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和2021年全球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會是什麼趨勢?

SMCTS戰略管理和技術


我們認為,今年1-2月的經濟數據,提供了一個關於中國經濟的“災情樣本”——在嚴格防疫幾乎凍結經濟活動之下,中國經濟在疫災之中呈現出“底線”情景。客觀來看,這個“災情樣本”還是很嚴重的。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選擇2003年SARS疫情期間的部分經濟數據進行對比。

SARS疫情的主要應對時間是2003年3-5月,持續了近3個月,我們將6月也納入進來,這是SARS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的時間段。SARS疫情在中國內地主要影響了北京和廣東兩地,並未廣泛影響全國,且當時並未採取封城措施。安邦諮詢宏觀團隊選擇了2003年3-6月的投資、工業增加值、消費、外資等四個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1)固定資產投資3-6月的累計增速為31.6%、30.5%、31.7%、32.8%。數據顯示,由於當時國內並未封城,且疫情主要集中在少數地區,當時的投資活動基本未受影響。(2)工業增加值3-6月的月度同比增速為16.9%、14.9%、13.7%、16.9%。數據顯示,疫情嚴重的3-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略有下滑,但至疫情結束後的6月份,增速即迅速回升。(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3-6月的月度同比增速為9.3%、7.7%、4.3%、8.3%。數據顯示,商品消費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在3-5月的增速明顯下滑,但在疫情解除後的6月份則明顯回升。(4)外資受SARS疫情影響明顯,3-6月份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累計同比增長為56.7%、51%、48.2%、34.3%,顯示利用外資從高速明顯下滑,最令人注目的是,疫情結束後外資仍明顯下滑,至當年11月的累計外資增速跌至0.2%!大致來看,外資受疫情影響明顯,但有3-6個月左右的時滯。

從SARS疫情期間的數據可以看到,上述數據雖然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但並未出現負增長。而此次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要大得多,1-2月份的投資同比下降24.5%,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實際利用外資同比下降8.6%。要說明的是,雖然外資下滑有去年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但今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顯然比SARS疫情期間要大得多。對於如此大的差異還有一個宏觀解釋,2003年時中國經濟處在快速上升期,而2020年的中國經濟則面臨衰退的風險。疫情影響不同,加上所處的經濟週期不同,造成了兩次疫情中經濟影響的截然不同。

今年1-2月的經濟“災情樣本”,預示了今年中國經濟想維持可觀增速的難度加大。與SARS期間相比,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和爆發,會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並將顯著衝擊中國深度參與的全球供應鏈。這些差異化的影響,都將體現在今年及明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中。不論是對於企業、居民還是政府來說,對於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都要做好足夠的準備。

對於疫情之下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對於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制訂和經濟目標設定,都具有重要意義。安邦諮詢的高級研究員賀軍個人認為,有如下問題值得重視:

第一,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區間應該適當調低。能實現5%-6%的經濟增速當然十分理想,但4%-5%的經濟增速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有國內學者稱,只要今年GDP增速達到5.7%左右,就能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但現實來看,考慮到疫情影響,不必勒緊褲腰帶來憋出一個全面小康,結果給今後造成很大負擔。要認識到,今年受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大幅放緩,中國沒有必要在國際環境中過於一枝獨秀。

第二,今年經濟發展的關鍵目標要更加聚焦,核心目標有兩個:一是全面脫貧;二是保證就業。這應該成為今年經濟的底線目標。媒體曾引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的表態,“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不可小視”,但“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了不起的。”這種定位是比較現實的,只要實現了脫貧和就業目標,在今年就是值得肯定的重要成績。

第三,利用疫情防控的“先手”和中國市場,打造全球動盪中的“安全島”。中國雖然受疫情衝擊最大,但在嚴格防控之下,中國有望最先走出疫情困境。目前,海外疫情已全面超過中國,正處於爆發期。從全球形勢看,如果中國能穩住局面,一切順利的話,中國有可能比海外在經濟恢復上領先2個月時間。雖然全球市場和全球供應鏈都難以很快恢復,但依託中國市場和產業鏈,中國至少可以部分消化復工復產的產能,率先恢復國內市場。這有可能使中國成為今年全球動盪之中的“安全島”,在全球經濟中形成“綠洲效應”。這對吸引外資、維持供應鏈地位、保持國內資本市場熱度,都有一定的幫助。

最終分析結論:

