關注我們吧


海哥說險


越有錢越買保險

普通人不接受保險為多

無論車險壽險

車險相對好點

因為總是會賠到 一般來說

知道保車 不知道保人

當下短視的人常有

保險公司銷售不專業

保險公司理賠不人性

條款太複雜

都是普通人不接受保險的原因

保險沒有那麼多所謂責任和愛

道德的綁架銷售

保險不過是自己對未來的擔憂

轉嫁風險的合同

符合合同裡規定的

只要購買環節沒有瑕疵

如有糾紛法院會給你和保險公司主持公道

你想騙保行不通

保險公司想不賠 也不可能

不買保險 能不能活

正常活

不過自己承擔所有風險而已

比如大病風險

大概2%的概率

自己倒黴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100個人才2個

即使真大病

還有存款父母親戚朋友

實在不行

還能眾籌

都是一種解決方式

還有人靠眾籌發財的

買保險只是讓大家不必去求人而已

買保險量力而為

不認可真的不必買

那些被忽悠買錯保險的

多焦慮啊還要去投訴退保

還有金錢的損失

本來買保險就是買個安全感

不焦慮

焦慮產生疾病

你問我買不買 認不認可

實話說 從不認可到認可

到買上癮(不推薦過度保險)

我也是有個過程

單身的時候

基本以理財為主

基本上保障很少

有了孩子以後

基本上以保障為主

目前我的保險以定期壽為主

覆蓋了房貸和孩子成年就學及父母贍養所需

健康險主要是百萬醫療加定期重疾

意外險和車險都配齊

還有年金養老保險

最後說一句

保險不是你想買就能買

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如果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健康是福 活著不易

2020 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