1-2月份中國多個經濟數據的大幅下滑,成為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的“災情樣本”。為此,中國需要重新調整今年的經濟目標,併為之配套相應的經濟政策。此外,中國應該利用疫情防控的領先優勢和中國市場空間,打造全球經濟中的“安全島”。


智庫工作者


全球走向經濟衰退已經被廣泛認可,中國經濟也不能獨善其身,增速將大大降低。

4月14日,IMF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3%,此前預期為3.3%;2021年全球GDP增速預期為5.8%,此前預期為3.4%。IMF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為-6.1%,此前預期為1.6%;2021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為4.5%,高於此前預期的1.6%。

儘管該組織預期2021年全球經濟將大幅增長,但它也警告說下行風險依然存在。報告稱,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情大流行的持續時間、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以及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的相關壓力。


具體國家方面,IMF預計2020年美國GDP增速為-5.9%,此前預期為2.0%;2020年歐元區GDP增速預期為-7.5%,此前預期為1.3%。2020年日本GDP增速為-5.2%,此前預期為0.7%。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將會放緩,但它們的經濟仍將分別實現1.2%和1.9%的增長。

目前,對2020年全球經濟走向衰退,已經成為多數金融機構及經濟學家的共識。

截止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98萬,僅僅美國就超過60萬。新冠疫情導致大量企業停工停產,失業率飆升,債務風險加大。多個國家陷入衰退。

中國是最早爆發疫情的國家,從1月份起,中國經濟就按下了長時間的暫停鍵。儘管目前中國多數企業已經完成復工。但是由於需求不足,特別是外需不足,外貿訂單被大量取消,導致很多企業收益銳減。

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0.5%。以絕對值來看,今年前兩個月的消費額下降了大約1.4萬億元,我國去年GDP總額100萬億元,僅僅頭兩個月的消費下降,佔去年GDP的比重就達到了1.4%。

2020年一季度,中小微企業收入下降了69.5%;2020年一季度,國內旅遊收入下降69%;2020年第一季度,餐飲業保守估計月倒閉率超過20%……


對中國來講 ,好消息是,目前國內疫情得到了控制。如果一直能保持下去,中國將是各主要經濟體中最先走出疫情的國家。

綜合來看,未來經濟的走向關鍵取決於全球能否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如果疫情進一步爆發或者在被控制後形成2次爆發,就將對經濟造成更大的衝擊。如果疫情能在4月底、5月初被控制,則下半年經濟復甦的概率較大。


宋傑商業觀察


對世界主要經濟體來講,2020年註定是經濟衰退的一年,GDP負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失業率顯著上升、通貨膨脹以及中小企業現金流斷裂等一系列危險經濟現象。這時候正是考驗各國貨幣和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時候;多國政府都已分分出臺降息、無息貸款、減稅、工資補貼等一系列相似的、及時措施。

然而,這些宏觀調控政策是否能達到穩定金融體系和減緩對消費、投資以及進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後兩項,還有待進一步觀測。山東思脈特奇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SMCTS)預期政府針對企業復工復產和個人消費刺激的微觀措施即將出臺,助力宏觀政策的落地,幫助企業和個人切實吸納經濟復甦措施,實現政府預期的 V 形 或 U 形經濟反彈,力爭將 W 或 L 形經濟大蕭條出現的可能性最小化。

股市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晴雨表,2020年一季度的劇烈波動可見投資者的恐慌心態。雖然4月份以來投資市場態勢稍有所穩定或觸底回升,但是經濟復甦前景仍不明朗。隨著OPEC石油組織減產決定的放出,V形和U形反彈的可能性取決於COVID-19新型肺炎全球大流行形勢是否能儘快得到控制以及正式預防疫苗的出臺。

因此,2020年出現的一系列事件(石油價格暴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股市指數熔斷等等),已將全球經濟陷入衰退。SMCTS 預計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從去年的3%-4%驟降至負值,正增長很可能在年底出現,全年GDP增速很有可能為負。

由於中國經濟已於2020年第二季度最早開始復工復產,再次經濟增長的出現預期將早於世界平均水平,浮現於今年第三季度,但是全年GDP增速將很有可能是2019的一半(3%左右)。基於最可能的情景,世界經濟有待於2021年底前復甦。

更多實用新型短文,敬請關注頭條號【SMCTS戰略管理和技術】,我們定期發佈實用、有效解決方案和趨勢新聞,為創新創業項目奠定實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